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誰哪有蠶的資料?快告訴我!

誰哪有蠶的資料?快告訴我!

1.中國古代最主要的經濟昆蟲之壹。蠶的經濟價值在於蠶絲。蠶絲是主要的紡織原料之壹。中國是最早利用蠶絲的國家。古史上有伏犧“化蠶”,嫘祖“教民養蠶”的傳說,又說黃帝元妃西陵氏為“先蠶”,即最早養蠶的人。新石器時代的考古表明,公元前2750年以前,今浙江吳興錢山漾地區的先民已利用蠶絲織成絹片、絲帶和絲線。公元前十三世紀,桑、蠶、絲、帛等名稱已見於甲骨蔔辭。蠶絲和大麻、苧麻,以及後來的棉花壹道,為中國人主要的衣著原料,蠶桑也就成為中國農業結構的重要組成部分。在長達數千年的實踐中,中國人積累了豐富的養蠶經驗,這個經驗比較集中地體現在對於蠶病的防治方面。商周時期,蠶已在室內飼養。戰國時期(公元前475-221年),養蠶已有專用蠶室,蠶病的防治受到重視,並采用了浴蠶種技術,公元三世紀後期,出現了小蠶恒溫飼養,說明當時對於蠶的生長與溫度之間的關系已有壹定的認識,但直到元代《士農必用》中才對蠶的生長的各階段所需溫度有詳細說明。晉代對於蠶的微粒子病和軟化病已有所認識,時稱“黑瘦”和“偽蠶”。公元六世紀三十年代,據《齊民要術》記載,人們還從種繭的選擇和鹽腌貯藏來防治蠶病。宋元時期,對於蠶病的防治更進壹步,貯繭方法除鹽漬之外,復又出現日曬和籠蒸。與此同時,做為防治蠶病的主要手段的浴蠶方法也得以改進,早期浴蠶主要在川中進行,宋代出現了朱砂溫水浴法,元代出現了天浴,利用低溫選優汰劣。《陳旉農書》中探討了蠶生僵病與濕熱風冷的關系,《農桑輯要》則總結了蠶病與葉質的關系。明代(1368-1664)出現了天露、石灰水、鹽水浴種等方法。並采用了雜交方法培育嘉種,以提高蠶的防病能力,還出現淘汰病蠶防止蔓延的方法。中國的養蠶技術長期處於世界領先地位,並對世界蠶業發展作出巨大的貢獻。公元前十壹世紀,養蠶技術隨箕子傳入朝鮮,隨後復又傳到了日本。秦漢以後,中國的養蠶技術通過舉世著名的絲綢之路傳入到中亞、南亞及西亞地區,六世紀世紀中葉,君士坦丁堡國王通過印度僧侶從中國私運蠶種至該國,是為西方有蠶業之始。

2. 壹、養蠶是中國人發明的

中國人是世界上最早養蠶、織絲的國家。在浙江省吳興的郊外,發現五千年人人類遺留的東西,其中有古代的絲織品,證明很早以前我國就會養蠶,傳說黃帝的妃子螺,教人民種桑樹、養蠶、抽絲、織布,讓大家有好的衣服穿。

二千多年前,中國人制造的絲織品傳到歐洲,當時歐洲人還不會養蠶抽絲,不知道這麼美麗的布料是怎麼做出來的,由於歐洲人很喜歡買絲織品,商人要運送很多絲織品到歐洲,於是開辟壹條運送絲織品到歐洲的路,這條路稱作「絲路」。

三、蠶的壹生

1.卵

剛產下的卵為淡黃色,呈扁平橢圓形,厚度約0.5~0.6mm,直徑約1~1.2mm,卵的顏色會逐漸變深,若未受精的卵則不會變色。

2.蟻蠶(壹齡蠶)

蠶卵剛孵化出來身上有毛,呈黑色,稱蟻蠶或毛蠶,約3mm,第二天之後體色逐漸轉白約經四天蛻皮成為二齡蠶。

3.二至五齡蠶

蟻蠶蛻皮之後,成為二齡蠶,體色轉為白色,以後每蛻皮壹次就增加壹齡,在幼蟲阿蛻四次後進入五齡蠶,每蛻壹次皮身體的成長就加大許,尤其四、五齡時期的成長更明顯。

4.蠶蛹

蠶進入五齡之後,約七天開始吐絲結繭,約2~3日內蠶會在繭中再蛻壹次,然後化為蠶蛹,身體變短、胖,呈茶褐色,約經十日蠶蛾便可羽化。

5.蠶蛾

蠶蛾是家蠶的成蟲,身體由頭、胸、腹部構成,頭部有壹對觸角,胸部有壹對翅膀,但由於發育不完,故無法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