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桃的植物文化

桃的植物文化

桃文化中壹直關照著生命的意識。桃是遠古人類童年時期,生命的載體、壹種精神的轉移,這主要表現在孕育生命、庇佑生命、延續生命三個方面。從桃文化產生的社會背景和文化土壤起筆,追溯了桃文化產生的原生文化土壤即圖騰崇拜和生殖信仰;借用桃的生物性特征,從與桃有關的民眾信仰出發,闡述了桃在民俗生活中所表征的生育、吉祥、長壽意義;利用民俗符號學理論,將體現生命意識的桃進行文化闡釋,深化其在文化中的表征意義。當然也不忘將桃體現的生命觀置於中日文化中作以比較,相似的民間故事情節,由於不同民族民族文化底蘊不同,對生命意識的理解不同,相似故事情節折射出不同的文化精神。最後,反觀在當代社會裏,桃文化在現代社會中的傳承和嬗變。在此基礎上,分析在現代生活的沖擊下,桃文化的現實應用及未來發展趨勢。桃文化作為壹種觀念意識,長期潛存於民俗內心,並通過民眾活動能夠繼續傳承,同時在現代生活中由於神秘色彩的淡化,使桃文化向著實用、娛樂、審美方向發展。

桃文化的社會背景從原始社會生產力的滯後性和原始社會人口形勢的嚴峻性兩方面進行。然後從誇父神話入手,捕捉誇父神話中有關桃的生命信息,由此引出桃文化產生的文化土壤,即根植於圖騰崇拜和生殖崇拜的文化土壤之上。 桃在民俗生活中生命意義的象征與表現。第壹,桃的“子繁而易植”因孕育生命而有了生育的象征:多子多福,春天使者,喻指婚姻。第二,受先民“萬物有靈”觀念的影響,人們賦予桃鎮鬼避邪的作用,從而保護了生命,使桃具有了吉祥的象征意義:神荼郁壘的傳說衍生了桃的吉祥內容;桃在日常生活、歲時節日、人生儀禮中的辟邪求吉的行為表現,傳達了桃作為鎮邪納吉之物的原始信仰。第三,桃的食用和養生功能,讓人們意識到了桃在益壽延年、延續生命方面的重要性,使桃具有長壽的象征意義:通過桃長壽象征意義歷史淵源的追溯,桃長壽象征意義在民俗生活中的事象例舉,讓人們挖掘到了更深層的桃長壽象征意義。

把桃又放在文化視野中進行符號學闡釋。桃成為民俗符號有其必然性,同時對桃作為民俗符號的構成分析,利用民俗符號學理論,將體現生命意識的桃,進行文化闡釋,深化其在民俗文化中的表征意義。民俗符號它還傳遞著生命信息。中國傳統文化中的生命意識與原始思維方式在文化意義上是吻合的,費雷澤的“金枝”效應昭示了原始思維中人與植物交感互通的巫術原理,使傳統生命意識與原始思維方式在生命的強大主旋律中達到和諧壹致。在桃文化發展流變中,人們跳躍著的思維壹直在主導著桃文化的生命意識。俗民以桃為載體,創造了許多極具典型意義的文化符號。當然也不忘將桃的生命意識置於中日民間文化中作以比較,通過中日關於桃的相似情節的民間故事的分析,比較出由於不同民族對生命意識的理解差異性,折射出不同的文化精神。 桃文化在現代生活中的社會傳承、嬗變及發展趨勢。由於桃文化本身文化因子的長久沈澱,在現代社會轉型期,新的文化模式尚未形成的不穩定時期,主體性功能在社會轉型期仍占主導性地位。當然在現代化的沖擊下,桃文化因社會內應力和外應力的作用又會不斷變遷,桃文化部分功能也有會相應的變化。桃文化在現代生活中神秘色彩淡化逐漸向世俗化方向發展;通過民眾活動的傳承,桃文化向實用、娛樂、審美方向發展。桃文化在現代社會生活中的發展趨勢:桃文化的部分功能將會有越時長效之性;物質型桃文化的應用範圍逐漸擴大;精神文化領域中的桃的因素將呈簡約化趨勢;科技的進步,會喚起民族傳統與風格的重視,桃文化將會受到進壹步的關註和研究,其某些形態會作為未來生活的點綴或民族精神的象征從而得到誇張的應用和推廣。

種種羅列與闡釋,附以相關理論深究桃文化中蘊含的生命意識,為桃文化的研究提供壹種思維角度。通過對與桃的相關民俗信仰的分析,附以相關理論方法剖析桃文化的民間信仰中的生命意識的積澱,對於擴展民俗學信仰方面的研究也有促進作用。 在《紅樓夢》中,林黛玉寫了壹首《桃花行》:“桃花簾外東風軟,桃花簾內晨妝懶;簾外桃花簾內人,人與桃花隔不遠;東風有意揭簾櫳,花欲窺人簾不卷。桃花簾外開仍舊,簾中人比黃花瘦;……”全詩哀怨淒楚,寶玉看了,不覺滾下淚來,於是大家商量,又建了“桃花詩社”。

自古以來,寫桃花的詩很多。如《詩經》:“桃子夭夭,灼灼其華。”唐代詩人高蟾的“天上碧桃和露種,日邊紅杏倚雲裁”。晉代文學家陶淵明的《桃花源記》,更把人們帶入了壹個令人神往的天地。

中國是桃的故鄉,至今已有3000多年的栽培歷史。世界上桃的品種有3000多種,中國占1/4以上,可分為食用桃和觀賞桃兩大類,觀賞桃主要是觀賞桃花,有桃紅、嫣紅、粉紅、銀紅、殷紅、紫紅、橙紅、朱紅……,真是萬紫千紅,賞心悅目。

中國傳統文化將世界上的物質都用“五”來概括:五行、五臟、五谷、五畜、五菜、五果、五音、五氣、五色、五味、五官、五體、五誌……。其中五果是桃、李、杏、梨、棗,桃是五果之首。可見人們對桃子的重視。 關於桃子,在中國有許多美麗的神話和傳說,在傳說中,桃是神仙吃的果實。吃了頭等大桃,可“與天地同壽,與日月同庚”;吃了二等中桃,可“霞舉飛升,長生不老”;吃了三等小桃子,也可以“成仙得道,體健身輕”。正因為此,桃子被稱為“仙桃”、“壽桃”。在《西遊記》裏,天官裏的王母娘娘做壽時,就曾設蟠桃盛會招待群仙。這雖然是神話,也說明桃決非壹般水果可比。至於齊天大聖孫悟空,以及他的子孫們,均是以桃子為糧食。

民間年畫上的老壽星,手裏總是拿著桃--“壽桃”,過生日做壽時要蒸桃形的饅頭,或實心、或空心裏面填餡,做成圓饅頭狀,在頂都捏出桃尖,用竹刀或刀背從上至下軋出壹個桃形槽來,將桃尖略微彎曲,再染成紅色,上籠蒸熟,“壽桃”就做成了。在老人生日那天,獻給老人,以祝福老人健康長壽。

不但桃有仙緣,連桃木都有神靈,而且她在民間的威望比桃還大。早在先秦時代的古籍中,就有桃木能避邪的記載,壹切妖魔鬼怪見了都逃之夭夭。 崔護桃花《題都城南莊》 白居易《大林寺桃花》、《下邽莊南桃花》、《春晚寄微之》、《彭蠡湖晚歸》《送友人上峽赴東川辭命》 韋莊《傷昔》 賈至《春思》 李白《山中問答》、《贈汪倫》 劉禹錫《元和十年自郎州召至京師戲贈》、《再遊玄都觀》 張旭《桃花溪》 誌勤《三十年來尋劍客》 辛棄疾《生查子》 朱淑真《鷓鴣天》 徐蘭《出關》 李賀《送沈亞之歌並序》、《浩歌》、《題趙生壁》、《仙人》 王昌齡《古意》、《留別武陵袁丞》 常建《三日尋李九莊》、《戲題湖上》 孟浩然《送元公之鄂渚尋觀主張驂鸞》 趙嘏《寄歸》 蘇軾《惠崇春江晚景》 韓翃《復偶見》 和凝《天仙子》 皇甫松《夢江南》、《竹枝》 劉禹錫《憶江南》 王建《調笑令》 張誌和《漁歌子》 晏幾道《鷓鴣天》、《阮郎歸》、《禦街行》 晏殊《胡搗練》、《燕歸梁》 毛澤東《看山》 陳祗時《左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