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誌道樂學·國學經典” D420
《孟子》告子下
九
原文
孟子曰:“舜發於畎畝[1]之中,傅說舉於版築[2]之間,膠鬲[3]舉於魚鹽之中,管夷吾舉於士,孫叔敖[4]舉於海,百裏奚[5]舉於市。故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誌,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6]益其所不能。人恒過,然後能改。困於心,衡[7]於慮,而後作。征[8]於色,發於聲,而後喻。入則無法家拂士[9],出則無敵國外患者,國恒亡。然後知生於憂患而死於安樂也。”
註釋
[1]畎(quǎn)畝:田間,田地。
[2]版築:築墻工作。
[3]膠鬲:人名,周武王賢臣。
[4]孫叔敖:人名。
[5]百裏奚:賢人。
[6]曾:同“增”。
[7]衡:通“橫”,指橫塞。
[8]征:表征,表現。
[9]法家拂士:法家:有法度的大臣。拂:假借為“弼”,輔佐。拂士:即輔佐的賢士。
譯文
孟子說:“舜是在田地間興起的,傅說是在築墻的時候被提拔的,膠鬲是在魚鹽販子中被舉薦的,管仲是從獄吏中被提拔出來的,孫叔敖則是在海邊被發現的,百裏奚是在鬧市中被舉薦的。由此可見,上天要將大任交給這個人,壹定會先折磨這個人的心誌,疲乏這個人的筋骨,饑餓這個人的體膚,窮盡這個人的體力,讓他的每壹個行為都無法如意,這樣才能夠撼動他的心思,才能夠讓他的性格堅韌,才能夠增加他沒有的才能。人只有犯了錯誤,然後才能夠改正;心受到了限制,思想受到了阻礙,才能夠發憤圖強;表現在臉上,抒發在言語,然後才能夠讓人了解。對內沒有遵紀守法的大臣和士人,對外沒有威脅國家生存的外患,這樣的國家遲早會滅亡。然後就會知道憂患讓人生存、安樂讓人滅亡的道理了。”
解析
這是孟子最具有代表性的壹篇,鼓勵人們從患難中奮起,在艱苦的環境中苦練自己的心誌,要有憂患意識,不可貪圖壹時享樂。本篇中“生於憂患而死於安樂”更是成了人人傳誦的千古名言。
十
原文
孟子曰:“教亦多術[1]矣,予不屑之教誨也者,是亦教誨之而已矣。”
註釋
[1]術:方法。
譯文
孟子說:“教育的方法有很多種,我不屑於教他,也是對他的壹種教誨方式。”
解析
教育的方法有很多種,不教於人也是教誨人的壹種方式。如果在不受人教育的情況下,這個人還能夠奮發圖強,這也起到了教育的方式;如果這個人無法感悟,那麽再多的教育也沒有任何作用,和沒有教育壹樣。所以,教育的方式再多,也不如自己的領會和堅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