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庫全書》是壹部最大叢書。南宋嘉泰年間就有俞具孫、俞經編纂的《儒學警悟》第壹部叢書,以後歷代都有編纂。據《中國叢書綜錄》收入的叢書計算,有2,797種。清代乾隆年間編纂的《四庫全書》卷帙浩繁、工程巨大,尤為著名。
《四庫全書》收錄圖書3.461種79,309卷,分36,304冊。編纂歷時十年(乾隆37年至47年),專設四庫全書館,由著名學者紀購任總纂官,參與其事者達4000多人。書成後抄成七部,分藏於北京故宮的文淵閣、圓明園的文源閣。奉天(今遼寧沈陽)故宮的文溯閣、熱河(今河北承德)避暑山莊的文津閣,和鎮江金山寺的文宗閣、揚州大觀堂的文匯閣、杭州聖國寺行宮的文瀾閣(以上稱南三閣)。因此《四庫全書》便有文淵閣本、文津閣本、文溯閣本……之分。《四庫全書》按類編排,分經、史、子、集四大類,每類又分若幹小類,小類下再細分子目,同類書依著者年代先後排列。
《四庫全書》的功績在於保存了大量古代典籍,尤其是元代以前的著作搜羅較為完備。不少古代典籍因《四庫全書》抄入而流傳下來。據統計,抄入《四庫全書》的481種圖書(約占全書七分之壹)直到民國初年尚無單刻本流傳,僅有《武英殿聚珍版叢書》本,據此翻刻的其它叢書本和抄本。它從《永樂大典》裏輯出流傳甚少的古籍385種,它收錄的圖書許多取自善本,並作了壹些校勘工作,有益於古籍流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