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重陽節的別稱

重陽節的別稱

農歷九月初九重陽節是漢族的傳統節日,也稱為高登節、老人節、山茱萸節、菊花節、重陽節、九月九日等。重陽節和九月九日很容易理解。再來看看其他昵稱的由來。

首先,攀巖節

重陽節的攀登壹般認為始於東漢。據《續和》記載,東漢時期,汝南人桓景曾跟隨易學大師費長芳學習多年。有壹天,費長房對桓景說:九月九日,妳家將有大災。妳必須馬上回家,讓妳的家人把山茱萸綁在他們的胳膊上,然後爬山。果然,9月9日,歡靜家的牲畜全部死於瘟疫,但歡靜壹家聽了老師的話幸免於難。

從那以後,每年重陽節前夕,靠近大山的人們都會爬山避邪。生活在平原的人們,因為沒有山可爬,就在重陽節的時候,在自制的年糕上插上五顏六色的三角旗,用“吃年糕”代替“爬山”,用三角旗代替“山茱萸”,以表示爬山避邪的意思。久而久之,重陽爬山的習俗就流傳下來了。

第二,老人節

在《易經》中,“六”被定義為陰數,“九”被定義為陽數。九月九日,日月合陽,兩重,故稱重陽,亦稱重陽。重陽節早在戰國時期就形成了。重陽節,農歷九月初九,被稱為“重陽節”。漢中葉後儒家陰陽觀有六陰九陽。九是陽數,實重九也叫“重陽”。人們有在那壹天爬山的習俗,所以重陽節也被稱為“登山節”。還有重陽節、山茱萸、菊花節等說法。因為九月初九“九九”的諧音是“長久”,有長久的含義,所以這壹天往往要進行祭祖和敬老活動。到了唐代,重陽被正式定為民間節日,從此代代相傳。三月三日重陽節,又稱“踏秋”、“踏春”,是壹個家庭的事。在這壹天,重陽節的所有親戚都要壹起爬山“避災”,插山茱萸,賞菊花。歷代文人傳唱的最傳統的節日之壹。重陽節和“初”、“清”、“渝”三個節日,也是我國傳統節日中祭祖的四大節日。

從65438年到0989年,中國將農歷九月初九定為老人節,倡導全社會樹立尊老、愛老、助老的風氣。重陽節增添了新的意義。

第三,山茱萸節

根據古代記載,山茱萸在歷代都被視為祭祀、裝飾、入藥和辟邪的對象。早在周朝,山茱萸就因被奉為聖物而被視為祭祀不可或缺的珍貴果實之壹。到了漢代,人們逐漸認識到山茱萸的各種藥用價值,開始栽培和種植山茱萸。唐代重陽節,人們把山茱萸佩戴在手臂上,或者做成香囊把山茱萸放在裏面,或者戴在頭上辟邪。所以人們特別喜愛,也就形成了風味濃郁的山茱萸習俗。重陽節,人們登高遊泳,插山茱萸枝,戴山茱萸袋,飲山茱萸酒,唱山茱萸詩,玩得不亦樂乎。久而久之,就成了習慣。所以古人也把九月九日的重陽節稱為升天節、聚寶盆節、聚寶盆節。

第四,菊花節

重陽節,歷來有賞菊的習俗,所以自古以來就叫菊花節。農歷九月俗稱菊花月,逢年過節開菊花會,全城的人都去開會賞菊。自三國魏晉以來,重陽聚會飲酒賞菊吟詩成為時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