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萬源縣誌》記載:徐庶後來辭官,隱居大巴山腹地的八臺山,旋至花萼山為百姓采藥治病,後得道成仙,人稱“花萼老祖”。該縣誌還具體記載:徐庶晚年先來到大巴山萬源八臺山白堂藏隱居。白堂藏位於八臺山右(西)下,懸崖高起,三面環抱,儼然玉幾,翠竹芳藤蔥蘢絕倫。其旁有壹個圓形大窟,深數百米,窟內豁然洞開壹石門,進入裏面,擡頭就能看到天空。門洞開在陡峭的巖壁上,奇險誘人,很早以前就傳說其上有古廟,且極其輝煌莊嚴,“但隱現不時,毋亦登州海市之流亞與”。歷代都有人修廟,供奉徐庶。
據《萬源掌故》記錄:有人在此處建徐庶廟,因歲月遷延,風雨侵蝕,已不存在,20世紀80年代又有人重建。現在焚香者紛紛登臨徐庶廟,人來人往絡繹不絕,可見中國人民心中依舊向往神。
當地著名景觀棋盤山,為巖溶侵蝕作用形成的由三十多個圓狀孤峰組成的峰叢。地處八臺山下堰塘鄉境王家坪村,三十壹座圓狀小山峰錯落有序,逶迤起伏,跌宕有致,壹座座緊密相連的圓狀小山恰似壹盤排列有序的巨大棋子。如此博大棋盤世間罕見,恐怕只有天外神仙才能對弈。民間傳說徐庶在白堂藏隱居的時候,本地有壹官紳慕其名,欲請之出山做官,徐庶笑曰:“妳若能跟我下盤棋,便可,若不能,則從此免開尊口。”官紳道:“這有何難?”便在山上擺好棋盤,不料徐庶哈哈壹笑,說:“妳拿得動我的棋子麽?”官紳定睛細看,大吃壹驚,原來那棋盤裏的棋子不知怎麽就化作了山巒,徐庶也飄然不見,只留下千古無語的棋盤山。
據清代古籍《胡氏世說》記載:據說靈山(嶗山)東北海上有壹島叫鼓子洋,島上有壹種白色的耐冬花,有雙手合圍那麽大。有個人前往摘取這種花,回途中遇見壹個駕著小船的老人,穿著芒鞋道袍,老人問他:“妳是幹什麽的?”那人如實回答,老人隨即呵斥道:“這個不是世間俗物”。老人又告訴他:“即墨有個學道學的先生叫胡嶧陽,妳可以替我問候他。”胡嶧陽是明末清初即墨著名學者,精通《周易》,留下許多神奇傳說。老人說完就不見了,那人非常驚疑,於是趕快架竹筏返回。卻忽然刮起了大風,直到那人把所摘取的耐冬花全部丟棄,大風才停止。後來那人去找胡嶧陽,告訴了他的所見所聞,胡嶧陽告訴他:“那人是三國時的徐庶,在鼓子洋上隱居很久了”。
清膠州人趙法憲有壹首《詠鼓子洋白耐冬花》:
皭然冰雪姿,遺世而獨立。亭亭空谷中,寒威不能蝕。
煙嵐伴其幽,玉石貞其德。霜月滿林臯,點綴乾坤色。
有客海上來,疑是徐元直。雲際落天表,可望不可即。
詩中徐元直就是徐庶,徐庶字“元直”。
在清代古籍《翼駒稗編》中,記載了壹則神奇的故事。清代羅思舉將軍,年輕時誤入歧途做過盜賊,後到終南山跟隨道人學武,曾得到徐庶的幫助。羅思舉後來歷經坎坷,漸漸走上正路從軍,屢立奇功,位至提督大員。他為報恩,曾在花萼山重修廟宇,新塑“花萼老祖”徐庶的神像。
在清代古籍《庸庵筆記》中,也有徐庶成仙後的記載。《庸庵筆記》的作者清末著名外交家薛福成先生(西元1838-1894年)自述:顧洪山先生,是我的外曾叔祖。我六七歲時,跟從他讀書識字,當時先生已八十多歲的高齡。顧老先生曾告訴我:他年少時在無錫城內藥王廟讀書,廟裏有道士數人。壹日,忽有壹外來道士求暫住壹段時日,這外來道士“古心古貌,神氣灑然,博談古今,無所不通,尤喜談三國時事,感慨淋漓,令人歌泣”他所述的事跡,往往史料中還沒有。問他姓名,笑而不答。
過了數月,壹小道士忽然得急病昏死過去,他命人取桑葉十余石,放置於大鍋中,熬出汁服用,小道士霍然而愈,外來道士告辭而去。老道士覺的他是有修行的異人,壹再想挽留他,但外來道士非要離去。離開時,老道士還是想極力挽留,外來道士這才說出了真相:“實告汝,我徐庶也。小道士二十壹世前為劉豫州(劉備)部下小校,我念其樊城之役頗有戰功,故來救之。與汝何緣,而欲強留我也?”說完徐步而去。老道士此時知道他是神仙,急忙追趕,然而卻追不到,數十步外,就看不到人了,憑空消失。
《庸庵筆記》還有壹則徐庶顯靈救人的傳說。清乾隆末期或嘉慶年間,廣東某縣某村忽到壹遊方道士,此道士衣衫襤褸,向村人乞求布施齋飯,除了壹名老婆婆給了壹碗飯外,竟沒有壹人願意施舍。道士傷心的嘆息道:“我欲救此壹方人,孰知天數難回,不可強也”。村人雖然沒施舍,可也還有相信神的底線在,道士的嘆息讓他們重視起來,於是紛紛上前聚集觀望。可能道士看他們還有信神的底線在,便把剛剛吃下的飯吐出來,吐在壹塊大石頭上,對眾人說:“今歲天降大疫,死者無算,此飯每吞壹粒,可救壹人。汝等欲生乎?”村民竟都能相信,他們爭相吃下道士吐出的飯粒。有村民問道士姓名,道士回答:“徐庶”,說完翩然而去。不久當地發生瘟疫,死了不少人,但凡是吃下那飯粒的人都平安無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