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誇父逐日的比喻是什麽 所有比喻都說出來謝謝

誇父逐日的比喻是什麽 所有比喻都說出來謝謝

這是我國最早的著名神話之壹,講的是誇父奮力追趕太陽、長眠虞淵的故事.

誇父是古代神話傳說中的巨人,是幽冥之神後土的後代,住在北方荒野的成都載天山上.他雙耳掛兩條黃蛇、手拿兩條黃蛇,去追趕太陽.當他到達太陽將要落入的禺谷之際,覺得口幹舌燥,便去喝黃河和渭河的水,河水被他喝幹後,口渴仍沒有止住.他想去喝北方大湖的水,還沒有走到,就渴死了.誇父臨死,拋掉手裏的杖,這杖頓時變成了壹片鮮果累累的桃林,為後來追求光明的人解除口渴.

誇父追日的神話,曲折地反映了遠古時代人們向大自然競勝的精神.《山海經》記載這個神話時說他“不量力”,晉代陶潛在《讀山海經》詩中卻稱贊說“誇父誕宏誌,乃與日競走”.

誇父神話故事主要見於《山海經·海外北經》和《大荒北經》.《列子·湯問》在手杖化桃林的細節上稍有不同,說誇父“棄其杖,屍膏肉所浸,生鄧林”.關於鄧林,據清人畢沅考證,鄧、桃音近,鄧林即《山海經·中次六經》所說“誇父之山,……北有……桃林”的桃林.此誇父之山,郝懿行說壹名秦山,與太華相連,在今河南靈寶縣.後代以“誇父”名山的還有壹些地方,其中也多有與誇父追日相聯系的傳說. [編輯本段]古文  誇父與日逐走,入日.渴,欲得飲,飲於河、渭;河、渭不足,北飲大澤.未至,道渴而死.棄其杖,化為鄧林. [編輯本段]古文翻譯   漫畫中的誇父逐日誇父與太陽賽跑,追趕到太陽落下的地方.他感到非常渴,想要喝水,在黃河、渭河邊喝水,黃河、渭河的水不夠他喝,就到北方的大湖去喝水.還沒有到,在半路因口渴而死.他丟棄了他的手杖,手杖化作了鄧林(桃林). [編輯本段]成語   木雕誇父逐日詞目: 誇父逐日

拼音: kuā fù zhú rì

解釋:誇父:古傳說中的人名.誇父拼命追趕太陽.褒義:比喻有宏大的誌向,或巨大的力量和氣魄也比喻人類戰勝自然的決心和雄心壯誌.貶義:自不量力. 

出處:《山海經·海外北經》

近義詞: 誇父追日

用法: 作賓語、定語.

示例:南朝·宋·僧湣《戎華論折顧道士夷夏論》:“真謂~,必渴死者也.” [編輯本段]誇父逐日《山海經》原文  選自:《山海經·海外北經》

原文:誇父與日/逐走①,入日②.渴,欲得飲,飲於河、渭③;河、渭/不足,北飲/大澤④.未至⑤,道/渴而死⑥.棄/其⑦杖,化為/鄧林⑧.

翻譯:誇父與太陽競跑,追趕到太陽落下的地方.他很渴,想要喝水,就到黃河、渭水邊喝水,黃河、渭水的水不夠他喝,就到北方的大湖去喝水.還沒有到,就在路上因口渴死了.誇父將他的手杖丟棄了,化作了壹片桃林.

註釋; 誇父逐日雕像

逐:角逐;

逐走:競跑,賽跑;

入日: 追趕到太陽落下的地方;

於:到.

河. 渭: 黃河和渭水;

不足:不夠;

北:向北

大澤: 大湖.傳說其大橫縱千裏,在雁門山山北.

至: 到;

道:名詞作狀語,在半路上;

而:表因果;

道渴而死: 在半路因口渴而死;

其: 代詞(代誇父) ;

鄧林: 桃林. [編輯本段]典籍記載   漫畫誇父逐日《山海經·海外北經》:“誇父與日逐走,入日.渴欲得飲,飲於河渭,河渭不足,北飲大澤.未至,道渴而死.棄其杖.化為鄧林.”

《山海經·大荒北經》:“大荒之中,有山名曰成都載天.有人珥兩黃蛇,把兩黃蛇,名曰誇父.後土生信,信生誇父.誇父不量力,欲追日景,逮之於禺谷.將飲河而不足也,將走大澤,未至,死於此.應龍已殺蚩尤,又殺誇父,乃去南方處之,故南方多雨.”

《列子·湯問》:“誇父不量力,欲追日影.逐之於隅谷之際,渴欲得飲,赴飲河渭.河渭不足,將走北飲大澤.未至,道渴而死.棄其杖,屍膏肉所浸,生鄧林.鄧林彌廣數千裏焉.” [編輯本段]傳說故事  遠古時候,在北方荒野中,有座巍峨雄偉、高聳入雲的高山.在山林深處,生活著壹群力大無窮的巨人.

他們的首領,是幽冥之神“後土”的孫兒,“信”的兒子,名字叫做誇父.因此這群人就叫誇父族.他們身強力壯,高大魁梧,意誌力堅強,氣概非凡.而且還心地善良,勤勞勇敢,過著與世無爭,逍遙自在的日子.

那時候大地荒涼,毒物猛獸橫行,人們生活淒苦.誇父為讓本部落的人們能夠活下去,每天都率領眾人跟洪水猛獸搏鬥.

誇父常常將捉到的兇惡的黃蛇,掛在自己的兩只耳朵上作為裝飾,抓在手上揮舞,引以為榮.

有壹年的天氣非常熱,火辣辣的太陽直射在大地上,烤死莊稼,曬焦樹木,河流幹枯.人們熱得難以忍受,誇父族的人紛紛死去.

誇父看到這種情景很難過,他仰頭望著太陽,告訴族人:“太陽實在是可惡,我要追上太陽,捉住它,讓它聽人的指揮.”族人聽後紛紛勸阻.

有的人說:“妳千萬別去呀,太陽離我們那麽遠,妳會累死的.”

有的人說:“太陽那麽熱,妳會被烤死的.”

誇父心意已決,發誓要捉住太陽,讓它聽從人們的吩咐,為大家服務.他看著愁苦不堪的族人,說:“為大家的幸福生活,我壹定要去!”

太陽剛剛從海上升起,誇父告別族人,懷著雄心壯誌,從東海邊上向著太陽升起的方向,邁開大步追去,開始他逐日的征程.

太陽在空中飛快地移動,誇父在地上如疾風似的,拼命地追呀追.他穿過壹座座大山,跨過壹條條河流,大地被他的腳步,震得“轟轟”作響,來回搖擺.

誇父跑累的時候,就微微打個盹,將鞋裏的土抖落在地上,於是形成大土山.餓的時候,他就摘野果充饑,有時候誇父也煮飯.他用三塊石頭架鍋,這三塊石頭,就成了三座鼎足而立的高山,有幾千米高.

誇父追著太陽跑,眼看離太陽越來越近,他的信心越來越強.越接近太陽,就渴得越厲害,已經不是捧河水就可以止渴的了.

但是,他沒有害怕,並且壹直鼓勵著自己,“快了,就要追上太陽了,人們的生活就會幸福了.”

經過九天九夜,在太陽落山的地方,誇父終於追上了它.

紅彤彤、熱辣辣的火球,就在誇父眼前,他的頭上,萬道金光,沐浴在他身上.

誇父無比歡欣地張開雙臂,想把太陽抱住.可是太陽熾熱異常,誇父感到又渴又累.他就跑到黃河邊,壹口氣把黃河水之水喝幹;

他又跑到渭河邊,把渭河水也喝光,仍不解渴;

誇父又向北跑去,那裏有縱橫千裏的大澤,大澤裏的水足夠誇父解渴.

但是,誇父還沒有跑到大澤,就在半路上被渴死了.

誇父臨死的時候,心裏充滿遺憾,他還牽掛著自己的族人,於是將自己手中的木杖扔出去.木杖落地的地方,頓時生出大片郁郁蔥蔥的桃林.

這片桃林終年茂盛,為往來的過客遮蔭,結出的鮮桃,為勤勞的人們解渴,讓人們能夠消除疲勞,精力充沛地踏上旅程. [編輯本段]現實寓意   誇父為何要去追趕太陽?

郵票誇父逐日 楊公驥先生認為,誇父逐日的故事有其極為深刻的寓意.它說明“只有重視時間和太陽競走的人,才能走得快;越是走得快的人,才越感到腹中空虛,這樣才能需要並接收更多的水(不妨將水當作知識的象征);也只有獲得更多的水,才能和時間競走,才能不致落後於時間”.楊先生這壹觀點被編入《中國文學》壹書,受到許多同誌的贊同.

另外,文學家蕭兵先生在其《盜火英雄:誇父與普羅米修斯》壹書中稱:誇父逐日是為了給人類采擷火種,使大地獲得光明與溫暖.誇父是“盜火英雄”,是中國的普羅米修斯.蕭先生的看法,頗有幾分浪漫色彩.還有人把誇父逐日看成是自然界的壹種爭鬥,誇父代表“水”,而太陽代表“火”.水神、火神相爭,水火不容.誇父逐日的故事,給人以豐富的想象,也給人以深刻的啟迪.如何理解這個故事,已不僅僅是學術界關註的問題,而它積極的意義在於,人們以各自不同的理解,去認識這個世界,去實現自己美好的追求. 

 誇父逐日意圖

 誇父逐日實際上是中華民族歷史上的壹次長距離的部族遷徙,是壹次很有膽略的探險.但是,由於他們對太陽的運行和我國西北部地理狀況的認識是完全錯誤的,最終悲壯地失敗.

在遠古時期,任何壹個部族在壹個地方定居了相當長時間,其原始的,破壞性的勞動,必定會使那裏的資源受到破壞並趨於枯竭.土地肥力下降或鹽堿化,狩獵和捕魚範圍增大而獲得的數量卻減少,諸如此類都是不可避免的,能獲得的食物和其它物資只會越來越少.在這種情況下,只有壹種選擇,部族必須遷徙,移居到新的,更好的地方.

誇父遇到這個問題時的決定是:向西,去太陽落下的地方——禺谷.

這個決定,在現代人看來是不可思議的,因為我們知道:大地是球形的,圍繞著太陽運轉,太陽根本不會落入地球,更何況向西遷移,不是被高山擋住,就是進入沙漠,適於人類居住的地方不多.現在科技發達,人們尚且難於很好地生活在綠洲中,至於遠古時代的闖入者,生活下去幾乎是不可能的.

但對誇父族這樣的壹個內陸部族來說,作出這個決定卻是正常的.大地是球形的,地球繞太陽運轉以及我國西北部的地理狀況,他們壹無所知.他們最多可能從靠近黃海、渤海的部族那裏知道:東面,就是大海,太陽從海中升起.至於西面,盡頭是禺谷——太陽落下的地方.

《淮南子》中的天文篇,即為例證: 日出於易谷,浴於鹹池,……至於昆吾,是謂正中,……至於虞淵,是謂黃昏,…… 再者,現代漢語的最常用詞語中仍舊遺留著遠古時對太陽運動認識的痕跡.如“太陽東升西落”,“日出”,“日落”等等.這些詞語都隱含著古代的觀念:太陽從大地上升起,落下.

誇父部族應當是以農業生產為主,他們肯定已經認識到了陽光決定了季節,決定了農業以及其它的生產活動,那麽,在太陽落下的禺谷裏,陽光是最充足的,對於因資源不足而面臨困境的誇父族人,遷移到那裏去是壹個最好的選擇.不幸的是,他們卻走進了沙漠.沙漠之中,到處是黃色的沙丘,白天壹片酷熱,又十分缺水,幹渴令人難於忍受.從記載上看,他們在沙漠中找到了河流,並把這條河的主幹叫河(黃河),源頭的分支叫渭(渭河).這種河是在夏季由遠處高上的冰雪融化匯集形成的,是季節河.隨著時間推移,由夏入秋,氣溫下降,冰雪融化減少,就會變淺,幹涸.當誇父族人發現河水突然迅速變淺,水面變窄,水量不斷減少時,他們明白賴以生存的水源就要消失.是堅持前進,還是退回去?誇父決定:留壹部分人在綠洲,其他的人在誇父率領下,向北,去尋找大澤.很有可能,他們看到了海市蜃樓,但不管是什麽原因,結果是壹樣的:向北走,還是沙漠.沙漠是嚴酷的,又是漫無邊際的.在跋涉中,體力迅速下降,又沒有足夠的水.最後,誇父和他所率領的族人都倒在沙漠之中.

這就是誇父逐日傳說中的實際情況.人類在遠古時代是以破壞自然環境為代價,才能夠生存下來,居住壹處,就會破壞壹處.所以,遷移,拓荒是較為頻繁的.而誇父逐日,由於其非凡的膽略,成為中華民族歷史上第壹次被記住的因水源不足而造成的拓荒失敗.

誇父逐日,是壹個部族的活動而非神之間的爭鬥.證據很明顯:前壹篇記載是貶抑性的,“誇父不量力”,這是其他部族對他們的計劃和結果的評論.而後壹篇豪氣幹雲的記敘則是由誇父族人留傳下來的.另外,如果把這兩篇記載中提到的河、渭理解為沙漠中的季節河,而不是理解為黃河、渭河,則兩篇記載都是寫誇父族在沙漠中生活的情景.

誇父的失敗,使遠古的人們認識到征服西北的無比艱難.從此,水,而不是戰亂,決定了中華民族只能向南發展.幾千年來,南方壹直在移民開發,原始森林、荒蕪之地不斷變為繁華的城鎮,而西北部至今還是地廣人稀.

誇父遺址能夠被發掘出來嗎?也許,只有中國的施利曼才能做到.當年,德國的施利曼僅僅憑著他對荷馬史詩的熱愛,憑著他的財力和毅力,終於將幾乎所有人都認為僅僅是神話的東西變成了考古發掘史上最激動人心的發現. [編輯本段]《山海經》簡介   山海經《山海經》是中國先秦古籍.壹般認為主要記述的是古代神話、地理、物產、巫術、宗教、古史、醫藥、民俗、民族等方面的內容.有些學者則認為《山海經》不單是神話,而且是遠古地理,包括了壹些海外的山川鳥獸.

《山海經》全書十八卷,其中“山經”五卷,“海經”八卷,“大荒經”四卷,“海內經”壹卷,***約31000字.記載了100多邦國,550山,300水道以及邦國山水的地理、風土物產等訊息.其中《山經》所載的大部分是歷代巫師、方士和祠官的踏勘記錄,經長期傳寫編纂,多少會有所誇飾,但仍具有較高的參考價值.

山經 :第壹卷《南山經》 第二卷《西山經》 第三卷《北山經》 第四卷《東山經》 第五卷《中山經》

海經 :第壹卷《海外南經》第二卷《海外西經》 第三卷《海外北經》第四卷《海外東經》第五卷《海內南經》

第六卷《海內西經》第七卷《海內北經》 第八卷《海內東經》

大荒經:第壹卷《大荒東經》第二卷《大荒南經》 第三卷《大荒西經》 第四卷《大荒北經》

海內經:第壹卷《海內經》

“棄其杖,化為鄧林.”的深層含義

誇父遺下的手杖化為桃林,以富有詩意的高度想象力,豐富了《誇父逐日》這壹神話的內涵,不僅表現為他本領大,更豐富了這個英雄的形象,表現了壹種勇敢追求、死而不已、甘為人類造福的精神,使整個神話更具有浪漫主義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