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杜甫的材料

杜甫的材料

杜甫

(712~770)

唐代詩人。漂亮的話。祖籍襄陽(今湖北),河南珙縣人。因為他曾在長安城南的少陵居住過,所以被嚴武推薦為節日參謀,並得到了工部員外郎的推薦。後世稱之為杜少陵和杜工部。

杜,著名詩人杜的孫子,出生於壹個具有文學傳統的家庭。7歲學詩,15歲成名。20歲以後,有四個時期。

從玄宗開元十九年(731)到天寶四年(745),杜甫過著浪漫的生活。先後漫遊吳越、齊、趙。其間未能赴洛陽參加進士考試。天寶和李白在洛陽做了三年的朋友。第二年秋天我們分手了,再也沒有見過面。這壹時期的杜甫詩歌有20多首,多為五律五古詩,以王嶽為代表。

天寶五年至十四年,杜甫被困長安,窮困潦倒。他不斷討好有權勢的人以獲得晉升。我已經試著“動壹動”六年了;十年獻《大禮賦》三篇,玄宗賞識,命丞相試篇;但是沒有任何結果。直到十四年十月,安史之亂前壹個月,尤偉才率曹參軍。仕途的失意和個人的饑寒交迫,使他客觀地認識到統治者的腐敗和人民的疾苦,使他逐漸成為壹個憂國憂民的詩人。創作發生了深刻而巨大的變化。產生了軍車店、兩為路、前堤、後堤、從北京到豐縣等不朽名著和“朱門酒肉臭,路凍死人”等警世名句。這壹時期流傳下來的詩歌約有100首,其中大部分是五言七句的古詩。

從肅宗到德元載(756年)再到甘源(759年),安史之亂最為興盛。杜甫也經歷過磨難,但他的創作成就是巨大的。長安失陷後,北上靈武投奔肅宗,卻在半路被擒獲,陷賊近半年,後從長安逃往鳳翔肅宗,在那裏被左接走。不久後,他因為房子的案子差點喪命。長安光復後,他回到北京任原職。758年5月,外交大臣周華四恭參軍,告別長安。這壹時期,杜甫對現實有了更清醒的認識,先後寫出了《傷心陳濤》、《春望》、《北伐》、《羌村》、《三官》、《三別》等名篇。759年,觀復挨餓,杜甫對政治失望。立秋辭官後,途經周琴、銅鼓,於年底抵達成都。這壹時期流傳下來的詩歌有200多首,其中大部分是杜甫詩歌的代表作。

從肅宗上元元年(760)到代宗大歷五年(770)11期間,杜甫在度過了八年,在荊襄度過了三年。760年春,他在成都浣花溪邊建草堂,斷斷續續住了五年。其間流放梓州、閬昌兩州。765年,嚴武死後,杜甫失去了支持,帶著家人離開了成都。他因病留在雲安,第二年春天搬到夔州。768年,離開峽,轉戰江陵、公安,年底到達嶽陽。在生命的最後兩年,他居無定所。在嶽陽、長沙、衡陽、耒陽之間徘徊,大部分時間都在船上度過。770年冬,杜甫死於長沙至嶽陽的船上,享年59歲。生前寫了壹首36韻長詩《驚濤船枕眠》,有“戰火血猶在,軍聲至今動”之句,猶思國難。在11年間,他寫了1000多首詩(其中夔州詩430多首),占杜甫全部詩歌的七分之五。大部分是絕句和格律詩,也有長句。代表作有《秋風破草堂歌》、《皇軍收復黃河兩岸》、《秋興八首》、《登高》、《再顯武郎》等。

杜甫寫的詩有1400多首。深刻反映了唐代安史之亂前後二十多年的社會全景,生動記錄了杜甫的人生經歷。將社會現實與個人生活緊密結合,實現思想內容與藝術形式的完美統壹;代表了唐詩的最高成就。被後人稱為“詩史”。但杜甫不是客觀敘述,而是用詩寫歷史。它是在深刻而廣泛地反映現實的同時,通過獨特的藝術手段表達自己的主觀感受。誠如蒲啟龍所言:“少陵之詩是壹個人的氣質,三朝之事必寄於他人”(讀解)。自天寶後期以來,杜甫創作了大量的時政詩。《洗馬》、《情》、《二為道》、《三絕居》、《病橘》、《秋風破草堂》、《現身為武郎》等短篇小說,而《夔州舒懷》、《旺仔》、《草堂》、《喪》等長篇小說,內容各有不同。杜甫詩歌中有大量的戰爭主題。杜甫對不同種類的戰爭有不同的態度。反對朝廷窮兵黷武,消耗國力的有《車庫鋪》、《再去後院腳下》。支持平定叛亂、抵禦外侮的是《看安Xi兵去關中到袖手旁觀》和《看兵》、《亡國年》兩首詩。《邊塞前》和《邊塞後》兩組詩,既歌頌了將士的英勇無畏,又譴責了國王貪得無厭的邊疆擴張和領主的驕奢淫逸。壹個士兵的自白,總結了無數勇敢士兵的不幸命運。在《三官》、《三告別》中,詩人同情人民的苦難,痛恨野蠻的拉丁;但由於目前敵情和兵員不足,他只能含著眼淚勉強安慰義務兵。表現了作者內心尖銳復雜的矛盾沖突。杜甫有許多歌頌自然的詩歌。歌唱的對象往往是聯系自己和時事的,是情、景、事的交融,而不僅僅是情景交融。最有代表性的是《春望》和《劍門》。

杜甫也有壹些歌頌繪畫、音樂、建築、舞蹈、器物、農業生產的詩歌,也是著眼於作者的感受,具有時代特征。《杜集》中也有壹些詩,時代氣息不強,個人感情淡漠,尤其是壹些寫在成都草堂的詩。這是他在長期漂泊後得到暫時休息後的心境表達。在他的《屏跡》、《為農》、《田舍》、《徐步》、《水檻寄心》、《後遊》、《《春夜喜雨》》等詩中,詩人對花草樹木、鳥獸魚蟲的動態有著細膩的觀察,有著無限的愛和深刻的體驗。體現了杜甫詩歌和做人的另壹面。杜甫思念親友的詩,多是感傷的,癡情的。比如,月夜思念他的妻子,月夜想起我的兄弟思念他的弟弟。在許多關於珍惜朋友的詩歌中,最傑出的是紀念李白。從與李白絕交到晚年,有15首詩記住或談到了李白。表現了他對李白的仰慕和友情。杜甫也評詩,在《戲為六絕句》、《偶題》、《解悶詩十二首》(第四至第八首)中表達了“得益於多師”、“為體剪裁”的藝術思想,棄古今而鑄宏詞。杜甫在受困長安、漂泊西南期間,也寫了壹些內容枯燥、格調低下的詩,獻給達官貴人、官員和應酬。裏面有很多五言律詩。

杜甫詩歌體系多樣,選詩優勢多,風格多樣,有所創新。他的五言古詩集情、錄、情於壹爐;博大精深,不可能什麽都給,開啟了唐代五古的境界;代表作有《五百字從京到豐縣》、《北伐》、《羌村》、《贈處士》、《三官》、《三別》。七言古詩善於陳述觀點,感情豪放沈郁,風格奇峭;如《為鄭廣文而作的醉歌》、《洗車馬》、《秋風破草堂》、《隋燕行》等。五、五言律詩和七言律詩極其熟練;五律是春望,到李白在天盡頭,後遊,《春夜喜雨》,水檻,壹夜出國,爬嶽陽樓,七律是蜀湘,葉老,黃河兩岸被皇軍奪回,蘇服,白蒂,五將。唐朝的節奏很少超過它們。杜甫還有很多五言詩和幾首七言詩,對詩句有了很大的發展。他的《秋李客百韻》有1000字。但杜甫也堆砌典故,呈現娛樂作品。他的絕句抒情,反映時事,開拓了絕句的討論體,與眾不同,貢獻很大。杜甫的詩博大精深,感情真摯。古典詩詞的藝術收藏與創新發展;它在內容和形式上極大地拓展了詩歌的領域,對後世產生了廣泛的影響。杜甫也被後人尊為詩人。杜甫壹生落魄,其詩“百年歌詠苦,未尋知音”(杜甫《南征》)。然而,在他死後,他受到了黃凡、韓愈、元稹和白居易的高度贊揚。杜甫的詩歌對新樂府運動的文學思想和李商隱的現代諷喻時事詩有著深刻的影響。但杜甫的詩在宋代以後才被廣泛重視。王禹、王安石、蘇軾、黃庭堅、陸遊等人對杜甫推崇備至,而文天祥則把杜甫的詩作為堅守民族氣節的精神力量。杜甫詩歌的影響,從古至今,早已超出了文學藝術的範疇..

近千年來,壹直有獨尊杜的趨勢。在宋代,有關杜甫詩歌年譜、分類和註釋的著作很多,如的《杜工部集》、的《杜甫集九首》、陸、蔡夢碧的《杜工部草堂詩註》、許的《杜工部詩註》等。後人對杜集的註釋有100多種,其中流傳較廣的有錢《杜工部集註》、邱《杜詩詳註》、楊倫《杜詩精全》和蒲其隆《讀解》。新舊唐書都有杜甫列傳。宋代以後,有大量的文字對杜甫詩歌進行評點和闡釋。唐宋系中華書局編,1964。明末,王思友有杜毅,清守《杜詩說》。此外,中華書局還將五四以來比較重要的論文匯編成《杜甫研究論文集》。傳記和新的研究專著有馮至的《杜甫傳》、蕭滌非的《杜甫研究》、傅更生的《杜甫詩歌論》和朱東潤的《杜甫敘事論》。比較詳細的年譜有聞壹多的《少陵先生年譜筆記》和杜甫的《四川文史研究總院年譜》。

杜甫(712-770),字美,河南鞏縣窯灣人。他出身於壹個“遵儒守官”的官僚家庭。第十三祖杜預,西晉名將。他的祖父是武則天時代的著名詩人,父親是兗州司馬、奉天縣令。因此,他還享有不納稅和拒服兵役的特權。這種階級背景規定了杜甫不經過壹個艱苦的過程是不可能成為壹個熱愛人民的詩人的,而這正是杜甫的人生道路和創作道路所展示的。

杜甫的壹生可以分為四個時期。三十五歲之前,是他的讀書和強旅期。此時正逢開元全盛時期,經濟狀況也不錯,是他壹生中發展最快的時期。詩人從小“好學”,七歲開始背詩。他“讀萬卷書”和“暗中讀萬卷書”的苦讀,為他的創作準備了充分的條件。從二十歲開始,他結束了求學生活,開始了長達十余年的“強巡”。先向南去吳越,然後向北去趙奇。我在齊趙遊歷時,與蘇元明、高適、李白等人有“兄弟”之誼,時而喚鷹追獸,打獵取樂,時而爬山追憶往事,飲酒作詩。在這漫長的英雄之旅中,詩人接觸到了我們祖國無與倫比的豐厚文化底蘊和壯麗河山,不僅豐富了自己的生活,也拓展了自己的視野和胸懷,給他早期的詩歌帶來了相當濃厚的浪漫主義色彩。《望嶽》這首詩可以代表。"壹旦爬到山頂,妳就會看到,其他的山在天空下都顯得矮小。"表現了詩人對壹切事業(包括創作)的抱負。但由於這種生活方式,無法貼近民眾,深入現實。所以作為壹個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這只是他創作的壹個準備期。

杜甫接近現實主義始於第二時期(35歲至44歲)在長安的十年禁閉。這是安史之亂的醞釀時期,漢奸李和楊當權。杜甫不僅沒有實現自己“尊君為賢”的政治抱負,還開始過著“早上養富家,黃昏養肥”的屈辱生活,甚至還經常挨餓受凍:“饑則十日,何不掛衣?“飽受饑寒之苦,杜甫壹度想過隱退,成為巢父、許由,但他沒有畏難,而是毅然走上了積極入世的道路。這是壹個重要的機會。生活折磨了杜甫,也完善了杜甫,使他逐漸滲透到人們的生活中,看到了人民的苦難和統治階級的罪惡,從而寫出了《車店》、《兩為路》、《去奉賢祭奠》等現實主義名作。十年幽禁的結果,杜甫成了壹個憂國憂民的詩人。這就決定了杜甫的人生道路和創作道路的方向。

四十五歲到四十八歲,是杜甫人生的第三個時期,捉賊為官時期。這是安史之亂最猛烈的時期,國家危亡,人民災難深重,詩人也經歷了艱難險阻。在陜北,他曾經和人民壹起逃亡。在僻靜的長安,他曾親眼目睹胡人的屠戮搶掠,與百姓壹起感受到國破家亡的痛苦。為了致力於恢復事業,他只身逃出長安,來到鳳翔。從這些詩句中,我們可以想象到當時的艱險,比如“茍活今日事,暫時異地”,“麻鞋見天子,袖露兩肘”等。除掉小偷後,他被任命為左拾荒者。這是壹個非常接近皇帝的諫官。就在擔任勸諫官的第壹個月,他因“見危不救”而去救房官,不料卻惹怒了蘇宗,被罰了好幾次。此後,他屢遭聲討,但也獲得了許多深入人們生活的機會。從鳳翔回瀘州的路上,在羌村,在新安路上,他看到了種種慘狀。他和送孩子上戰場的長輩、母親壹起哭。安史之亂是民族矛盾性質的,當時的戰爭是關乎國家存亡的自衛戰爭。所以杜甫對待戰爭的態度和以前不同,不是反對,而是積極呼籲。他悼念為國捐軀的“四萬叛軍”。他警告文武官員“全力掃混炮”。壹方面,他大力揭露兵役的黑暗,同情人民;壹方面,我們仍然鼓勵人們參與戰爭。由於他深入人民生活,投身於實際鬥爭,寫出了《為悲傷》、《艾將頭》、《春天的希望》、《羌村》、《北伐》、《洗車馬》、《三官三別》等壹系列膾炙人口、愛國熱情高的詩歌,達到了現實主義的頂峰。

“我充滿了悲傷和煩惱,因為人們遠行。”759年7月,杜甫棄官從華州歷盡千辛萬苦來到周琴和銅鼓。這年年底,他到了成都,在成都西郊蓋了壹間草堂,開始了他最後的“流浪西南”生活。公元764年,再次來到蜀國,推薦杜甫作為節儉的參謀,去檢查工部的袁外郎(後人稱他為“杜工部”)。他當了六個月的幕府將軍。此外,在流浪的十壹年裏,他常常過著和其他人壹樣的生活。他愛和勞動人民交往,討厭官僚,所以他說:“我不喜歡進州府,我怕人家以為我是真的。”說到毛玉,下壹屆眾議院並沒有感到尷尬。“在這十壹年的漂泊中,杜甫的生活還是很苦的。他死的那壹年,因為躲避藏傑叛亂,餓了五天。可貴的是,無論他生活多麽艱辛,無論他流浪到哪裏,他都時刻關心著國家的安危和人民的疾苦。同時,他也從未忘記或放松自己的創作。在他11年的流浪生涯中,他寫了1000多首詩。草堂被秋風吹破,黃河兩岸被皇軍收復,武郎再次出現,天府渾飲,將軍,秋色繁華,隋燕興,都是這壹時期的佳作。與前壹時期不同的是,它的抒情性更強,形式也更加多樣化。尤其值得註意的是,七言律詩被創造性地賦予了巨大的政治和社會內容。

杜甫在四川漂泊了八九年,在湖北湖南也有兩三年。2008年冬天,他死在壹艘從長沙開往嶽陽的破船上。“戰爭的血還在,軍隊的聲音感動至今。”這是他對祖國和人民最後的懷念。在人被奴役的時代,做壹個關心人民疾苦的詩人是理所當然的。1983年,停放在嶽陽的靈柩被安葬在偃師,這是他的孫子杜唯壹壹次“清理乞丐”。詩人的身體已經流浪了四十三年。

從上面簡單的敘述中,我們可以看到杜甫與人民的關系,以及他如何成為壹個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

杜甫深受儒家思想的影響,但他也從個人的生活經歷出發,對儒家思想的消極方面進行了批判。比如儒家說,“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而杜甫,無論貧窮,都想在人間既好又好。儒家說:“不在其位,不謀其政。”而杜甫,無論在位與否,都想治理國家!雖然“身經他人相助”,但他說“拔劍撥當年衰。”雖然“各國已盡”,“各地已盡”,但他“不會哭出來”,“危險在增加”。前人說杜甫的很多五律詩都可以“奏”,其實不止五律。我們知道,儒家也講“存愛”、“人貴”,但同時又鄙視勞動,鄙視勞動人民。而杜甫則貼近勞動人民,喜歡勞動,甚至願意為了廣大人民的幸福而犧牲自己。儒家對中國人和外國人的區分是嚴格的,但杜甫在壹定程度上擺脫了這種狹隘。他主張與鄰和平相處,不要爭鬥,所以他說:“殺人是有限度的,國家有自己的邊界。如果妳能控制侵略,妳怎麽能殺更多的人?”所以他很珍惜族群之間的良好關系:“看起來文贊普更愛親戚,但叔侄之間的良好關系卻很難割舍!”(《最近新聞》)批評玄宗大戰破壞了這種關系:“朝廷突然用宋叔江殺公主!”(“我喜歡聽到賊匪總有退路的口號”)

總之,用杜甫自己的話來說,“窮年憂李淵”是他的中心思想,“有難時甘願自斃”是他壹貫的精神,“順君而後使俗”是他的最高理想和主要手段。他用這些來自問和鼓勵他的朋友。他稱贊元傑說:“道州擔心李殊,他的話充滿了熱情。”他對嚴武說:“如果妳在舞臺上,不要在危險的時候愛自己。”又對沛秋說:“給妳,姚順,福貢等。,早就叫我去死。”正是這些進步思想,形成了杜甫的政治熱情、堅忍不拔的性格和豁達樂觀的精神,使他成為我國歷史上最具政治性的偉大詩人。當然,這也離不開他親民的生活實踐。

由於時代和階級的限制,杜甫不可能否定皇帝的地位。白居易說“蜂巢與蟻巢分君臣”,也是理所當然的。需要指出的是,杜甫雖然接受了儒家的忠君思想,但他對君主的忠誠是建立在愛國愛民的基礎上的。正因為如此,他壹方面對皇帝抱有很大的幻想,希望通過皇帝的“下令減少賦稅和征費”,“把所有人都堵住”;另壹方面,他也寫道,“唐堯真的很神聖。妳對那個野老頭了解多少?”“天子更恩,壹生轉孤!”諸如直接諷刺皇帝的詩,他更勇於揭露權貴官員危害國家和人民的罪行。

杜甫(712-770),字美,是中國歷史上最著名的詩人之壹,人稱“詩聖”。“安史之亂”後,於唐二年(759年)流亡成都,住在花溪邊的壹間茅屋裏。杜甫草堂是杜甫的故居,位於成都西郊浣花河畔。杜甫在顛沛流離中到達成都,在朋友的幫助下,在城西浣花河畔建起了草堂。他在這裏生活了將近四年,寫了240多首詩。《《春夜喜雨》與秋風吹破的小屋》就是在這裏寫成的。為了紀念這位偉大的詩人,從北宋開始,就有人在詩人故居修建花園和寺廟,供人瞻仰。杜甫居住的草堂早已不復存在。現在的草堂,其實是後人為了紀念杜甫而建的壹座美麗的花園。園林總面積約300畝,千年梅園、林楠、翠竹。溪流、小橋在庭院中縱橫交錯,為詩人的故鄉增添了無限詩意。

在“大壹”裏,有杜的全景,國畫,還有對杜甫生平的介紹。“詩史館”正中是杜甫的歌行雕塑,壁柱間懸掛著紀念歷代詩人的拓片、木匾、對聯;兩邊的畫廊陳列著現代書畫家的《杜甫詩畫》和書法。有杜甫才像、明清石刻、少陵草堂石刻兩處。後人把當時在四川當地方官的著名詩人黃庭堅、陸遊放在廟裏。“工部廟”左邊的“草堂書屋”和右邊的“唯愛航軒”,陳列著杜甫作品的古版本和宋代以來的各種外文譯本。

杜甫的詞很美。祖籍襄陽(今湖北),河南珙縣人。

因為他在長安時曾住在城南少陵附近,所以自稱少陵夜老。在成都時被推薦為員外郎,參謀兼校對員。後人也稱他為杜少陵和杜工部。

杜甫的祖父杜,生長在壹個具有“遵儒”文學傳統的家庭,是後吳時期著名的詩人,也是官方飲食部門的成員。父親杜憲,曾任兗州司馬、奉天縣令。7歲開始學詩,15歲時,詩歌引起洛陽名士的關註。從20歲開始,他的壹生可以分為四個時期。

漫遊時期為玄宗開元十九年(731)至天寶四年(745)。杜甫兩次長期流浪。第壹次是在江南。他去過金陵、姑蘇,穿過浙江,在屯溪泛舟,直到天目山腳下。開元二十三年,回洛陽參加進士考試,未被錄取。次年,他開始第二次漫遊齊國和趙國。晚年回憶當時情景:“齊趙之際,秋馬頗野。”在這兩次流浪中,他看到了祖國美麗雄偉的山川,吸收了江南和山東的文化,開闊了眼界,豐富了知識。開元二十九年,居洛陽與偃師之間的首陽山下。他此時可能已經和妻子楊天寶結婚三年,在洛陽認識了李白。他們遊歷齊魯,訪道尋友,談詩談論文,有時也談時事,結下了深厚的友誼。次年秋,杜甫將西行長安,李白準備重遊江東。他們在兗州分手了,再也沒見過面。杜甫寫了許多感人的詩來懷念李白。

這個時候的唐朝還是比較強大的,糧倉也是相當充實的。然而,玄宗開始歡騰,擴張邊疆,消耗了大量的人力物力,社會上已經潛伏著不穩定的危機。杜甫對此早有預感,只是沒有正視。他過著爬山涉水唱歌打獵的浪漫生活。據他自己交代,這期間他寫的詩可能有幾百首,但流傳下來的只有二十幾首,主要是五言詩和五言古詩。雖然也有《望嶽》等優秀作品,但總體來說,還沒有超過杜時期著名詩人的水平。

長安時期,從天寶五年到天寶十四年,杜甫在長安生活了10年,其生活、思想、創作都發生了很大的變化。他去長安是為了得到官位,做出政績。天寶六年,有壹技之長的人被玄宗選到京都,杜甫參加了考試。然而,由於李的破壞,壹個著名的中國書,沒有候選人入選。天寶十年,玄宗舉行三次大典,祭老子、禦殿、天地。杜甫寫了三篇《贈賦》,得到玄宗賞識,命丞相驗其文,待發,再無下文。他不停地寫詩,送給有權勢的人,希望得到他們的推薦,但都無濟於事。最後,遊尉率政府加入曹駿,這是杜甫在長安逗留的最後壹天,也是安史之亂的前夕。

晚年的玄宗徹底改變了開元時期勵精圖治的優良政治作風。有壹位宰相腐敗傲慢,而他卻軍國主義,他自己在宮裏也玩得不亦樂乎。人民被苛捐雜稅殘酷地剝削著。杜甫被“困於溫飽”。為了生計,他不得不出入貴族大宅,充當“客人”,陪他們吟詩作賦,飲酒作樂,並得到壹點資助。同時,他結交了壹些和他壹樣窮的朋友,也廣泛接觸了勞動人民。他的足跡從窮街陋巷到高尚園林,從高樓林立、亭臺樓閣競相奢華的曲江,到人們開始招兵買馬前必去的鹹陽橋。仕途要求的失敗使他客觀認識了統治階級的腐敗,個人的饑寒交迫使他體會到了人民的疾苦。這兩種完全不同的人生,在杜甫的詩裏都有體現。天寶十壹年後,他寫出了《車庫車店》、《二為路》、《堡壘前》、《堡壘後》等不朽名作,並開始為當時的詩歌增添新的內容和新的表現手法。天寶十四年冬,杜甫探望住在豐縣的妻子,寫下《從北京到豐縣,我要背五百字》,表達“窮年憂李淵,腸中嘆熱”的深情,以“朱門酒肉臭,路凍死人”概括社會尖銳矛盾,描寫“入門報□,小兒子餓已死”的家庭情況。這是他的十年。

這壹時期流傳下來的詩歌有100多首,大部分是五七言古詩。

左拾又從肅宗流放到德元載(756年)到甘源兩年(759年)。安史之亂後,他南下,很快占領了洛陽和長安。杜甫這時在漳州。他聽說唐玄宗逃到蜀西,肅宗在靈武即位,就把家安置在城北羌村,獨自北上靈武。不幸被叛軍截住,送往長安。杜甫被賊困近半年,看著肅穆的京師蒼涼淒慘,聽著唐軍在陳濤、清大阪兩次全軍覆沒的消息,悲憤交加,寫下了《傷心陳濤》、《傷心清大阪》、《春望》、《愛江頭》等詩篇。至德二年(757年)四月,杜甫冒著生命危險逃出長安,到肅宗暫居地鳳翔,被任命為左補遺。不久後,因為搶救房子,蘇宗被得罪,受到審判。八月,他回到□州探望妻子,完成了堪比《從北京到豐縣五百字》的長詩《北伐》,描繪了旅途上的淒涼景象和家中的貧困。

表達了他們對當前形勢的看法。

今年九月,唐軍於十月收復長安、洛陽。蘇宗十月底回京,杜甫此時也回到長安,仍擔任左拾遺。次年五月,杜甫受蘇宗新貴與玄宗舊臣在朝廷鬥爭的影響,被調至化州四公參軍。從此告別長安。

甘源的第二年春天,杜甫去河南參觀他的故居。他在歸途中,親眼目睹了百姓在官吏殘酷壓迫下的苦難,寫下了《新安官》、《潼關官》、《石湖官》、《新婚送別》、《辭舊無家》等六首著名詩篇,被後人稱為“三官”、“三別”。

杜甫回到愛荷華時已是初夏。此時饑不擇食,李在朝廷專權,玄宗舊臣室被排擠。杜甫對政治失望,秋初毅然棄官西征周琴。不到周琴四月,初冬去了銅鼓;在銅鼓呆了壹個月,就踏上了艱難的蜀道,年底到達成都。

安史之亂是唐朝由盛轉衰的轉折點,社會政治經濟發生了巨大的變化。政治上,朝廷在國內失去了中央集權的統治力量,無法抵禦海外蠻夷的入侵;經濟上,由於連年戰亂和自然災害,農村壹片蕭條,而統治階級對人民的剝削加劇,導致人口銳減,生產力下降。杜甫個人也經歷了非常復雜的變化:流放、陷賊、被皇帝遺落、流放中國、流落荒涼的洛陽路、居、入蜀——無論是人事關系還是自然環境都有很大的懸殊。這種生活體驗比長安時期還好

要豐富得多,也難得多,所以詩的種類很多,流傳下來的有200多首,大部分都是杜甫詩歌的代表作。

西南時期流浪,肅宗上元元年(760)至代宗大歷五年(770)。11年間,杜甫在蜀中度過了8年,在荊襄度過了3年。杜甫說自己在夔州“漂泊在天地之間的西南”(《豐碑頌》)。其實他在成都生活了五年,生活比較穩定。上元元年春,在成都城西浣花溪邊建草堂,結束了四年的流放生活,獲得了安身之所。他離開了多災多難、哀鴻遍野的中原,眼前呈現出壹片田園美景。花鳥蟲魚似乎對他殷勤備至,使他從多年的辛勞和憂慮中暫時得到休息。他還寫了許多詩歌,用無限的愛歌頌自然。但是,他始終沒有忘記那些被流放、無處棲身的人們。在《秋風破草堂之歌》中,他唱出了名句“安得有千千萬萬寬敞的樓房,天下窮人皆大歡喜。”

去年年底,來到成都,出任成都尹兼禦史,給了杜甫很多幫助。代宗寶應元年(762年)七月,嚴武被召入朝鮮。成都少尹和許圉師知道他在成都叛變,杜甫流亡到子洲和朗州。

寶應二年春,持續七八年的安史之亂結束。杜甫聽到這個消息,欣喜若狂,認為有希望回到洛陽。他脫口說出了黃河兩岸被帝國軍奪回的七大法則,表達了他內心的喜悅之情。這是杜甫壹生中最快樂的壹首歌。但是,幸福只是曇花壹現,國內的亂象並沒有得到澄清。西部吐蕃大舉入侵,十月攻陷長安。杜甫對此表示無限擔憂:“西京安全嗎?”沒人來。“他寫了許多詩,闡述了他的政治思想。

廣德二年(764)春,任成都尹、劍南,杜甫三月回成都。嚴武推薦杜甫擔任我們的參謀和工業部的外交部長。杜甫在我省幕府住了幾個月。因為不習慣幕府生活,他多次要求回到草堂。最後,嚴武同意了他的請求。永泰元年(765年)四月,嚴武猝死,杜甫失去了依靠,不得不在五月帶領家人離開草堂,乘船東去。“蜀郡五客,子洲壹年”(《去蜀》)結束了杜甫“流浪西南”的前半部分。

杜甫九月到達雲安,因病無法前進。直到第二年春天病情好轉,他才搬到夔州。他在夔州居住不到兩年,創作非常豐富,有四百多首詩,占杜甫詩歌的七分之二以上。詩中歌頌了夔州貧苦的勞動人民,描寫了這裏險峻的山川,反映了四川的動亂和對長安、洛陽的向往,懷舊作品數量大增。但是他的健康越來越差,瘧疾、肺病、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