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肯定地告訴妳:學文言文有用! 咱先不管胡適的論調,他是搞新文化運動的人,加上當時中國人腐朽麻木的背景,不提出那樣尖利偏頗的論點是沒有人理他的,他這樣說也是革命需要。
但是現在是和平年代,我們有能力、精力、時間和條件,就應該了解古人的壹些思想見解,再說,很多的古籍,比如《史記》《九章算術》《水經註》……哪個不是有價值的珍品?都是我們中華民族值得驕傲的東西,怎麽能不看?而它們之中有哪個不是用文言的? 所以,學習古人的文化思想,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可以使人明智、深邃許多。 因此,學習文言是很有用的。
2. 現代人為什麽要學文言文首先,我們衡量壹門學科或者某種學問的標準不應該是有用和無用這樣簡單地加以論斷,有用和無用只是相對的,並不能以我們目前不需要,不喜歡它,而說它無用。
其次,當前我們的白話文都是演變自文言文,其歷史也不過壹百年而已。我們豈能忘本?第三,我們雖然不用文言文,但是,目前生活中常用的很多詞語都保留了文言文,如果不加以學習是難以理解的。
比如,見諒二字,有多少人知道見的意思呢?見的意思是指我,受事方。也就是諒我,即原諒我。
再次,我們不難發現很多古代詩文還是有很多能感染我們的。比如勸學,六國論,蘭亭集序,不勝枚舉。
最後,文言文對於陶冶情操也是有重要作用的。同時,當前還是有很多人喜歡文言文的。
希望妳也能多看看古代詩文,畢竟中國號稱博大精深。但是現狀可悲呀。
中國文化之本不可丟。
3. 辯論為什麽沒有必要學習文言文對不起,這是我的觀點,與妳相左。
雖然文言文在新文化運動中早就被人罵來罵去成了過街老鼠,但我認為它相對於白話文還是有自己的長處的,並非壹無是處。兩者各有千秋,若能因勢利導相得益彰,在平時的文章中添加少許古文,則定能多放溢彩。
我認為,文言相對於白話文最大的優勢是行文更為恢弘,可以表達極為強烈的感情。而白文的效果明顯次其壹籌,如果硬是加上些“啊、呀、吧”之類的感嘆詞,則感情的表達就顯得有些嬌柔做作了。
比如說,韓愈對張巡的評論中有句:天下之不亡,其誰之功也!簡潔而震撼人心。倘若改成白文:國家沒有滅亡,這是他的功勞啊!效果對比壹目了然。
還有賈誼的《過秦論》:有席卷天下,包舉宇內,囊括四海之意,並吞八荒之心。這種氣勢非俗文所能及也。
六十年代,中印戰事前中國警告印度的通報中最後壹句是:勿謂言之不預也!倘若說成:不要到時候再說事先沒有告訴妳! 語氣的對比顯然前者更強,更有震懾效用。蘇轍說:文者氣之所形也。
古文古詩中氣勢宏遠跌宕起伏的不勝比數,而反觀白文,大部分平淡如小河流水,相比於懸川絕壑。誠不如也。
說到氣之為文者,不得不提及司馬遷的《報任安書》。有很多同學在剛開始學的時候根本就沒怎麽明白文章的具體意思,我也是這樣。
但稍後細加品磨拜讀,終究是被太史公的文采所折服。文章主要是以情動人,壹字壹淚,壹句壹血,慷慨激昂,痛心欲裂。
將自己的身世、遭際、思想、抱負和盤托出,如泣如訴,卻又似悲歌慷慨。有如此之情再加以豐富的鋪排、對仗、引喻,述古論今,縱橫捭闔,壹氣貫之,如滔滔江水壹瀉千裏!說此文是千古奇文能與日月爭輝,亦不過也。
試問白話文中,有如此氣概的文章嗎?“今已虧形為掃除之隸,在闒茸之中,乃欲昂首伸眉,論列是非,不亦輕朝廷,羞當世之士邪!嗟乎!嗟乎!如仆尚何言哉!尚何言哉!” “假令仆伏法受誅,若九牛亡壹毛,與螻蟻何以異?” “ 且夫臧獲婢妾,猶能引決,況若仆之不得已乎?所以隱忍茍活,幽於糞土之中而不辭者,恨私心有所不盡,鄙陋沒世,而文采不表於後世也。 ” “ 則仆償前辱之責,雖萬被戮,豈有悔哉?然此可為智者道,難為俗人言也!” “ 仆以口語遇遭此禍,重為鄉黨戮笑,以汙辱先人,亦何面目復上父母之丘墓乎?雖累百世,垢彌甚耳!是以腸壹日而九回,居則忽忽若有所亡,出則不知其所往。
” ………… 讀完這些血淚般的字句,妳能不為之唏噓感嘆嗎?比較喜歡文章的同學,我建議妳們壹定要看壹下《古文觀止》,這些基本都是中華傳統文學精粹,比起壹般的白話文選,何止強逾百倍。其次,文言又壹大優勢是簡練精悍,毫不拖泥帶水,絕無現代文的兒女之狀、嬌柔之態。
有壹個故事是這樣的: 歐陽修在翰林院任職時,壹次,與同院三個下屬出遊,見路旁有匹飛奔的馬踩死了壹只狗。他僅用了幾個字就描述了這件事,好像是:逸馬蹄殺犬於道。
還有壹個典故是:公無渡河,公竟渡河。墮河而死,當奈公何?語句簡練到了極致,區區十六字就描述了壹個完整的事件。
最讓人驚奇的是,其中還蘊含著作者無奈、悲傷的痛惜之情。而因為簡練,則又從反面加強了這種情感的效果。
遍觀現代文,哪裏有讓人讀起來如此淋漓盡致的精悍文章啊?中國傳統文學當然也走過誤區,比如說魏晉時期的駢體文,嚴重制約了文意的表達。但若是將少量駢體句式用到行文中,則又是壹番意境了。
比如大家非常熟悉的杜牧的《阿房宮賦》,駢體文的形式依稀可辨,但他壹變通,就變成了文筆優美、句式靈活的不朽之作。當然,文言亦有他很多的不足之處。
因為簡練所以不太註意細節描寫,不能深入挖掘事件的細微處。總的來說,古文大都是從大處著手,有總攬全局的氣魄。
而白話文則遺其壯闊,劍走偏鋒,多撿拾了對細節的描寫和議論,更加突出人的心理、事情的前因後果緩慢發展的過程,描寫感情更加細膩。當下有很多人說文言文壹無用處,學之徒是浪費時間而已。
我對這種言論甚是不齒。文言文是我們傳統文化最大的載體。
白話文才興起幾年啊?能承繼我們偉大的中華文明嗎?說這樣話的人真是數典忘祖。他們說: 文言不容易為壹般販夫走卒所理解,有礙知識的普及、流通。
我看未必,當年新文化運動時摒棄文言改用白話,確實做的過於偏激。沒有給文化的轉變壹個緩沖的地帶。
他們說文士之類的人憑著壹些艱深奧澀的字句自以為是,不與廣大的群眾聯系在壹起,所以,這樣的語言該廢止了。但殊不知,專門搞偏字難句的那些人並不是文言的代表,真正的文言文是逐漸向大眾靠攏的,兩千年前那些詩經類的語言早就被淘汰了。
另外,當時凡是識得幾個字的人讀文言文是沒有多少障礙的。舉個例子吧,《三國演義》,其中絕大部分是文言文,加入了少許白話的成分。
有哪個識字的人說看不懂呢?喜歡三國,除卻他的歷史故事吸引人外,壹個重要的原因便是他基本上是文言文的,那種敘說戰爭的語氣頗讓人豪氣頓發!再看壹下白話文的三國,真是不忍卒讀啊。文而改白,其實是受到到西方文化的侵淩對自己的不自信而已,真是中國文化的損失啊。
當年不是還有人提議要廢止漢字,改。
4. 當代社會不需要學習文言文的10個理由是1.我覺得文言文是很沒有必要學的東西
因為它對我們日常生活沒有壹點用處
好比我們去買菜
要用到語言運用,要用到計算,偶爾走在大街上要用英語交談
但是我們什麽時候要用文言文說話呢?
2文言文離我們太遙遠了
雖然是壹種傳統文化
但是我發現這種傳統文化只是壹種大負擔
我們本來就要背很多的東西
再背那些對生活毫無意義的文言文就真的很浪費了
3.我不喜歡所謂的“這是我們中華的燦爛文化”之類的話
再怎麽燦爛 如果加重了我們的學習任務而對我們本身沒有任何作用的話
又有什麽意義
那些文字以及辭藻的用法
和今天的語言運用沒有關聯
每每讓我看到
就覺得好象在看天文
5. 私心 文言文我把原文給妳
1
3第五倫所謂的“私心”是人之常情。如對故人的友情、對兒子的親情,第五倫這個人物形象更加豐滿,真實可信,這樣的“私心”更能突出他的真無私、真正的公正廉潔
原文 倫奉公盡節,言事無所依違。諸子或時諫止,輒叱遣之,吏人奏記及便宜者,亦並封上,其無私若此。性質愨,少文采,在位以貞白稱,時人方之前朝貢禹。然少蘊藉,不修威儀,亦以此見輕。或問倫曰:“公有私乎?”對曰:“昔人有與吾千裏馬者,吾雖不受,每三公有所選舉,心不能忘,而亦終不用也。吾兄子常病,壹夜十往,退而安寢;吾子有疾,雖不省視而竟夕不眠。若是者,豈可謂無私乎?”註釋 1.倫:即第五倫,東漢大臣。2.便宜:指對國家有利得事。3.愨:恭謹,誠實。4.貢禹:西漢大臣。以明經潔行著名。5.蘊籍:寬和,寬容譯文 第五倫奉公守法竭盡忠誠,說話辦事沒有違背法規的。諸子(有才華的人)有人常勸止他,他就呵斥他們並趕走他們,官吏陳述的書面意見有利於國家的,他都封好上報,他就像這樣毫無私心。他生性誠實,缺少文采,做官時以清廉著稱,當時人們把他比作西漢時貢禹(那樣明經潔行的人)。但是他缺少寬容,又不整飭自己的威嚴,也因此被有些人看輕。有人問第五倫說:“您有私心嗎?”他回答說:“老朋友中有送給我千裏馬的,我雖然沒有接受,但每到朝廷選拔官吏時,我心裏總不能忘了他,可始終也沒有任用他。我哥哥的兒子常常生病,我壹夜裏十次去探望,回來卻安安穩穩地睡下;我的兒子有了病,我雖然不去探望,但卻整夜睡不著覺。像這樣,難道可以說沒有私心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