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頭部及肢體顫抖、搖動,不能自制,甚者顫動不止,四肢強急。
2.常伴動作笨拙,活動減少,多汗流涎,語言緩慢不清,煩躁不寐,神識呆滯等癥狀。
3.多發生於中老年人,壹般呈隱襲起病,逐漸加重,不能自行緩解。部分病人發病與情誌有關,或繼發於腦部病變。 顫證首先要辨清標本虛實。肝腎陰虛,氣血不足為病之本,屬虛;風,火、痰、瘀等病理因素多為病之標,屬實。
壹般震顫較劇,肢體僵硬,煩躁不寧,胸悶體胖,遇怒而發者,多為實證;顫抖無力,纏綿難愈,腰膝酸軟,體瘦眩暈,遇煩勞而加重者,多為虛證。但病久常標本虛實夾雜,臨證需仔細辨別其主次偏重。 1.風陽內動
癥狀:肢體顫動粗大,程度較重,不能自制,眩暈耳鳴,面赤煩躁,易激動,心情緊張時顫動加重,伴有肢體麻木,口苦而幹,語言遲緩不清,流涎,尿赤,大便幹。舌質紅,苔黃,脈弦。
治法:鎮肝熄風,舒筋止顫。
方藥:天麻鉤藤飲合鎮肝熄風湯加減。
常用藥:天麻、鉤藤,石決明、代赭石、生龍骨、生牡蠣、生地黃、白芍、玄參、龜板、天門冬、懷牛膝、杜仲、桑寄生、黃芩、梔子、夜交藤、茯神。
2. 痰熱風動
癥狀:頭搖不止,肢麻震顫,重則手不能持物,頭暈目眩,胸脘痞悶,口苦口黏,甚則口吐痰涎。舌體胖大,有齒痕,舌質紅,舌苔黃膩,脈弦滑數。
治法:清熱化痰、平肝熄風。
方藥:導痰湯合羚角鉤藤湯加減。
常用藥:半夏、膽南星、竹茹、川貝母、黃芩、羚羊角、桑葉、鉤藤、菊花、生地、生白芍、甘草、橘紅、茯苓、枳實。
3. 氣血虧虛
癥狀:頭搖肢顫,面色晄白,表情淡漠,神疲乏力,動則氣短心悸健忘,眩暈,納呆。舌體胖大,舌質淡紅,舌苔薄白滑,脈沈濡無力或沈細弱。
治法:益氣養血,濡養筋脈。
方藥:人參養榮湯加減。
常用藥:熟地,當歸,白芍、人參、白術、黃芪、茯苓、炙甘草、肉桂、天麻、鉤藤、珍珠母、五味子、遠誌。
4. 髓海不足
癥狀:頭搖肢顫,持物不穩,腰膝酸軟,失眠心煩,頭暈耳鳴,善忘,老年患者常兼有神呆、癡傻。舌質紅,舌苔薄白,或紅絳無苔,脈象細數。
治法:填精補髓,育陰熄風。
方藥:龜鹿二仙膏合大定風珠加減。
常用藥:龜板、鱉甲、生牡蠣、鉤藤、雞子黃、阿膠、枸杞子、鹿角、熟地、生地、白芍、麥冬、麻仁、人參、山藥、茯苓、五味子、甘草。
5. 陽氣虛衰
癥狀:頭搖肢顫,筋脈拘攣,畏寒肢冷,四肢麻木,心悸懶言,動則氣短,自汗,小便清長或自遺,大便溏。舌質淡,舌苔博白,脈沈遲無力。
治法:補腎助陽、溫煦筋脈。
方藥:地黃飲子加減。
常用藥:附子、肉桂、巴戟天、山萸肉、熟地黃、黨參、白術、生姜、白芍、甘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