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語的發展歷史告訴我們,先秦文學的書面語和當時的口語是基本壹致的,所以《論語》雖然現在很難理解,但當時是口語,因為本身就是語錄,不可能用太多書面語。實際上,當時書面語和口語並沒有真正分開,人們對書面語還沒有意識。
為什麽後來才出現書面語和口語的區分?關鍵在於後世對先秦時期文章的崇拜。秦漢以後的人們因為這種崇拜,紛紛模仿先秦語言,在文字上模仿先秦風格。然而,在現實生活中,口語發生了很大的變化,詞匯和語法都有很多變化,但熟悉的表面卻被人們刻意維護,變化不大。
當然,古人並沒有在家模仿先秦漢語。他們只能模仿壹些固定的習語,如“沒有什麽”,“是什麽”,“是什麽”,“是什麽”等等,但他們經常在壹些微妙的詞匯中給出線索,這是我們研究不同時代書面漢語差異的基礎。
比如《尚書》中愚公寫的壹篇文章,表面上是於霞寫的,但裏面的詞匯完全是戰國時期的語言特征,所以我們斷定是偽造的。
另壹方面原因是知識分子日益成為社會的棟梁,中國古代的教育並不普及。所以學者為了顯示自己的地位,更喜歡寫壹些不熟悉、難以理解的文章,逐漸脫離當時的口語。
這種現象直到20世紀新文化運動才停止。
但同時也要註意,白話文學並沒有因為古文難懂而止步,從南北朝到明清都有所表現。以明清章回小說為例,《三國演義》壹開始就比較保守,不用白話文,而是平實的文言文。水滸傳從壹開始就是用白話寫的,這些白話作品反映了當時的口語,是獨壹無二的。
白居易的詩雖然壹個老婆婆也能看懂,但絕不是平實的白話文,否則不能稱之為詩。詩歌需要詩人的藝術加工。豐富的修辭和生動的意象都是詩歌必不可少的元素。白居易的詩性語言雖然壹個老婆婆也能聽懂,但不可能完全是白話。
中國現代著名詩人黃遵憲,講究我的字我的口,講究形式的簡單易懂,可以說是白居易第二。
白話文學可以參考胡適的《白話文學史》。
現在英語口語的變化
其實從上面的討論中,妳可能已經發現口語的變化是很難人為控制的,所以從理論上來說,既然口語是大眾化的語言,就不可能受到文人太多的影響,所以他的變化應該是比較大的,而歷代的古文其實都是文人刻意追求與先秦白話文相似而產生的,所以韓愈的語言與先秦的語言很相似(雖然我們可以在細微處發現韓愈的漏洞)。
英語口語最大的變化是發音。就算我們現在能回到孔子的時代,孔子和他的弟子們講課的時候說的話,我們肯定壹句也聽不懂,因為古代漢語的發音和現在差別太大了。
到了唐宋時期,英語口語的發音已經和現在的粵語、閩南語很像了,所以日語和粵語的發音總是很契合(當然日語也在發展)。
詞匯方面,有意義的變化和新詞的出現。
比如半夜在楓林停車坐,古代是指坐在中近,古代不是。
語法上的變化微乎其微,古漢語的壹些語法特征被成語保留了下來,比如介詞賓語。我們現在說的是只有有人跟風只有有人提問就是這樣形成的。
以下是我們現代漢語課筆記中的相關內容:
2.2.1.現代漢語的概念和定義
(1)關於古代漢語和現代漢語分期的不同意見:五四運動,鴉片戰爭,晚清小說。
②現代漢語的意思:
廣義上包括普通話和各種方言。
狹義:特指普通話。
(3)普通話是如何產生的——形成* * *同音字的兩種方式:
A.自然發生的,非強制性的:
上海話、粵語對普通話的影響是不自覺的、自然的。
B.強制形成,人為規範:
在自然形成的基礎上推廣和規範。
(4)* * *同音異義詞的表達:
A.書面語言b .口語
它們形成的速度和過程是不同的。普通話有書面語和口語,它們有各自不同的形成過程。
2.2.2.現代中國白話文的形成
白話也是漢中的書面語。
(1)古代漢語:
甲骨文證明3000多年前和現在差不多。
秦漢時期出現了壹種跨地域的語言——雅言,也就是當時洛陽周邊的語言,也就是夏衍。
書面語言反映了不同的口頭情況。《詩經》中的“風”忠實地記錄了口語,帶有民間口語的色彩。《論語》記載了孔子的口語,反映了當時的口語,但實際上先秦時期的人確實是這麽說的,而且記載的壹定是口語。
(2)白話文與白話分離過程中的白話文:
漢魏以後,口語發生了變化。當時的文人刻意模仿先秦的表達方式,形成了與口語相去甚遠的文言文。文言文的形成使書面語脫離了口語,文言文也占據了書面語幾千年的主導地位。
相對於文言文的書面語,它是白話文的書面語。南朝《世說新語》留下了當時許多口語的痕跡,口語的詞語和句子也很多。六朝佛經翻譯過程中,需要對老百姓說白話文。“變文”出現於唐五代以後,屬於說唱文學的壹種。古代佛教禪宗著作,如《禪語錄》、《祖堂集》等,在寺廟中用於傳講佛教故事等。,文化水平低,白話文痕跡重。宋代朱理學盛行,《朱語錄》非常接近口語。宋末元初白話文盛行,南宋末年的劇本(評書劇本)多以白話文寫成,而雜散曲中則保留了許多口語。元末明初的小說不是文言文,是古白話。雖然帶有地方色彩,但都是用北方方言書寫,出現了以北方口語為書面語的趨勢。同種語言的書面語越來越完善,白話文基本成型。
③現代“白話文運動”:
五四時期,陳獨秀的《新青年》發出了壹個口號:廢除文言文,提倡白話文。最早出版的《白話文》、《狂人日記》、《傷逝》等。,是為了“白話文運動”。
1920年,民國教育部下令學校停止使用文言教材,白話文終於取得了作為文學語言(國家正統書面語)的主導地位,取代了文言文。
2.2.3.現代漢語口語的形成
口語同音異義詞形成的具體年代很難確定,但肯定晚於書面語。
在漢語史上,北方方言在口語同音詞中占主導地位。
西爾維亞:
春秋戰國時期,人言不合邏輯,孔子講課只好用* * *了。
(2)通用語言:
西漢楊雄的《方言》記錄了周漢時期的口語和方言,也記錄了壹種“通用語”,說明當時已經有了口語的萌芽。
(3)北京話在口語同音詞形成中的作用;
在口語同音異義詞的形成過程中,北方方言壹直占主導地位,特別是自1153金鼎定都北京以來,北京話逐漸成為最具影響力的口語。
《中原音韻》記載,古代講北京話,中原之音為“天下通用語”。
元末的《老左大》和《撲通》兩本書是教外國人漢語的教材,用的是北京話。
北京話很快獲得了普通話的地位。普通話不壹定只有官員才會用。明朝的科舉考試規定每個人都要說普通話。
北京話對南方方言的滲透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南方方言有兩種讀音,即寫兩種讀音,寫兩種讀音,白讀指當地方言,文讀指北京話。比如上海話“大人”裏的“大”字是白讀的,而“大學”裏的“大”字是白讀的。
(4)清代官話的普及:
清軍南下把普通話帶到了南方。在福建南平形成了“國語島”。
雍正在1728下令,官員必須掌握普通話。雍正在閩粵創辦尹正書院。夾雜著方言的普通話被稱為“藍青普通話”。
(5)清末急需文字改革,口語統壹,口語與書面語壹致,有人開始搞拼音。
(6)民國時期的“國語運動”:
民國時期,蔡元培頒布《音標》,以考音。當時有壹個是采用北京音還是國家音(上海話)的爭論。吳語保留了古漢語的入聲和濁音聲母,但如果采用北京音,就拋棄了古漢語的精髓。
音標、授權發音、國音之辯、推廣北京話,史稱“國語運動”。
“白話文運動”和“國語運動”形成了普通話,在臺灣省稱為“國語”,在新加坡稱為“國語”。
第二個問題:
不是所有的古籍都沒有標點符號。宋代以前的古籍,直到宋代以後才出現標點符號。宋人在讀書的時候,在句尾畫壹個圈,叫做壹句話,在句中畫壹個點,叫做讀書逗趣。有時只剩下未讀的句子。
即便如此,古代人雖然讀句子,但壹直很少。人在閱讀時基本靠自己的語感斷句。
讀書的人常常是邊讀邊斷,直到能完全理解文章,所以古人非常重視讀句的訓練。禮記?《學記》中有“壹年靠分經辨錄”之說。鄭玄註:“若離經,不可斷句。”也就是從古籍中斷句。可見斷句是古代啟蒙教育的第壹步。
讀者沒有必要添加古文的段落。書印出來就已經是分號段落了,書的豎版只是右邊的壹段。
我們現在看到的壹些古代註釋書,也就是古籍的古代註釋,基本上都是用句子來註釋的。註釋書的時候,註釋者自然是按照讀句來註釋的,所以我們現在可以通過古代的註釋書來了解古代的斷句方法。
因為還有少數書是古人讀過的,所以古籍的標點符號(尤其是句號、逗號以外的標點符號)基本都是五四以後加上的。“五個?在第四次新文化運動期間,壹些學者主張新的標點符號,並使用它來標點古籍。現在句子閱讀都用標點。1951年,中央人民政府出版總署出版了《標點符號用法》,有十四種* * *,即句號(。),分號(;)、逗號(,)、停頓(,)、冒號(:)、問號(?),感嘆號(!)、引號("")、括號()、省略號(...),破折號(-),項目符號(?字下加),書名(?),專有名詞(-加在字下),還有壹個音程(。)單詞中的B)。前八種統稱為點號,後六種統稱為帶區間號的標簽。建國以來,國家重視古籍整理工作,包括醫學著作在內的重要古籍都有標點本出版。但與浩如煙海的古籍相比,包括古代醫書在內,經過標點或標點的古籍仍然只占很小的比例。但是斷句和斷句標點不容易,其中良莠不齊,中醫古籍的斷句和斷句標點比其他的都差。
中國的古籍如此之多,不可能所有的書都有專業人士來標點。所以,如果妳看的是沒有標點符號的古籍,就要自己去標點符號。
對於普通讀者如何斷句,我們的教材裏有詳細介紹,妳可以在各大書店找到。
北京大學出版社出版
郭錫良、蔣等編輯
這本書的封面是藍色的
關於讀句子的知識在第二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