據《三國誌》和《三國誌遺》記載,公元前37年,扶余王朱蒙因與其他王公不和,逃離扶余建立高句麗。
事實上,高句麗早在公元前2世紀就已建立。高句麗作為公元前113年的地理名詞,出現在《漢書》中。據此,高句麗建於公元前37年或公元前1世紀中期。
據推測,高句麗人可能是由遷移到這壹地區的人組成的,他們中的壹些人是在政治建立的早期遷移到這壹地區的。
“夷人”壹詞最初並不是指壹個確定的民族實體,而只是指東北這壹特定地區的壹些古代部落。
高句麗建立之初,與扶余長期處於軍事對峙狀態。伏羲與中原王朝關系非常友好。為了遏制日益壯大時期咄咄逼人的高句麗政權,中原的王錦和伏羲在軍事上經常與高句麗作戰,《三國誌》和《漢書》的記載中也不時出現相關記載。
三國時期,高句麗太祖在位期間,高句麗從早期的幾個部落國家迅速擴張到漢江流域。
公元53年,高句麗太祖將分散在高句麗的五個部落設為五省,實行中央集權統治。
公元56年,太祖吞並了東倭居。後來又吞並了東陵的部分領土。隨後,高句麗向樂浪郡、宣土郡和遼東發起進攻,徹底擺脫了漢朝的控制。
高句麗的擴張和中央集權導致了與漢朝的直接武裝沖突。漢朝的軍事壓力迫使高句麗遷都丸口。
漢朝滅亡後,遼東郡被好戰的土豪控制。高句麗主動與新成立的曹魏聯盟攻打遼東郡。
曹魏攻占遼東後,高句麗停止了與曹魏的合作,派兵進攻遼東西部。244年,曹魏反攻,滅馬魯口城。高句麗東川王逃往臥州。
曹魏滅了丸國後,認為高句麗在劫難逃,於是迅速撤離。然而,在短短的70年間,高句麗重建了丸口,並開始進攻遼東、樂浪和宣圖。
313年,高句麗國王美川吞並了漢朝原四郡的最後壹郡樂浪郡,從東北進入並控制了朝鮮半島北部的大部分地區,開始與百濟、新羅進行激烈的軍事對峙。
高句麗的擴張並非壹帆風順。342年,丸子被顏倩攻擊。371年,小谷王附近的百濟攻打高句麗最大城市平壤,在戰場上殺死了前高句麗王。
高句麗小畜生林王繼位後,開始加強高句麗的安定團結,並出臺新法。
372年,高句麗從中原傳入佛教作為國教,並按照中原體制建立了國家教育機構——太學。與此同時,高句麗的軍隊也進行了改革。
589年,隋朝滅陳楠,統壹中國後,開始要求周邊國家成為其藩屬,得到了大多數國家的認可。只有高句麗對此百依百順。
598年,高句麗先發制人進攻遼西,引發了高句麗與隋的第壹次戰爭。隋文帝準備讓中原將士謝罪時,高句麗王急忙道歉,自稱“遼東敗類”,被赦免。
然而,高句麗仍然與各地的反隋勢力有聯系。當楊迪發現高句麗在突厥可汗的使臣後,開始意識到高句麗是中原地區潛在的邊疆災難,遂與高句麗爆發戰爭。
612年,隋朝百萬大軍由陸路和海路同時進攻高句麗。然而,由於楊迪的無能指揮,橫渡遼河的30萬大軍幾乎全軍覆沒。
613年和614年,隋朝再次攻打高句麗,但這兩次討伐高句麗的戰役都因為楊玄感起義反抗楊迪皇帝和高句麗向叛逃的隋將軍胡思政投降而被迫停止。
615年,楊迪皇帝計劃再次進攻高句麗。但由於隋朝內亂加劇,進攻高句麗的計劃被取消。隋朝對高句麗的戰爭,急劇削弱了隋朝的國力,引發了隋末的農民起義。
618年,隋朝滅亡。但隋與高句麗的戰爭也削弱了高句麗的國力。
唐太宗貞觀後期,唐朝空前強盛,征服高句麗逐漸提上日程。
653年,新羅向唐朝派遣使節,告知百濟攻占新羅四十余城,企圖切斷其與高句麗進入唐朝的通路。
唐太宗派使者到高句麗,命令他停止戰鬥。但高句麗權臣莫離拒絕了,於是決定出兵高句麗。
165438+654年10月,唐太宗命刑部尚書西恩為平陽路首席行軍官,太子詹、率為遼東路首席行軍官,率領水陸兩軍分頭進攻高句麗。
655年2月,唐太宗率領第六軍從洛陽出發,親征。西恩率領水軍渡海至北沙城,攻下俘虜;李吉均攻克遼東重鎮遼東鎮,俘虜兩萬余人。
當年六月,唐軍進入安石城,也就是現在遼寧省海城市東南的營城子。高句麗北部,高延壽、高惠珍率軍1.5萬前來救援,被唐太宗的軍隊擊敗。其余將士全部投降,高句麗舉國震驚。
七月,唐軍開始圍攻安史城。由於守軍的拼死抵抗,唐軍直到九月才攻克。當時已是深秋,草枯水凍,兵馬難以久留。唐太宗於18年9月被迫返回朝鮮。這次遠征並沒有達到征服高句麗的預期目的。
這次唐太宗攻克高句麗,攻占遼東等10城,拿下7萬多戶,殺了4萬多高句麗士兵,唐軍陣亡數千人,戰馬損失七八成。
唐太宗返朝後,大臣們建議攻打騷擾高句麗的偏師,使國人疲於應付,耽誤了農時。幾年後,高句麗會因為食物短缺而分崩離析。唐太宗采納了這個建議。後來唐軍采取了對高句麗發動襲擾的策略。
647年,唐太宗命牛金達、李記率軍入侵高句麗,拔出石城。高句麗王派他的兒子高仁武去唐朝道歉。
648年,唐太宗派武威右將軍薛萬徹率領三萬大軍乘船渡海,進入鴨綠水,在今遼寧丹東東北的卓博城大敗高句麗軍。
655年,因高句麗、百濟、莫宏入侵新羅,新羅派使者向春秋唐求救,命潁州都督程明貞、都督蘇領兵攻打高句麗。
658年,程明貞攻克高句麗赤峰鎮,即遼寧海城,斬首三千人。
公元659年,唐右將軍薛在恒山(今遼寧遼陽附近)打敗高句麗軍隊。
660年,百濟滅唐,高句麗失去盟友,陷入孤立。第二年,唐高宗下令大舉進攻高句麗,水陸並進,打了許多勝仗,大軍壹路攻到了平壤。
當時正下著大雪,天寒地凍,唐高宗不得不在662年2月命令唐駿去高句麗教書。退兵時,左將軍和臥舉路總經理龐孝泰在蛇水之戰中陣亡。這是高句麗滅亡前的最後壹次勝利。
作為高句麗的首領,元丐蘇文,生前從未采取過明智的外交策略,唐朝與新羅聯手滅高句麗而後迅速。雖然元丐素問在世時還能以高壓政策左右高句麗政局,但高句麗內部已經岌岌可危。
666年,高句麗內亂,元改死後,他的師子泉童子代替了莫理之,相當於唐的兵部尚書兼兵部尚書,大權獨攬,專斷國事。但全童子在二哥門劍的逼迫下,投降了唐朝。派派和龐統山去高句麗營救泉男孩。
不久,唐高宗以李記為遼東路行軍總管,指揮各路軍隊,並分兵攻打高句麗。壹年多過去了,各戰場捷報頻傳。
李記攻占了新軍事重鎮高麗,也就是現在的遼寧撫順北高爾山城,並乘勢攻占了附近所有的16城市。
與此同時,薛在金山破高句麗軍,斬首五萬余人,攻占、、滄州,與全博源軍會師。
李記等人攻占扶余城,俘虜壹萬多人。扶余河40余城也受風而降,再戰薛河水俘三萬余人,乘勝攻占大城,即今遼寧丹東西南娘娘城。
668年春夏,唐軍會師,挺進鴨綠江。高句麗發兵抵抗,唐軍英勇出擊,打敗了高句麗的軍隊。唐軍追擊韓軍200多公裏,攻辱外國城。就是現在的朝鮮總是軟綿綿的,其他城市的守軍有的逃跑,有的投降唐朝。
唐軍壹路進攻到平壤城下,高句麗王高藏派98名生產力領袖從泉門投降。春日童子依然拒絕閉門防守,多次出兵作戰,均以失敗告終。
當年9月12日,高句麗高僧新城打開城門,唐軍沖入城內,俘獲春童,高句麗滅亡。
唐朝平定高句麗後,疆域分為9郡42州100郡,在平壤設立安東都護府,右後衛將軍薛任校對安東都護府,有兩萬大軍鎮守該地。
高句麗第27世國王的寶藏高藏被唐朝俘獲。據司馬光《資治通鑒》記載,高句麗大部分貴族富家和數十萬人被遷到中原各地,融入中國各民族。其他的留在遼東,成為渤海國的臣民,其余的則融入突厥和新羅。從此,高句麗國不再存在於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