碣石村位於門頭溝區鹽池鎮西部的深山裏,村莊面積6.96平方公裏。這個村子修建的時間不晚於晉代。
原名“三岔村”,因村內巨石林立,形似石碑,故名“碣石村”。
村莊沿峽谷呈東西向帶狀分布,群山環抱,溪水潺潺,街上兩棵古槐樹枝繁葉茂,很有神韻。
四合院主要由三合院和四合院組成。建築基本上是硬山碧水脊的形式,磚雕精美,門窗裝飾多樣,庭院青磚鋪地,保存了明清時期的建築遺產。
村裏古井眾多,墨跡隨處可見,洋溢著濃厚的文化底蘊。
村內有關帝廟、龍王廟、聖泉寺碑等文物古跡,其中菩薩洞自然形成,各具特色。
碣石古村是全鎮古民居數量最多的,有14座四合院,27座四合院,18座四合院。
各類院落具有明顯的古院落特征,風格各異。
這些建築在保留原有歷史面貌的基礎上,也留下了近代史的痕跡。
村裏的很多墻壁至今仍能清晰看到:抗日戰爭、解放後等不同歷史時期的宣傳標語和壁畫。
碣石村的古井多達72口,都有著濃濃的古色古香,很多都伴隨著壹個童話。
井水香甜可口,清澈宜人。
經有關部門鑒定,該村井水富含多種礦物質,完全符合飲用標準。
5438年6月+2007年2月,碣石村被中國城市建設研究院確定為“京西涇陽第壹村”。
2005年9月,碣石村被列入門頭溝區第五批區級文物保護單位。
後桑峪村
後桑峪村是全村信奉天主教的村子。
北京天主教教區後桑榆教堂(耶穌聖心),是北京西南門頭溝區壹座歷史悠久的大型教堂。
後桑峪村也是北京有名的教區村。
據說早在元朝,天主教隨蒙古軍隊傳入北京後,就有外國傳教士來此行醫傳教。當時有壹個私人住宅作為祈禱的場所。
到元末元初二年(1334),在後桑峪村建起壹座名為“耶穌聖心”的教堂,教徒發展到100多人,屬於天主教北京教區。
李神父用壹公壹母壹對獅子狗修復了兩座教堂。其中,母獅犬(獅犬現藏文物局)上刻有“鎮宅吉祥,槐林德意”字樣,以作見證。
明嘉靖十三年(1534),教堂改建擴建為五座教堂。大門上方有匾,題“萬物皆真”,下壹段是“嘉靖十三年所建”。
山裏有這個基督教堂,民風淳樸,村裏治安很好,得益於村民的精神修養。
靈水村
陵水村是北京京西古驛道上壹個有著千年歷史的古山村。最遲在遼代就已經相當大了。
當時經濟相當發達,商號有十幾家,其中最著名的有八家,被稱為“八大堂”。
陵水的居民主要是劉和譚。
從村南的南嶺望去,村子看起來像壹只烏龜,烏龜是“四靈”之壹,是吉祥長壽的象征。以前村裏有36座石磨,72口井,風水好,人傑地靈。
這大概就是村名的由來吧。
自明清科舉制度盛行以來,數百年間出現了22名舉人、2名進士和數十所中小學的校長,被譽為“京西陵水舉人村”。
這個村子當地的民俗文化非常豐富,有紀念劉茂恒恩情的秋粥節和正月十五的元宵節,有陵水八景叫東陵石人、靈泉銀杏、北山柏翠、南塘北條、西山荷花、舉人府、飄玉山莊,還有兩株被古代專家稱為“世界珍稀奇樹”的“白豹玉”。
楊家峪
楊家峪村位於齋堂鎮東南部的深山裏,四面環山,村莊面積7.09平方公裏。聚落的整體形狀像壹只蠍子。
據壹處明代殘碑記載,該村建於遼代,原為壹個姓楊的部落,興盛於清末民初,當時人口只有100人。
楊家峪戶數不多,卻聚集了古道文化、宗族文化、道教文化、建築文化等諸多遺產,堪稱原生態古山村中的精品。
楊家峪人淳樸、勤勞、善良。因自古以來尊儒服道的民風,有“耕讀之鄉”、“長壽之鄉”、“少女之鄉”、“明清古建築之鄉”等諸多美譽。
葦子水
走109國道,順著永定谷,進入鹽池古鎮,在秦峪口檢查站右轉6公裏,就到了北京西部太行山深處的壹個幽靜的古村落——葦子水。
這個可以與“爨下”比肩、同根同源的古村落,原名“巍子水”。據說之所以叫“巍子水”,是因為村裏有壹條東西向的溝,常年流淌,蘆葦茂盛。如今溝幹了,蘆葦沒了,村名就演變成了人們習俗中的“蘆葦水”。
葦子水村的房屋分布在九條山溝裏的山盆裏,山溝裏建有46座明清四合院。
其中5個座位基本完好。
這些院落比較好地保留了古樸厚重的建築風格,直觀地反映了當時的農村面貌。
葦子水村有600多年可追溯的歷史(最早是明朝萬歷二十年/1592)。來到這裏,不需要問壹個男村民姓什麽,只要問他名字就行了。同壹個家族的村民都是壹個姓,都是同壹個家族的親戚。
祖先據說來自山西洪洞的大槐樹下。
這和靖西齋堂古村的起源是壹樣的,可以說是同根同源!由於常年與世隔絕,這裏民風淳樸,據說不會接路。
爨下村
川底下村,本名爨下。
它得名於明代的“基連口”(當地稱為機投)。
位於北京西部齋堂西北窄谷中段,解放前屬宛平縣八區,現屬齋堂鎮管轄。
距北京90公裏,海拔650米,村莊面積5.3平方公裏。清水河流域屬溫帶季風氣候,年平均氣溫10.1℃,自然植被良好,適宜養羊、養蜂。
全村人口29戶70人,土地面積280畝。全村有74個院落,689間房屋。
大部分是清末修建的四合院和三進制住宅(少數建於民國)。
依山而建,根據情況高低錯落,以村後龍頭為中心,南北軸線為兩側呈扇形展。
村與村之間隔著壹條長200米,最高點20米的弧形墻,村前圍著壹條長170米的弧形墻,使全村形影不離,神仙聚首,三條通道用來上下通行,多了防洪防匪的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