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記小說”最早是宋代施聖祖用來指考證的辯證筆記,直到清末民初才擴展到各類筆記。筆記小說《大觀》產生了無限的影響,也造成了壹些目錄學上的混亂。
/gjzl/gj385/gj385_01.htm
文學小品
Qiouzhi.com大陸作家作品集更新時間:2005年8月22日。
中國所謂的筆記小說由來已久,在漢晉時期就有,甚至在先秦典籍中,也有類似的片段。從唐宋到明清,這類書籍可以說是浩如煙海,魚龍混雜,在中國遺產中占有很大壹部分。在韓宅的圖書館裏,也占了很大比例,差不多三分之壹。
原因是我學的是小說寫作,壹開始以為筆記小說跟這個知識有關。後來我才知道,雖然歷代的歷史都遵循這樣壹個話題,但其實是兩碼事:筆記是筆記,小說是小說,不能混為壹談。即使合編在壹本書裏,也應該有區別。古代把這類文章稱為筆記,如《西京雜記》、《太平廣記》,小說壹詞是後來加上的。
後來有人收藏出版了《小說大觀》、《說吧》、《雷說》、《任海》等書,認為都是小說。在古代,八卦被視為小說,所以類似八卦的筆記也被視為小說。但從那以後,筆記和小說的意義就混淆了。筆記小說的意義和後來的小說大不相同。
按照今天小說的意義來分析古代筆記小說,大部分是筆記,但也有少數可以稱之為小說。比如這些古籍,比如《西京雜記》、《酉陽雜記》,裏面就有壹些小說。
在中國小說史上,《世說新語》被列為小說。因為這本書主要記錄的是人物的言行,所以經過了刪減、選擇、渲染、抑揚頓挫。
而且文采橫溢,語言生動,意境深遠。至於這個體系後來的書,如《續世》、《今世緣》、《新世界》、《湯玉林》、《何》等,因為既沒有創造性,也沒有文學性,所以只能稱之為筆記,已經不能稱之為小說了。
也有壹些人盡管名字叫筆記,卻是小說。如紀昀的《閱微草堂筆記》。乍壹看也算是筆記,但筆記裏既有作者的主觀暗示,又有想象的描寫,是文學作品,不是零碎的材料。由於這股風,清末產生了《宋寅漫錄》等壹批小說,這些小說仍然與筆記相稱,但實際上已經偏離了筆記的軌道。其中高人少,低人壹等,內容和形式都比較膚淺和枯燥。
所以,今天中華書局等出版部門對這類書籍進行了整理,都稱之為“筆記”,如唐宋筆記、明清筆記等,不再稱之為“小說”。
筆記主要記錄壹代人的軍事,政事得失,法規文物。或者描述壹代人的思想和行為。其目的是為了彌補歷史的不足,或以天下人心為念,記錄過去的事,以此為鑒,教育後人。話很短,每篇都有開頭和結尾。
我唐朝的筆記有十幾本。宋代的筆記有幾十種。宋人的筆記之所以流傳這麽多,是因為印刷術的進步。也是因為很長壹段時間,國家是和平的。
這些書有的是過去業務類圖書中整合的零種書,有的是韓粉館印刷的宋元線裝本筆記,有的是古籍出版社和中華書局近年新印的。還有元明清的紙幣幾十種。其中清代釋印本筆記已送人。但近幾年仍有不少重要著作和新編纂的書籍。還有壹些木刻筆記,大多是過去的零種木刻系列。其中,知識不足系列的書籍為零。
因為我買了許多筆記,我當然讀過其中壹些。我的印象是唐人筆記多為名著,文筆好,內容紮實,意義重大,可讀性最強。宋人筆記多出自名臣,內容也很充實,具有史料價值。但是有些已經混在壹起了,所以有競爭的點。如司馬光的《涑水列傳》和歐陽修的《歸田錄》在學識、文筆、選材等方面都是上乘之作。因為這些偉人不僅能耳聞目睹大事,還能在記錄中保持真實,有修養,能選擇判斷材料。不像明清的壹些筆記,狂談朝廷和皇宮,造成千裏失守。筆記和其他作品壹樣,年紀越大印象越深刻,因為記錄的材料很有價值。明清筆記雖多,但並未被時間淘汰,至今仍處於淡漠狀態。
有筆記本小說,也有小說筆記。如筆記小說《簡毅誌》。例如,《董璇實錄》有許多條目,都是新奇的筆記。
筆記主要記錄了壹代人的史實和文學典故,如宋代的《董宅年譜》、《老郭袁譚》、《潞水言談錄》等,史料豐富,為人們所稱道。
例如,《孟茜碧潭》和《容齋隨筆》的價值在於它們在科學研究方面的學術成就和作者的見解。
筆記,經常有新發現的所謂秘籍和手稿,但不壹定有多大價值。有價值的書,按照壹般規律,早就應該出版和刻本了,而且已經廣為流傳。雖然它們被禁止,但它們不能阻止它們的通過。很久沒有雕版,只有手稿,這也有自己不遠的原因。我壹直對什麽秘籍,孤本,手稿興趣不大。以前韓粉屋陸續出版,但優秀作品不多。
有些筆記很有名,印得很好,但不壹定能證明很傑出。比如清的《秋雨庵兩種隨筆》,各種印本,壹次又壹次的發行,只為其文字淺薄,內容淺薄,也為淺薄之人所喜歡。也有壹些是名家寫的,但內容淩亂零碎,比如隨筆隨園。
就內容尺度而言,元明筆記仍優於《南村輟耕錄》和《萬歷野編》。
筆記內容真實客觀,作者態度端正。文筆勝於質量,所以質量勝於文筆。金的《歸》載有壹篇《記碑》壹文,他在文中為自己作為叛逆者的參與題詞,詳細敘述了這壹過程,並對自己進行了反思。人們以為誠,看重作品,記載史實,多為正史所收。宋、蔡絳的《鐵圍山談》是壹部多文之作,與他的生平如出壹轍。但這些書不應該因人而廢,要仔細審視,也有可取之處。
雖然清代的筆記很多,但我都仔細看過,包括《雜律》、《庸》和《郎文》。《郎文》* * *《三招》,陳康琦著。文筆流暢,敘述生動,可以繼續讀下去。但是在第壹部,我發現了兩條眉毛。有壹處記載了作者的經歷,他皺著眉頭說:“妳不要臉,何必厚臉皮!”有壹次,他記下了別人的事跡,皺著眉頭說:“大人這麽丟人,怎麽還騙人?”這恐怕是我同時代的人看了都贊同的,我的憤慨無以言表。當然,我們不能僅憑兩道眉毛就否定這本書的價值,但也不能懷疑這種看似了解作者底細、推敲文字、揭傷疤的人是出於“嫉妒”還是報復。總之,寫作要修辭,要真誠,尤其要謹慎,要正確。
當然,以上都是古道,會被時髦的文士奉為四大古語。時髦的文士,專攻時事文學,聞雞起舞,舉壹反三。在“四人幫”時代,他們壹開始就露出了馬腳,寫了許多造謠生事、危害天理的文章。有些人至今本性不改,還裝得很會看風,很好看。以前不僅劉啟沒有良心自責的話,別人偶爾觸發,他們還習慣了拉幫結派,反戈壹擊。不怕雲山罩,就怕老鄉親。
很少有人知道他的背景,把他的前前後後的話編成壹本書,註釋清楚。這樣就會把它的虛偽和浮躁暴露在讀者面前。
/zhi quan/w/w9/200508/37527 _ 2 .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