鹹寧縣建置較晚,唐代宗大歷三年(768年。壹說大歷2年即767年)析江夏縣南境金城、豐樂、宣化三鄉置永安鎮。即永遠安寧之意。五代時,吳楊溥乾貞二年(928年)改永安鎮為永安場。南唐保大十二年(954年。壹說十三年即955年)升永安場為永安縣。至於鹹寧這個名稱,這是宋真宗景德四年(1007年),為避宋太祖永安陵之諱改稱,取《易.乾象》“萬國鹹寧”之意命名。鹹寧即大家都安寧,與永(遠)安(寧)意思相近。《鹹寧縣誌》載:“明初,鹹故無城。”城池是明代弘治年間(公元1496—1499年)創建。後數代重修,始具規模。今古城已毀,僅存殘基數段但仍保有東、南、西、北各門之稱。至於鹹安,因鹹寧縣駐地為永安鎮,乃各起壹字組合而成。
由此可知,鹹寧、鹹安、永安,是三個意義相近的詞。
有意思的是,鹹寧、鹹安、永安都曾作為帝王的年號。鹹寧為有西晉武帝司馬炎的第二個年號(275年-280年)和十六國時期後涼靈帝呂纂年號(399年-401年)。鹹安為東晉簡文帝司馬昱的年號(371年-372年);永安則有三國吳景帝孫休(258年-264年)西晉惠帝司馬衷(304年),十六國前涼張寔(314年-320年)北涼沮渠蒙遜(401年-412年),北朝北魏孝莊帝元子攸(528年-530年)和西夏崇宗趙乾順(1098年-1100年)均用它作為年號。
鹹寧市鹹安區現轄3街道9鎮1鄉,其中以“橋”命名的鄉鎮就有七個即汀泗橋鎮、賀勝橋鎮、高橋鎮、馬橋鎮、官埠橋鎮、橫溝橋鎮、雙溪橋鎮。向陽湖鎮以向陽湖而得名,駐甘棠閣。桂花鎮以境內多桂花得名,駐柏墩(原有土墩八座,名八墩,後訛為柏墩)。大幕鄉以大幕山(因山體遠眺似大幕低垂而得名。原名太母山和大墓山,因唐李靖之母葬此,故名。後訛為大磨山。)得名,駐常收(原稱常收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