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邱希貴的學術評價

邱希貴的學術評價

第壹,在甲骨文的研究和解釋上,仇希貴不斷取得新的成就。

眾所周知,甲骨文中的* * *有4500多字,學者們解讀了2000多字,但學術界公認的只有1000字左右。這是因為“大部分不認識的字都是專名,如地名、人名、姓氏等。,其義可知,故其音不可讀”(郭沫若《古文字辯證發展》,考古學報,第1972期)。近百年來,經過幾代學者的努力,甲骨文中容易理解的字大多已被前人釋讀,許多不為人知的字在商代以後的文本中已不再使用,因此不容易找出其字形演變的線索,也很難在後世的辭書中得到證實。因此很難有新的發現”(王雨馨:《建國以來的甲骨文研究》,第54頁,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1年)。邱希貴出招不凡,他的第壹部考證著作《甲骨文所見商代五刑》出版於1961,引起了學術界的關註。第二,邱錫圭在甲骨文年代學研究上也有貢獻。

他積極參加了關於年代研究的熱烈討論。自李雪芹提出“黎族蔔辭”應以武定晚期至祖庚時期為依據以來,他“原以為黎族蔔辭是武定蔔辭的傳統說法。讀完文立的作品後,經過深思熟慮,他覺得自己必須放棄古語,改從李碩學起”。經過仔細思考,綜合整理相關占蔔,他“沿著文立的思路做了壹些補充論證”,寫出了《歷法甲骨文的時代》壹文(《古文字研究》第六輯,中華書局,1981)。本文綜合整理了賓組、楚組、李組蔔辭中的同人姓名,比較了20篇同類蔔辭,綜合論證了“李組蔔辭應屬武定、時期”。邱希貴堅決支持李學勤等學者的觀點,對“李祖甲骨文”年代的學術討論和分期斷代的深入研究起到了重要的推動作用。

同時,裘錫圭還對甲骨文的性質提出了意見,即甲骨文是否是疑問句的根本問題。他的《殷墟甲骨文是否為疑問的考察》(中國語文,第1988號,第1號)。發表後,國內外學者對此展開了熱烈的討論。在國內,王雨馨的《沈遺址甲骨文為題》(中原文物第2號,1989)和陳維展的《殷墟甲骨文性質論》(夏商文明研究,中州古籍出版社,1996)都對邱希貴的意見提出了質疑。在美國,中國古代T13 (1989)專門組織了中國和其他國家的學者來探討這個問題。中國學者邱希貴、饒宗頤、張秉權、李雪芹、王雨馨、範素樓等。參加討論的外國學者有肖內西、、倪德偉、和高島健壹。應該說,這壹討論對於我們進壹步理解甲骨文格言的性質具有重要意義。第三,邱錫圭在利用甲骨文材料研究殷商歷史方面也做出了有意義的探索。

他的《商代宗族組織與貴族平民兩個階層的研究》(文史叢刊第17輯,中華書局,1983)論述了商社會存在壹個由統治階級組成的宗族組織,“中”是指被排除在宗族組織之外的平民。

《甲骨文中的田、穆、魏官員考》(文史第十九輯,中華書局,1983)中說“侯、典、門、魏等諸侯之名,皆由官名演變而來”。“第壹批具有王侯性質的侯、田、門、衛,是由相應的官員經過壹個發展過程形成的。中央王權只應在承認這種由官職發展而來的王侯之後,才開始對封建王侯使用‘侯、典、門、衛’等爵位,並把這些爵位授予諸侯國的部分王侯。”

甲骨文所見的商代農業(《古文字集》,中華書局,1992)對商代種植的農作物進行了全面的考察,認為“商代的農業主要是種草(粟)和黍”。商代的農業生產工具主要是木制的耒、犁和鏟,以及用石頭和蚌類制成的鐮刀和鋤頭。荒地上的樹除了燒,主要是用石頭、斧子、磅來清理。耕作制度大概主要是荒廢,肥料主要是植物和水火變的稭稈。殷人非常重視土地整理工作,他們的棄耕制度已經超越了種田的階段。”“當時已經開墾了許多低矮潮濕的田地,除澇排水的措施應該也達到了壹定的水平。”總之,“商朝的單位面積農業產量大概還是比較低的。商朝大貴族的奢華生活,是建立在對平民、奴隸、臣服者的殘酷剝削之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