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般兵器--鏟
鏟為古兵器,屬薄體闊刃的長兵器。鏟頭似彎月,月牙朝上,裝以長柄,刃與柄呈丁字形。早在新石器時代已有石鏟,商代鑄有青銅鏟,戰國晚期開始使用鐵鏟,明代出現了月牙鏟,壹般刃部成凸弧形,均以銎裝柄。鏟後來演變成武術器械的壹種,在民間流傳,僧侶多用鏟,平時可代替扁擔負重,或供開路使用。鏟的種類有月牙鏟,天蓬鏟、蓮花鏟等,其擊法有推、壓、拍、滾、鏟、截、挑等招勢。有童子拜佛、烏龍擺尾、二郎擔山、出山門等。演練時多走身法,風格別致。
十八般兵器--槊
槊是十八般兵器中的重型兵器之壹,多用於馬上作戰。在雲南江川李家山古墓群中就發現了戰國晚期、東漢早期的槊。槊的各類很多,結構復雜,較為笨重,多為力大之人使用。因此槊在現代武林之中已近失傳,練槊的人寥若晨星。
十八般兵器--彈弓
彈弓是暗器的壹種,弓桿以竹制,內襯牛角,外附牛筋,全長為練習者的18拳。弓弦用絲、鹿脊筋絲、人發雜絲制成。普通弓的硬度為二力半即可傷人。用於發射的彈丸有三種:(1)泥丸:用粘土和膠搗勻,搓成圓球形而成;(2)槐砂丸:用洋槐子粉、磚面、細鐵砂等混合制成;(3)金屬丸:以銅、或鐵、或鉛鑄成。彈弓的用法與弓箭相仿。開弓時,順步站,壹手握弓附,壹手開弦。弓須拉圓成前臂平舉,上照鼻尖,下照腳尖。後手貼近同側眼耳之間,發彈時須屏息。
十八般兵器--匕首
匕首,短劍,是壹種以刺為主兼能砍擊的短兵器。形如劍而不及劍長。始於原始社會的石匕首。商、周以後改為青銅或鋼鐵制造,為近戰防身之用。亦有在刃部淬以毒藥,刺及人身即能致死。漢代匕首與長劍並用,騎士配備尤多。晉代劍首為環形,狀似紗帽,劍格向下分,劍莖寬平,柄近刃長,與先秦的形制顯然不同。
十八般兵器--弓
弓是壹種利用彈力射出弦上的箭,殺傷遠距離敵人的兵器。二萬八千年前原始人類為狩獵獲取生活食物,將樹枝、金屬棒彎起來和繩索等繃緊而成。自有戰爭 以來即成為主要兵器之壹。至春秋戰國,選材形制均有較大改進,王弓、弧弓弓長131.4厘米,用於田野狩獵和射飛鳥;唐弓、大弓弓長119.46厘米,用於習射。
十八般兵器之流星錘
流星錘是壹種以繩索壹端系住錘體,另壹端握於手中,用力向目標拋擊的暗藏武器,現屬軟兵器類。又名飛鎚、飛錘、流星鎚。流星錘是由遠古狩獵工具“流星索”發展而來的,後作為兵器用於戰鬥。
流星錘分錘體,軟索,把手三部分。錘頭各異,有渾圓頭、瓜形、梭形。錘身大如飯碗,重量依用者體力而定,壹般為4至5斤。錘身末端留有象鼻眼,以蠶絲、人發、鹿脊筋絲編成的軟索系於鐵環,粗如手指,長800厘米有余。運動方法有纏、拋、掄、掃等,演練時可以巧妙地把繩纏繞在自己的腰身、胸背、肩肘、手腕、大腿、小腿上,然後抖手放開,拋擊出去。
十八般兵器--戟
戟是器械的壹種,始於商周。系由古代兵器演變而來。戟有“壹條龍”的說法,即龍頭、龍口、龍身、龍四爪、龍尾。其頭能攢,口能刁,身能貼、靠,爪能抓,尾能擺。有青龍探爪、黑龍入洞、懶龍翻身、烏龍擺尾等式子。戟分馬上戟和步下戟,雙手執這,還可壹手握桿,另壹手握於月牙內的鐵梁上。
十八般兵器--鉤
鉤是壹種多刃的兵器,系由古兵器戈演變而來。春秋戰國時期戈、鉤、戟並用,從衛墓出土的銅鉤來看,鉤的形狀似戟,只是戟上邊為利刃,而鉤上邊為壹線鉤形,故名鉤。
斧與鉞
斧與鉞是罕見的兵器,斧鉞在古時候是不分的,長柄巨斧名為鉞,也叫大斧,長達2.66米。《古今註》載:“金斧黃鉞也,鐵斧玄鉞也,三代通以斷斬”。但由於使用方法的不同,斧和鉞還是有所區別的,凡在斧背上有鉤或斧上有槍刺者,即為鉞。
叉與飛叉
叉是古代作戰時長刺武器之壹,屬十八般兵器之列,叉最先本是壹種生產工具,據古籍記載,遠古人們打獵捕魚,大多用叉,《水滸》中解珍,解寶打虎時用的就是鋼叉。明代的兵書《武備誌》中還記有壹種“馬叉”,上可叉人,下可叉馬。叉按形狀可分為:牛角叉(俗稱虎叉)、三須叉、三角叉、龍須叉(俗稱兩股叉)等。叉長約五六尺,在叉座間鑲有鐵片或系有彩綢之類。
飛叉的表演,技巧性很高,表演時不能用手握叉,任憑它在臂、腿、背上轉圈翻滾,這就需要運用肌肉的緊張或松弛和用力的大小,來調整飛叉的重心和速度,控制飛叉的起、落、轉、合。還可以做出許多花樣,如掄高、踢高、“懷中抱月”、“過橋”等。
百兵之王――槍
槍在古代稱作矛,為刺 兵器,殺傷力很大,其長而鋒利,使用靈便,取勝之法,精微獨到,其他兵器難與匹敵。故稱為“百兵之王”。《宋史.李全傳》載,反金起義軍女首領楊妙真的楊家犁花槍法精妙非常,楊曾自詡:“二十犁花槍,天下無敵手。”
百刃之君――劍
劍,屬雙刃短兵,素有“百刃之君”之美稱。劍的最早出現在殷商以前。春秋戰國時,鬥劍、佩劍之風盛行,劍術量論也相應得到發展。漢趄,擊劍更是朝野風行,不少人以便術顯名於天下。隋唐時,劍形十分精致華麗,給後世影響很大,故有“鼻劍”之稱。宋代以後,擊劍之風逐漸為劍舞所代替。劍在古代,除了作為格殺的兵器,鍛煉武 藝的器械外,還有多種用途。
百兵之膽――刀
習刀尚猛的習從俗已歷千年,古時士卒短兵相接,以用刀者為多。舞起刀來,刀風呼呼,寒光逼人,只聞刀風,不風人影,勇猛威武,雄健有力。這種“猛虎般”的風格,是由刀的構造和練法決定的。單刀由刀尖、刀身、刀刃、刀背、護手(刀盤)、刀把等組成。刀尖、刀刃為最鋒利部位,主攻背寬厚堅固,主防。
刀的種類很多,有單刀、關公大刀、春秋大刀、金剛大刀、青龍大刀、南洋大刀、九環大刀、青龍偃月刀、樸刀、短刀、腰刀、苗刀、雙手帶(斬馬刀)、小雙手(又叫匕首刀,原名黑虎刀)等等,其使用方法和要求各有所不同。
單刀的基本刀法有纏頭、裹腦、舞花、劈、砍、撩、刺、截攔、攪、隨、戳、搶、紮、斬、掛等。實用套路有串刀、三合刀和夜戰八方刀。
鞭是壹條繩,全靠纏得清。
錘槊之勇不可敵
錘,代表了冷兵器中的重兵器;槊,代表冷兵器中的長兵器。在格鬥技術遠沒有達到影響武術發展的時代,格鬥只憑勇力取勝,因此對於兵器便特別重視長度和重量。
百日袖箭千日鏢
袖箭和鏢都是暗器。鏢,鋼制,銳三角形,通常長三寸六分,重六兩。重壹斤鏢,俗稱“金鏢”。拋擲擊人,有揚手鏢、陰手鏢等法。袖箭是含機械裝置的暗器,圓筒中裝箭,筒內設彈簧,壹按機括,箭即發出,筒長六寸,箭長四寸六分。兩種暗器雖大致相同,但袖箭用來省力,射程遠近全憑彈簧彈力大小,而鏢的擲程遠近全憑手腕力量的強弱。二者又都要求擲射準確,因此,使鏢顯而易見要難於用袖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