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人要成為古代“士階級”,必須經過“四書五經”的洗禮,其實士階級就是古代儒家思想的集中表現。要成為理想化的“士階級”代表,除了身份合適以外,人格品德上還要強力表現了儒家思想。“舍身成仁”,“知其不可為而為之”,等人格表現很重要。更甚的要有儒家的命運經歷,也就是說像孔子壹樣,壹生坎坷,終不得用,死後卻被發現極具遠見者,才能為士的代表。
因此,我認為,古代“士階級”的最具代表性人物有如下幾人:
屈原,(約前340~約前275年),我國最早的大詩人,名平,字原,戰國楚人。初輔佐懷王,做過左徒、三閭大夫,學識淵博,主張彰明法度,舉賢授能,聯齊抗秦。後被讒去職,頃襄王時被放逐,遊
泳於沅湘流域。都城郢被秦兵攻破後,他既無力挽救楚國的危亡,又深感政治理想無法實現,遂投汩羅江自盡。《史記》有傳,著有《離騷》、《九歌》、《天問》等不巧作品傳世。
司馬遷,(約前145~約前89)西漢歷史學家、文學家、國家圖書官員。字子長。左馮翊夏陽(今陜西韓城南)人。司馬談子。10歲能誦古文,早年出遊大江南北,考察風俗,采訪古籍,收集傳說。初任郎中。元封三年(前108年),繼父職任太史令,負責掌管國家圖書典籍、天文歷算和文書檔案,得觀國家藏書,為治史提供了眾多的資料。後因為李陵辯解,獲罪下獄,受腐刑。出獄後,任中書充,發憤著書,人稱其書為《太史公書》,後稱《史記》。為我國最早的通史,它為後人研究上自黃帝、下訖漢武帝3000余年的歷史,提供了系統、完整的資料,有極高學術價值,對後代史學和文學有極深遠的影響。
王安石(1021——1086),北宋的名相,同時也是壹名傑出的思想家、文學家。王安石了解北宋中期的社會危機,於是向宋仁宗《萬言書》,要求改革吏治、實行變法。到了宋神宗時期,王安石積極推行 "新法",與以司馬光為首的保守派展開鬥爭,確保"新法"的頒布實施,被列寧稱為 “中國十壹世紀的改革家”。王安石的詩文造詣也很高,名列唐宋八大家之中,他的文章《傷仲永》,情理兼具;他的 "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的詩句,至今仍燴炙人口。
袁崇煥(1584-1630),祖籍廣東東莞,後落籍廣西藤縣。明萬歷中進士,初授福建邵武知縣。他心系遼疆,關心國家安危,毅然投筆從戎,官至兵部尚書,薊遼督師,在任遼事期間曾多次擊敗後金軍的進攻,獲寧遠、寧錦大捷。阻遏後金軍南下。崇禎二年(1629 年),皇太極親率大軍避開袁崇煥的防區,攻下遵化,直逼北京城下。袁崇煥聞訊率部星夜馳援京師,獲廣渠門、左安門大捷,力解京師之危,後皇太極未敢再犯京師。但昏庸的崇禎帝卻聽信閹黨余孽的讒言,中了皇太極的反間計,反而將袁崇煥逮捕下獄。崇禎三年(1630),袁崇煥被碟(zhe)刑(分裂肢體)處死於西市。其部下佘義士深明大義,“夜竊督師屍”,葬於北京崇文門東花市斜街,並世代守墓至今已傳十七世佘幼芝女士。乾隆四十七年(1782)真相始大白於天下,千古奇冤得以昭雪。
梁啟超(1873~1929)近代思想家、文學家、學者。字卓如,壹字任甫,號任公、飲冰子,別署飲冰室主人,廣東新會人。幼年時從師學習,“八歲學為文,九歲能綴千言”(《三十自述》),17歲中舉。後從師於康有為,成為資產階級改良運動的宣傳家。戊戌變法前,與康有為壹起聯合各省舉人發動“公車上書”運動,此後先後領導北京和上海的強學會,又與黃遵憲壹起辦《時務報》,任長沙時務學堂的主講,並著《變法通議》為變法做宣傳。後發起“戊戌變法”,事敗流亡日本,並與孫中山等革命人士來往密切;回國後又曾組織進步黨爭取憲政。1920年後,脫離政界,先後在清華、南開任教授,並專心著述。
綜上,要成為“士階級”代表,要身格命三者皆能成為儒家表率。有格有命無身者,如杜甫;有身有命無格者,如洪承躊;有身有格無命者,如霍光,皆不能成為“士階級”的代表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