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湯有七名,是什麽意思

湯有七名,是什麽意思

湯七名考

作者:王寧

《竹書紀年》曰:“湯有七名而九征”,關於“湯七名”的問題,最早記載的是《金樓子·興王篇》,說湯“凡有七號:壹名姓生,二雲履長,三雲瘠肚,四雲天成,五雲天乙,六雲地甲,七雲成湯”,這其中除了天乙、成湯和“履長”的“履”、“天成”的“成”見於先秦典籍外,其它五名皆不見記載,不知《金樓》所據何書。

陳夢家《殷墟蔔辭綜述》裏說:“大乙湯的名字,無論在文獻中和蔔辭內都很復雜。在文獻中他有以下的稱謂:(1)天乙,見《殷本紀》、《世本》、《荀子·成相篇》等;(2)成湯,見《酒誥》、《多士》、《多方》、《君奭》、《殷武》、《天問》、《殷本紀》等;(3)成唐,見《叔屍镈》;(4)湯,見《烈祖》、《那》、《長發》、《紀年》、《世本》、《魯語上》、《天問》等;(5)武湯,見《玄鳥》;(6)武王,見《玄鳥》、《長發》;(7)履,見《墨子·兼愛下》引《湯說》;(8)唐,《太平禦覽》八十二引《歸藏》曰:‘昔者桀筮伐唐’。《太平禦覽》卷八十三引《紀年》曰:‘湯有七名而九征’,所謂七名不能明白確定。今以大乙(天乙)、成、唐(湯)、成湯(成唐)、履等是他的不同的名稱。”(第409-410頁)

陳以為“大乙(天乙)、成、唐(湯)、成湯(成唐)、履等是他的不同的名稱”實際上有問題,因為“成唐”只是湯名“成”和“唐”的合稱,就像湯號“武王”又稱“武湯”壹樣,不能算另外壹個名字。所以關於湯的七名還得仔細考究壹番。

筆者以為,根據蔔辭和典籍所載,湯之七名應該是:

1、湯(唐):蔔辭、《歸藏》、《叔屍镈》作“唐”,而傳世典籍中壹般都是作“湯”,應該依據蔔辭作“唐”為是,“湯”是“唐”的假借字。

2、成:亦見諸蔔辭。《叔屍镈》裏把“成”與“唐”合稱為“成唐”,典籍多作“成湯”

3、大乙:蔔辭作“大乙”,《殷本紀》作“天乙”,大、天蓋通用,如蔔辭“大邑商”也做“天邑商”。古籍或把大乙、湯合稱為“大乙湯”。大乙是湯死後被追加的廟號,不是生稱。

4、武王:這是湯的號,《殷本紀》載湯自己說“吾甚武,號曰武王”,《玄鳥》把它與“湯”合稱為“武湯”。

5、履:見《墨子·兼愛下》引《湯說》,裏面載湯自稱為“小子履”。

6、鹹:蔔辭中有人名“鹹”者,過去或以為是巫鹹,但是他常和商代的先王壹起祭祀,胡厚宣在《甲骨文商族鳥圖騰的遺跡》壹文中論述說:“其所記列王世次,鹹在上甲之後,大丁之前,又蔔辭凡單祭鹹的,多在乙日,則鹹必為大乙湯無疑。《尚書·酒誥》說‘自成湯鹹至於帝乙’,《竹書紀年》說‘湯有七名’,《金樓子》說‘湯有七號’,疑‘鹹’者或為湯有別名之壹。”劉起釪在《尚書學史》中也認為《酒誥》中“自成湯鹹至於帝乙”中的“鹹字以釋為湯名較妥”(第485頁)。古書中把湯的成、湯、鹹三者合壹的稱呼於此僅見。

7、齊:這個名字前人沒有揭發。《詩·長發》:“帝名不違,至於湯齊。湯降不遲,聖敬日躋”,其中的“湯齊”壹詞十分費解,《傳》說是“至湯與天心齊”,鄭《箋》說:“帝名不違者,天之所以命契之事,世世行之,其德浸大,至於湯而當天心”,但這個解釋放在《詩》的文句裏顯然說不通,朱熹就發現了這壹點,所以他在作《詩集傳》的時候就老實地說“‘湯齊’之義未詳”,他把“帝名不違,至於湯齊”也就直接解釋為“天命未嘗去之,以至於湯”,實際上“湯齊”應該就是湯的名字,故“至於湯齊”就是“至於湯”,所以下文接著說“湯降不遲,聖敬日躋”,“齊”是湯的七名之壹,“湯齊”合稱與“成湯(唐)”的情況是壹樣的。

所以,湯的七名應該是武王(尊號)、大(天)乙(廟號)、成、唐(湯)、鹹、履、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