詞類活用
腰白玉之環。(腰:名詞作動詞,掛在腰間,佩戴。)
手自筆錄。 (筆:名詞作狀語,用筆。 手:名詞作動詞,動手。)
戴朱纓寶飾之帽。(寶:名詞作狀語,用珠寶;朱纓,名詞作狀語,用紅纓)
主人日再食。(日:名詞作狀語,每天)
不必若余之手錄。(手:名詞作狀語,用手)
寓逆旅。(寓:名詞作動詞,寄住)
無鮮肥滋味之享。(鮮肥:鮮嫩肥美)
古今異義
余幼時即嗜學(余:古義為我,今義為剩下,余下)
走送之。(走:古義為跑,今義為行走,走路)
以是人多以書假余(是:古義:因此 今義:判斷動詞,是;假:古義借,今義與真相對)
益慕聖賢之道(益:古義:更加 今義:好處)
嘗趨百裏外(趨:古義為奔赴,今義為趨勢)
門人弟子填其室(填:古義:擠滿 今義:填滿 填充)
未嘗稍降辭色(色:古義:臉色 今義:顏色)
余立侍左右(左右:古義: 身邊 今義:大約)
或遇其叱咄(或:古義:有時 今義:或者)
卒獲有所聞(卒:古義:終於 今義: 小兵)
窮冬烈風(窮:古義為深,今義為貧窮,窮盡)
寓逆旅(逆:古義為迎,今義為逆向,相反方向)
媵人持湯沃灌 (湯:古義為熱水;今義指湯水)
日再食(再:古義為兩次,今義為又)
右備容臭(xiù) (臭:古義:香氣 今義:(chòu)臭氣,氣味難聞)
以中有足樂者(中:古義:心中 今義:表界限)
有司業、博士為之師(博士:古義:大儒,博學之士 今義:碩士後的學位)
同義復詞
1.假借 :借。
2.叩問 :請教。
3.沃灌 :澆洗。
4.叱咄 :訓斥,呵責。
5.欣悅 :高興,快樂。
壹詞多義
1、以:
(1)連詞:相當於“而”,譯為而,來(俯身傾耳以請;無從致書以觀)
(2)介詞:把,用 (以衾擁覆;生以鄉人子謁余;以書假余;撰長書以為贄)
(3)連詞:因為(以中有足樂者)
(4)表修飾,不譯(計日以還)
(5)介詞,前者譯為因為,後者譯為把(以是人多以書假余)
2.之:
(1)結構助詞:的 (每假借於藏書之家)
(2)代詞,指書 (走送之)
(3)結構助詞,用在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獨立性(當余之從師也)
(4)無實義 (無鮮肥滋味之享)
(5)代詞,抄書,賓語前置(弗之怠)
(6)結構助詞,的(益慕聖賢之道;蓋余之勤且艱若此)
3.患:
(1)擔憂,憂慮,動詞 (又患無碩師名人與遊)
(2)憂患,名詞(無凍餒之患矣)
4.故:
(1)因此,連詞(故余雖愚)
(2)特意,故意,副詞(余故道為學之難以告之)
5.道:
(1)學說,名詞(益慕聖賢之道)
(2)說,動詞(余故道為學之難以告之)
6.至:
(1)周到,形容詞(色愈恭,禮愈至)
(2)到,動詞(至舍,四支僵勁不能動)
7.質:
(1)詢問,動詞(援疑質理)
(2)本質,資質,名詞(非天質之卑)
8.色:
(1)臉色(未嘗稍降辭色)
(2)表情(或遇其叱咄,色愈恭)
(3)顏色(課外)
9.而:
(1)表轉折:但,卻(足膚皸裂而不知)
(2)表修飾:(久而乃和)
10.卒
(1)同“猝”。倉促,急速 (行西逾隴卒)
(2)突然 (則亡以應卒)
(3)死
(4)完畢
(5)終於
11.慕
(1)仰慕(益慕聖賢之道)
(2)羨慕(略無慕艷意)
12益
(1)更加,越發(益慕聖賢之道)
(2)增加 (增益其所不能)
(3)好處,益處
通假字
(1)四支僵勁不能動(支:通“肢”,肢體)
(2)同舍生皆被綺繡(被:通“披”,穿)
(3)手指不可屈伸(屈:通“曲”,彎曲)
(4)媵人持湯沃灌(灌:通“盥”,澆灌)
倒裝句
1、弗之怠(否定句,代詞“之”作賓語,動詞後置。“之”代筆錄的事。“弗怠之”就是“不懈怠抄書這件事”。)
2、每假借於藏書之家(介詞(於)+名詞(家)=介賓 作 狀語 是狀語後置 原來應是每於藏書之家假借)
省略句
1.以是人多以書假(於)余。
2.余則缊袍敝衣處(於)其間。
3.撰長書以(之)為摯。
問題研究
1.對比作用
用太學生們學習條件的優越和作者自己學習條件低劣形成對比,表明作者精神的富有及誌趣的高尚,從對比中得出結論,突出學業能否有成就,取決於主觀努力,增強文章感染力和說服力,並在對比中使文章錯綜變化,富有波瀾。
2.作者寫本文的意圖是什麽?
用自己的切身體會與經歷勸勉馬生珍惜太學優越的學習條件,刻苦讀書。
3.結合課文說說現代中學生讀書應有怎樣的苦樂觀?
如果學習條件差,要勤勉治學,不怕吃苦;學習條件好,要珍惜優越的學習條件,努力學習。
4.宋濂的求學經歷,告訴馬生什麽道理?雖然時代不同了,宋濂的求學精神,我們還有哪些值得借鑒?
在這篇文章裏,宋濂以他的親身實踐和體會告訴馬生:學習必須勤奮刻苦,學習的內容和目的在今天已有很大的差別,但他所講的道理對我們仍然具有啟發和教育意義。作者那種不怕艱苦,勤奮好學,安於貧賤,不慕富貴的精神和對後學的熱情關懷和諄諄教導的態度,誠實守信、尊師重教的品質也都是值得肯定和學習的。
5.作者並不因為衣食住行條件比“同舍生”差而稍有自卑,足見其內心充實、誌存高遠,請結合他的讀書生活創作壹副對聯:
負篋曳屣求師苦,俯身側耳為學勤。
6.作者為什麽從最艱難的嚴冬季節著筆?
用以說明壹年四季天天如此刻苦的學習,有概括作用。
7.“余雖愚,卒或有所聞”的原因?
不因家貧放棄讀書的夢想,在極其艱苦的條件下堅持學習。虛心向他人請教,態度極其恭敬。
8.寫衣食住行之苦的目的?
用衣食與“同舍生”對比,從而表現自己“中有足樂者”,也就是內心的樂趣。突出作者不畏生活艱難,刻苦讀書的精神追求。
9.“口體之奉”和“中有足樂”,妳贊成怎樣的取舍?
我贊成中有足樂,精神上的富足能夠戰勝物質上的貧困,知識的積累、精神的充實是學生讀書的必備條件,精神享受是人生的最大享受,是壹種高尚的情趣。
10.讀完本文,得到的啟示是什麽?
學習必須勤奮刻苦,專心致誌,不辭辛勞才能取得好成績。學業的精通,良好品質的形成,主要在於主觀努力。
11.作者從哪幾方面來寫自己創造條件讀書的?
借書不失信於人;抄書不畏艱苦;遠行萬裏,向先達虛心請教。
12.具體指出穩重的描寫和議論語句,並說說其在文中所起的作用?
描寫:“未嘗稍降辭色”形象地寫出了老師嚴肅的神態;“俯身傾耳”形象地寫出了學生奇案功德姿態;“燁然若神人”形象地寫出了同舍生華麗的外表;“缊袍敝衣”形象地寫出了作者粗陋的衣著。
議論:“余雖愚,卒或有所聞”點名虛心請教的好處;“以中有足樂者,不知口體之奉不若人也”點明不恥惡衣食的原因;“蓋余之勤且艱若此”點明段旨;“其業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質之卑,則心不若余之專耳”表明段旨;“是可謂善學者矣”點明馬生的為人;“余故道為送至難以告之”點明段旨。
13.對於刻苦勤奮、執著向學、樂以忘憂的學習態度有什麽看法?
這種刻苦向學、樂以忘憂的學習態度在今天仍然具有積極的借鑒意義,為學者必須有堅韌不拔的毅力,耐於艱難困苦的品格,只有勤勉學習,才能有所成就。
14.本文為什麽沒有板起面孔,說教之感?
作者現身說法,借事明理,以情感人,讓後輩從親切委婉的故事敘述中領悟要義,要義比單純議論更感人,更容易被馬生接受。(將自己求學之難與太學生優越學習條件形成對比,情真理足),使人折服。
15.寫了哪幾方面的難?
幼時求學借書抄錄之難;成年求師叩問之難;從師求教的跋涉之難;衣食粗劣,生活簡樸。
16.怎樣看待作者尊師從師的態度?
A.在學習生活中,我們應該尊敬師長,請教問題態度恭敬,認真聽取老師的批評教育,不能對老師求全責備。只有尊師重教,才能學有所成。
B.作者在老師面前畢恭畢敬,“不敢出壹言”,這是中國舊式教育中最普通的現象,雖包含著尊師重教的積極因素,但也顯得過於迂腐。(言之成理即可)
17.“善學者”應有怎樣的品質?
善學者必須有堅韌不拔的毅力,敢於吃苦的精神,尊師重教、虛心求學的態度,專心致誌、不恥下問的品格。只有勤勉學習,才能有所成就。
18.有關文章主旨的對聯?
名聞天下 文稱四海 緣於心無旁騖
業有不精 德有不成 只因養尊處優
19.本文作者的學習態度是怎樣的?請就其中壹點談談妳的學習體會。
作者嗜學,樂以忘憂,在學習的過程中對老師畢恭畢敬,不敢出言。
20.“余因得遍觀群書”的原因是什麽?
從他人處借書抄閱,按約定之期歸還。所以別人都願意借書給宋濂。宋濂也得以飽覽群書。
21.送東陽馬生序從那三方面寫的?
(1)讀書之難 (2)求學之艱 (3)生活之苦
編輯本段
讀後啟示
1.求學之路是艱難坎坷的,只有不畏艱難,勇於探索,具有恒心和毅力,才能學有所成,勤奮學習是取得成績的根源。學習成功與否的關鍵在於主觀是否努力,與客觀學習生活條件關系不大。在學習中我們要有苦中作樂,以苦為樂的思想感情,同時也應該要好好珍惜我們現有的優越的學習環境和條件努力學習。
2.應當尊重老師。在老師面前應當恭敬,謙虛。
3.因從宋濂身上學習他的勤奮刻苦,求教謙虛、誠懇,尊敬老師的品質。
譯文
我小時候就愛好讀書。(因為)家裏貧窮,(所以)沒有辦法得到書來看,就常常向藏書的人家去借,親手自己用筆抄寫,計算著約定的日期按期歸還。天非常寒冷的時候,硯池裏的墨汁結成堅硬的冰,手指(凍得)不能彎曲和伸直,也不敢放松抄書。抄寫完畢,跑著趕快還書送還,不敢稍微超過約定的期限。因此,人家都願意把書借給我,我也因此能夠廣泛地閱讀各種書籍。成年以後,我更加仰慕聖賢的學說,又擔心沒有學問淵博的老師有人相互交往(請教),曾經跑到百裏以外,拿著經書向同鄉有名望的前輩請教。前輩德高望重,向他請教的學生擠滿了他的屋子,他從來沒有把言辭放委婉些,把臉色放溫和些。我站著陪伴在他旁邊,提出疑難,詢問道理,彎下身子側著耳朵向他請教;有時遇到他大聲斥責,(我的)表情更加恭順,禮節更加周到,不敢說壹句話來辯解;等到他高興了,就又向他請教。所以我雖然愚笨,但最終還是夠獲得知識。
當我跟老師學習的時候,背著書箱,拖著鞋子,走在深山大谷裏,深冬季節,刮著凜冽的寒風,踏著幾尺深的積雪,腳上的皮膚因寒冷幹燥而開裂卻不知道。到了學舍,四肢凍僵得不能動彈,服侍的人用熱水澆洗(我的手腳),用被子給我蓋上,很久才暖和過來。住在旅館裏,主人每天(只給我)兩頓飯吃,沒有新鮮肥美味道好的食物可以享受。同屋住的同學,都穿著華麗的衣服,戴著紅纓珠寶裝飾的帽子,腰上掛著白玉環,左邊佩著刀,右邊掛著香袋,(渾身)光彩照人好像神仙壹樣;我卻穿著破舊的衣服,生活在他們當中,壹點也沒有羨慕的意思,因為心中有足以快樂的事,不覺得吃的穿的比不上其他的人了。我求學時的勤懇和艱辛大概就是這樣。
現在我雖年級老,而且沒有什麽成就,但所幸還得以置身於君子的行列中,承受著天子的恩寵榮耀,追隨在公卿之後,每天陪侍著皇上,聽候詢問,天底下也不適當地稱頌自己的姓名,更何況才能超過我的人呢?
現在學生們在太學中學習,朝廷每天供給膳食,父母每年都贈給冬天的皮衣和夏天的葛衣,沒有凍餓的憂慮了;坐在大廈之下誦讀經書,沒有奔走的勞苦了;有司業和博士當他們的老師,沒有詢問而不告訴,求教而無所收獲的了;凡是所應該具備的書籍,都集中在這裏,不必再像我這樣用手抄錄,從別人處借來然後才能看到了。他們中如果學業有所不精通,品德有所未養成的,如果不是天賦、資質低下,就是用心不如我這樣專壹,難道可以說是別人的過錯嗎!
東陽馬生君則,在太學中已學習二年了,同輩人很稱贊他的德行。我到京師朝見皇帝時,馬生以同鄉晚輩的身份拜見我,寫了壹封長信作為禮物,文辭很順暢通達,同他論辯,言語溫和而態度謙恭。他自己說少年時對於學習很用心、刻苦,這可以稱作善於學習者吧!他將要回家拜見父母雙親,我特地將自己治學的艱難告訴他。如果說我勉勵同鄉努力學習,則是我的誌意;如果詆毀我誇耀自己遭遇之好而在同鄉前驕傲,難道是了解我嗎!
註釋
[1]選自《宋學士文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
宋濂:(1310-1381)字景濂,號潛溪,浦江(今浙江義烏西北),明初文學家。
東陽,地名,在今浙江東陽。
生,長輩對晚輩的稱呼。
序:文體名,這是壹篇贈序
[2]余:我。
[3]嗜:喜歡、特別愛好。
[4]無從:沒有辦法。
[5]致書:得到書。致:得到。
以:用來
[6]每假借於藏書之家,手自筆錄:每:常常。
假借:同義復合詞。 借。
假,借。
於:介詞,從。
之:的。
手:名詞活用為動詞,動手。
筆:名詞作狀語,用筆。
[7]弗之怠(dài):即弗怠之,不懈怠,不放松讀書。
弗:不。之:指代抄書。
[8]走:跑。
[9]逾約:超過約定的期限。
[10]以是:因此。以:以為;是:這樣。
[11]既加冠(guān):加冠之後,指已成年。古代男子二十歲舉行加冠禮,表示已經成人。
後人常用“冠”或“加冠”表示年已二十。
[12]患:擔心。.
[13]碩師:學問淵博的老師。
碩,大。
[14]遊:交往。
[15]嘗:曾經。
[16]趨:趕到。
[17]從鄉之先達執經叩問:拿著經書向當地有道德有學問的前輩請教。
先達:有道德有學問的前輩。叩,請教。
執:拿著
[18]德隆望尊:道德聲望高。
望,聲望,名望。
隆:高。
[19]門人弟子填其室:學生擠滿了他的屋子。
門人、弟子,學生。
填,充。這裏是擁擠的意思。
[20]稍降辭色:把言辭放委婉些,把臉色放溫和些。
辭色,言語和臉色。色:臉色。
[21]援疑質理:提出疑難,詢問道理。
援,引、提出。
質,詢問。
[22]俯身傾耳以請:彎下身子,側著耳朵(恭敬地)請教(表現尊敬而專心)。
以:連詞,而,來。
[23]或:有時。
[24]叱(chì)咄(duō):訓斥,呵責。
[25]色愈恭:表情更加恭順。色:表情。 恭:恭敬
[25]至:周到。
[26]復:這裏指辯解,反駁。
[27]俟(sì):等待。
卒:最終。
[28]負篋(qiè)曳屣(yè xǐ):背著書箱,拖著鞋子(表示鞋破)。
曳:拖 、拉。
篋:書箱。
屣:鞋。
[29]窮冬:隆冬。
[30]皸(jūn)裂:皮膚因寒冷幹燥而開裂。
[31]舍:指學舍,書館。
[32]支:通“肢”,肢體。
[33]媵(yìng)人:這裏指服侍的人。
[34]湯:熱水。
[35]沃灌:洗浴。沃,澆水洗(四肢)。灌通“盥”。
[36]衾(qīn):被子。
[37]擁:蓋著。
[38]而:表承接。
[39]乃:才。
日再食(SI):每天供應兩頓飯。再:兩次。
[40]寓逆旅:寄居在旅店裏。
寓,寄居。
逆,迎。
逆旅,旅店。
[41]被(pī)綺(qǐ)繡:穿著漂亮的絲綢衣服。
被,通“披”,穿著。
[42]朱纓:紅色的帽帶。
纓:帽帶。
[43]腰:腰佩。
腰,名詞作動詞。
[44]容臭(xiù):香袋。
臭,氣味,這裏指香氣。
[45]燁(yè)然:光彩照人的樣子。
[46]缊(yùn)袍敝(bì)衣:破舊的衣服。
缊,舊絮。敝,破舊。
[47]略無慕艷意:毫無羨慕的意思。
略無:毫無。
慕艷,羨慕。
[48] 以中有足樂者,不知口體之奉不若人也:因為內心有足以快樂的事(指讀書),不覺得吃的穿的不如別人。
中:內心。
口體之奉:指吃的穿的。
奉:供養。
耄老:很年老。
預:加入。
[49]蓋:大概。
[50]道:說,講。
[55]諸生:指太學生。
[56]太學:明代中央政府設立的教育士人的學校,稱作太學或國子監。
[57]縣官:這裏指朝廷。
[58]廩(lǐn)稍:官家給的糧食。當時政府免費供給的俸糧稱“廩”或“稍”。
[59]裘(qiú):皮衣。
[60]葛:葛布,指夏天穿的衣服。
[61]遺(wèi):贈送,給予,這裏指接濟。
[62]司業、博士:分別為太學的次長官和教授。代指有學識的人。
[63]非天質之卑:如果不是由於天資太低下。
[64]流輩:同輩。 流:平。
[65]朝:舊時臣下朝見君主。宋濂寫此文時,正值他從家鄉到京城應天(南京)見朱元璋。
[66]以鄉人子:以同鄉之子的身份。
[67]謁(yè):拜見。
[68]撰(zhuàn):同“撰”,寫。
[69]長書:長信。
[70]贄(zhì音至):初見面時為表敬意送的禮物。
[71]夷:平和。
[72]畢:完畢
[73]嘗:曾經
[74]患:擔心
[75]稍:稍微
[76]聞:收獲
[77]若:就像
編輯本段
重點句
1、統領全文,為全文定下基調的句子:余幼時即嗜學。
2、最能表現作者幼時抄書艱苦的句子:天大寒,硯冰堅,手指不可屈伸。
3、表明老師發怒,自己以謙和的態度虛心請教的句子: 或遇其叱(chì)咄(duō),色愈恭,禮愈至,不敢出壹言以復;俟(sì)其欣悅,則又請焉。
4、揭示精神追求戰勝物質貧困的句子:以中有足樂者,不知口體之奉不若人也。
編輯本段
文章中心
本文作者以自己青少年時期在艱難條件下刻苦學習的親身經歷,勸勉當時的馬生不要辜負良好條件,要刻苦讀書,以期有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