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05年7月11日(明永樂三年)明成祖命鄭和率領龐大的二百四十多艘海船、兩萬七千四百名船員組成的船隊遠航,訪問了30多個在西太平洋和印度洋的國家和地區,加深了中國同東南亞、東非的友好關
鄭和下西洋路線圖
系。每次都由蘇州劉家港出發,壹直到1433年(明宣德8年),他壹***遠航了有七次之多。最後壹次,宣德八年四月回程到古裏時,在船上因病過逝。
鄭和第壹次下西洋
永樂三年六月十五日(1405年7月11日)從南京龍江港啟航,經太倉出海,永樂五年九月初二(1407年10月2日)回國。第壹次下西洋人數據載有27800人。
鄭和第二次下西洋
永樂五年九月十三日(1407年10月13日)出發,到達文萊、泰國、柬埔寨、印度等地,在錫蘭山迎請佛牙,隨船帶回,永樂七年夏(1409年)回國。第二次下西洋人數據載有27000人。
鄭和第三次下西洋
永樂七年九月(1409年10月)從太倉劉家港啟航,姚廣孝、費信、馬歡等人會同前往,到達越南、馬來西亞、印度等地,回國途中訪錫蘭山,永樂九年六月十六(1411年7月6日)回國。
鄭和第四次下西洋
永樂十壹年十壹月(1413年11月)出發,隨行有通譯馬歡,繞過阿拉伯半島,首次航行東非麻林迪,永樂十三年七月初八(1415年8月12日)回國。同年11月,麻林迪特使來中國進獻“麒麟”(即長頸鹿)。第四次下西洋人數據載有27670人。
鄭和第五次下西洋
永樂十五年五月(1417年6月)出發,隨行有蒲壽庚的後代蒲日和,途經泉州,到占城、爪哇,最遠到達東非木骨都束、蔔喇哇、麻林等國家,永樂十七年七月十七(1419年8月8日)回國。
鄭和第六次下西洋
永樂十九年正月三十日(1421年3月3日)出發,往榜葛刺(孟加拉),史載“於鎮東洋中,官舟遭大風,掀翻欲溺,舟中喧泣,急叩神求佑,言未畢,……風恬浪靜”,中道返回,永樂二十年八月十八(1422年9月2日)回國。永樂二十二年,明成祖去世,仁宗朱高熾即位,以經濟空虛,下令停止下西洋的行動。
鄭和第七次下西洋
寶船從龍江關出水宣德五年閏十二月初六(1431年1月從龍江關(今南京下關)啟航,返航後,鄭和因勞累過度於宣德八年(1433年)四月初在印度西海岸古裏去世,船隊由太監王景弘率領返航,宣德八年七月初六(1433年7月22日)返回南京。第七次下西洋人數據載有27550人。
船隊編制
鄭和下西洋的船隊是壹支規模龐大的船隊,完全是按照海上航行和軍事組織進行編成的,在當時世界上堪稱壹支實力雄厚的海上機動編隊.很多外國學者稱鄭和船隊是特混艦隊、鄭和是海軍司令或海軍統帥.著名的國際學者,英國的李約瑟博士在全面分析了這壹時期的世界歷史之後,得出了這樣的結論:“明代海軍在歷史上可能比任何亞洲國家都出色,甚至同時代的任何歐洲國家,以致所有歐洲國家聯合起來,可以說都無法與明代海軍匹敵.”人數眾多,組織嚴密鄭和下西洋船隊,是根據海上航行和擔負的任務,采用軍事組織形式組建的.
發展海外貿易
鄭和下西洋發展的海外貿易包括朝貢貿易,官方貿易和民間貿易。
主要訪問國家與地區
爪哇、蘇門答臘、蘇祿、彭亨、真蠟、古裏、暹羅、阿丹、天方、左法爾、忽魯謨斯、木骨都束非洲東岸(紅海、麥加)、澳大利亞
歷史意義
鄭和曾到達過爪哇、蘇門答臘、蘇祿、彭亨、真蠟、古裏、暹羅、阿丹、天方、左法爾、忽魯謨斯、木骨都束等三十多個國家,最遠曾達非洲東岸,紅海、麥加,並有可能到過澳大利亞。這些記載都代表了中國的航海探險的高峰,比西方探險家達伽馬哥倫布等人早80幾年。當時明朝在航海技術,船隊規模、航程之遠、持續時間、涉及領域等均領先於同壹時期的西方。
鄭和下西洋所涉及中外地名解釋
1、西域
在古代,狹義的西域指玉門關以西、蔥嶺以東地區;廣義的西域指越過狹義的西域向西所能到達的地方,包括中亞、西亞、印度半島,直至歐洲東部、非洲東北部。“其西域之西”中的“西域”指狹義西域,若與下文“迄北”對應,似可作“西部疆域”解;“西域忽魯謨斯國”中的“西域”指廣義西域。在今印度洋。
2、占城國
亦稱占婆,古國名,在今越南的中南部。中國史籍上曾稱之為林邑、環王。當地盛產稻谷,稱“占城稻”,為稻谷良種之壹,宋時傳入我國;鄭和下西洋後,占城稻在我國長江、珠江、閩江流域大面積引種、推廣。福建省福州長樂壹帶稱此稻為“占谷”或“黃占”,直至三十年前,都是當地高桿晚稻的壹個優良品種。
3、爪哇國
亦即麻口若巴歇國,在今印度尼西亞的爪哇島(Java Island)。唐代以來的史籍稱其地為“訶陵”“ 婆”。該島北臨爪哇海,南濱印度洋,面積12.6萬平方公裏,人口近億,是印尼人口最密集、經濟最發達的地區,主要城市有雅加達(首都)、萬隆、三寶壟、泗水(蘇拉卡爾塔)。泗水為華裔長樂人聚居地。
4、三佛齊國
亦即室利佛逝國,梵文Srivijaya的音譯,在今印度尼西亞的蘇門答臘島上的古國,當時都約在今日的巨港(巴鄰旁,Balenbang),位於蘇門答臘東南部慕西河畔。
5、暹羅國
泰國(Thailand)的舊稱,位於東南亞中南半島中部。十四世紀中葉,由暹國與邏國合並而成,南臨暹羅灣。現首都為曼谷,泰國的華僑 與華裔人數居世南亞首位。
6、南天竺
天竺為古印度別稱,古籍又稱天竺為身毒。天竺分北、中、南三部分,南天竺指印度半島的南部地區。
7、錫蘭山國
亦即錫蘭(Ceylan),或稱獅子國,今稱斯裏蘭卡(Srilangka)為亞洲南部島國,隔保克海峽與印度東南部相望,面積6.5萬平方公裏,為佛教古國之壹,主要民族為僧伽羅族與泰米爾族。首都科傖坡(Colombo),位於該島西南。
8、古裏國
又稱“古裏佛”,故地約在今印度半島西南部喀拉拉邦的科澤科德(Koxhikode)壹帶,為海上交通要沖。明永樂五年(1407)鄭和二次下西洋時曾到此訪問並立碑紀念。
9、柯枝國
亦譯作“國貞”,故地在今印度西南部的柯欽(Cochin)壹帶,是航道要沖和重要港口。十五世紀初與我國有友好往來。
10、忽魯謨斯國
即霍樂木茲(Hormuz),又譯作和爾木斯,地在今伊朗東南米納布(Minab)附近,臨霍爾木茲海峽,廢址在霍爾木茲島北岸,扼波斯灣出口處,為古代交通貿易要沖,今為對岸阿巴斯港所取代。
11、木骨都束國
今譯作摩加迪沙(Mogadiscio)是被稱為非洲之角的索馬裏***和國首都,位於索馬裏東南,臨印度洋。13世紀以前建有古城。鄭和下西洋曾兩度訪此。
12、南京龍江
明初設“龍江船廠”於此。故址在今南京下關三汊河附近的中保村壹帶;水道舊稱龍江,出龍江關通長江,龍江船廠曾為鄭和下西洋造“寶船”,故又稱“寶船廠”,造船的船塢叫“船作”,遺址猶存,宛如壹口口巨大的水塘。1957年此地出土壹根大舵桿,長1107米,現藏中國歷史博物館,此舵桿之長,足證鄭和寶船規模之大。據《龍江船廠誌》載,1411年(永樂九年)該船廠“改、造海船247只,備使西洋諸國”。龍江之濱原有天妃宮,已圮。
13、長樂南山
因位於福建省長樂縣縣治之南而得名,今長樂縣城區街道環繞此山。海拔僅約四十余米,又稱登高山;該山有蘭茗、香界、石林三個小山峰,故亦稱三峰山,山上登高山;該山有蘭茗、香界、石林三個小山峰,故亦稱三峰山,山上有塔,稱三峰塔(聖壽寶塔);有寺稱三峰寺或三峰塔寺;寺旁有“天妃行宮”,祀媽祖,《天妃靈應之記》碑即立此宮內;宮旁有鄭和所建“三清寶殿”,殿內“鐘鼓供儀,靡不俱備”,鐘即“鄭和銅鐘”,原件抗戰期間移南平市。以上寺、宮 、殿均已圯,塔巍然存,近年加固整修,更為壯觀。1935年,在原寺、宮、殿廢址上建有鄭和史跡陳列館,《天妃靈應之記》碑系該主館主要陳列文物,南山(三峰山)同年辟為“鄭和公園”。
14、茲港
指長樂太平港通閩江。位於長樂縣南山西麓以西、以北,狹義指靠近長樂縣城吳航頭壹帶的下洞江水域;廣義泛指整個下洞江水域,該港原來江面寬闊,水深可泊巨舟,有“無風萬裏磨平玉,有月千波漾碎金”之說;港東北、東南屏峙首石、六平諸山,可蔽阻臺風襲擊,為避風良港。《長樂縣誌》《長樂六裏誌》均載有;三寶太監鄭和通西洋,駐舟師造巨舶於此,奏改名為太平港等句。由於淪桑變化,今僅余壹狹長水道,通小汽輪,原水道大部分成為沃野良田,部分辟為新居民區,該居民區主幹道路稱“太平港”路,與鄭和路垂接。
15、蘇門答臘國
又譯作蘇木都剌(Samud'ra)、蘇文答剌、蘇文達那。故地在今印度尼西亞蘇門答臘島(Sumatra Island)北部洛克肖馬韋附近,今為全島總稱,該島北臨馬六甲海峽,南瀕印度洋,赤道橫貫中部,為印尼西部大島,面積43.4萬平方公裏,首府棉蘭。
16、滿刺加國
舊譯亦作麻六甲,今譯作馬六甲(Malacca)14-16世紀馬來亞半島上的封建王國,位於今馬來西亞、馬六甲洲壹帶,居馬六甲海峽要沖,1411年(永樂九年),該國國王拜裏迷蘇剌(Parmesvara)曾率妻子、大臣等540人來中國訪問;鄭和船隊屢經其處,現馬六甲州居民半數為華裔,其首府馬六甲市居民四分之三為華裔;市內有三保廟、三保井、三保城等古跡。
17、阿丹國
Aden,古國名,今譯作亞丁,故地在今亞丁灣西北岸壹帶,扼紅海和印度洋出入口,為海陸交通要沖。古時為寶石珍珠集散地,十五世紀前期便與中國互通使節、貿易。今之亞丁市位於亞丁灣壹個突出的小半島上。為也門民主隊民***和國(南也門)首都。1990年5月,南、北也門合並為也門***和國,亞丁成為該國的“經濟首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