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豫章(地名)詳細資料大全

豫章(地名)詳細資料大全

豫章,古代區劃名稱。最初為漢高帝初年(約於公元前202年)江西建制後的第壹個名稱,即豫章郡(治南昌縣)。後在東漢、三國、兩晉以及南朝時期,豫章郡、豫章國為大致相當於今江西省北部(吉安以北)地區的地理單元。東漢末,揚州豫章郡的壹部分屬交州,隋開皇九年(589)罷豫章郡置洪州,大業二年(公元606)又改南昌縣為豫章縣,“豫章”所指從南昌地區變為南昌壹縣。唐寶應元年(公元762年),因避代宗李豫名諱,豫章縣改名鐘陵縣,“豫章”不再為正式區劃名稱,而作為南昌的別稱。

今天,豫章指南昌地區,是為南昌的別稱、古稱。

基本介紹 中文名 :豫章 性質 :古代區劃名稱 時代 :漢高帝初年 別稱 :南昌 詞語解釋,豫章江,豫章城,豫章十景,豫章文化,豫章書院,豫章社,豫章叢書,豫章國小,豫章中學,豫章王, 詞語解釋 1、古地: 《左傳》杜預註壹作“在江北淮水南”(昭公十三年),壹作“漢東、江北地名”(定公四年)。後人解釋不壹:或以為古豫章不止壹處,又有淮南、漢東二處,淮南、江南二處,和淮南、漢東、江南三處等說;或以為西起豫鄂間的淮南、漢東,東至皖西的淮南,南包贛北的鄱陽湖壹帶都在豫章範圍之內;或以為專指令安徽壽縣、合肥壹帶,唐代王勃《滕王閣序》中亦有“豫章故郡,洪都新府”之說。 2、古木: 為傳說中異木名。高千丈,圍百尺。斫之可占九州吉兇。 《神異經·東荒經》“東方荒外有豫章焉,此樹主九州。其高千丈,圍百尺,本上三百丈,本如有條枝,敷張如帳,上有玄狐黑猿。枝主壹州南北並列,面向西南,有九力士操斧伐之,以占九州吉兇。斫之復生,其州有福;創者州伯有病;積歲不復者,其州滅亡。” 3、樹木:豫樟,木名。枕木與樟木的並稱,壹說指樟木。 《左傳.哀公十六年》:"子期曰:'昔者吾以力事君,不可以弗終。抉豫章以殺人而後死。'" 《戰國策.宋衛策》:"荊有長松﹑文梓﹑楩﹑楠﹑豫樟,宋無長木,此猶錦繡之與短褐也。" 《史記.司馬相如列傳》:"其北則有陰林巨樹,楩楠豫章。" 張守節正義:"案:《活人》雲:'豫,今之枕木也。章,今之樟木也。二木生至七年,枕樟乃可分別。'" 唐杜甫《贈蜀僧閭邱師兄》詩:"豫章夾日月,歲久空深根。" 唐白居易《寓意》詩之壹:"豫樟生深山,七年而後知。"清錢芳標《長椿寺病馬行》:"乃知不材造物憐,豫章見斫樗散全。" 4、區劃 : 江西作為明確的行政區域建制,擁有的第壹個名字就是“豫章”,後來區劃上的“豫章”範圍縮小,逐漸成為大致等同於今江西省南昌市的區劃範圍,再後來“豫章”在正式區劃名稱上消失而作為南昌的別稱。 關於“豫章”壹詞緣起, 史有三說:壹、據應劭《漢官儀》:“豫章城之南門,曰松陽門,門有樟樹,高五丈五尺,大二十五圍,枝葉扶疏,垂蔭數畝”,“樹生挺中,故以名郡”。章即樟樹,“豫,樂也”《爾雅,釋祜》,以之名郡,意謂樂有此大樟也。二、據漢誌記載,“贛有豫章水”,《水經註》雲:“似因此水為其地名,雖十川均流,而北源最遠,故獨受名焉”。三、豫章之名,六見於《左傅》,據杜預註:春秋時的豫章,皆在江北淮水南,“漢移其名於江南,置郡”。 豫章江 即贛江,據南朝劉宋雷次宗《豫章記》記載,贛江古稱豫章水,豫章城是因水而得名。 贛江 贛江(the Ganjiang River)南北流貫江西省,包括貢水在內全長751公裏,是長江的第7大支流,也是江西省最大的河流。 贛江古稱豫章水,又稱章水、章江,流域面積8.35萬平方公裏,占江西省面積的51%。以萬安、新乾為界,分為上遊、中遊、下遊三段。 豫章城 豫章城,即南昌古城。南昌位於鄱陽湖與贛江交匯處,是整個江西地區的地理要沖和行政重心,為贛江上最重要的城市,華東大埠,自古富庶。南昌歷史上壹度稱豫章,南昌城也是豫章郡、豫章國的治所所在。古代典籍中將南昌城稱為豫章城,如應劭《漢官儀》:“豫章城之南門,曰松陽門,門有樟樹,高五丈五尺,大二十五圍,枝葉扶疏,垂蔭數畝”。 豫章十景 中國古代有“八景”、“十景”文化之說,南昌城的“豫章十景”為:洪崖丹井、西山積翠、滕閣秋風、章江曉渡、龍沙夕照、南浦飛雲、鐵柱仙蹤、蘇圃春蔬、東湖夜月、徐亭煙柳。 滕王閣 在2002年8月,評定的“新豫章十景”為:

滕閣秋風(滕王閣)、軍旗朝暉(八壹起義紀念館、八壹起義紀念塔、朱德軍官教育團、賀龍指揮部等軍事舊址群)、雲譜丹青(八大山人紀念館)、金塔鎮寶(繩金塔)、梅嶺奇秀(梅嶺風景名勝區)、青湖春色(青山湖風景區)、象湖仙蹤(象湖公園)、都市候鳥(天香園和青山湖丹霞島、象山森林公園、南磯山候鳥保護區等候鳥城市棲息地)、古村尋幽(安義千年古村)、濱江飛虹(贛江、撫河上的數座大橋)。 豫章文化 豫章書院 豫章書院,位於南昌府進賢門內(南昌第十八中學),古代江西四大書院之壹,始建於南宋,為清代江西省城書院。先後以理學祠、孝廉堂、書院等形式出現,為古代江西學術思想的傳播、人才培養的著名官學機構。 豫章社 豫章社,也有稱豫章文派,是明末在江西南昌地區形成的壹個文學團體。 豫章社大力排抵王世貞、李攀龍等為代表的前後七子及其崇拜者“文必秦漢”的擬古說,反對以鐘惺和譚元春為首的“競陵派”因襲六朝儷彩、追求硬瘦艱澀、幽深孤峭的玄風,贊同錢謙益對時文的見解。 認為為文要表現“時”與“境”,要講“義法”、“神氣”、“雅潔”。 他們精心挑選秦漢到元代的名家名作,匯編成《歷代詩文集》;選輯明代諸家文章,編為《皇明古文定》;蒐集“生吞活剝”、“鉤章棘句”、“生硬套用”、“溢美飾非”及“遊戲”之文,編成《文剿》、《文妖》、《文腐》《文冤》、《文戲》五書,從正、反兩方面提供給學文者參考。 “明之末年,中原雲擾,而江以南文社乃極盛.其最著者:艾南英倡豫章社,衍歸有光等之說而暢其流”(見於《四庫全書總目提要》),他們反對前、後“七子”,推崇“唐宋派”歸有光。 與此同時,豫章社還致力於八股文的寫作,與江蘇金壇周鐘、太倉張溥之“金沙派”、“婁東派”,相互爭奪八股文範式的主導權,這在當時的文壇上也產生了很大影響。 《四庫全書總目提要》寫道:“明之末年,中原雲擾,而江以南文社乃極盛,其最著者:艾南英倡豫章社,衍歸有光等之說而暢其流。”由此可見,從豫章社走出來的豫章文派,曾經是清初江南地區最有影響力的創作群體之壹,他們的作品反映了壹個時代的特征。 豫章叢書 《豫章叢書》,是江西地方文獻中卷帙最多、內容最豐富的大型叢書。 《豫章叢書》***有兩部,壹部是晚清陶福履(1853—1911,字稚箕,江西新建人。)所編,刊刻成書於光緒21年(1895年);壹部是清末民初胡思敬(1869—1922,字漱唐,江西新昌人。)所編,成書於1923年。 兩部書所收文獻無壹重復。***收上起唐,下迄晚清的著述129種,698卷,內容包括經、史、子、集各類。除個別為外省籍人的著作外,其他都是江西先賢的著述。 現代,在江西省高等院校古籍整理研究領導小組組織下,由江西師範大學萬萍、段曉華教授主持的《豫章叢書》整理編輯委員會將過去的兩部《豫章叢書》合二為壹,重新編排,經校勘、標點,並加校點說明(前言)和附錄,經十余年的準備和努力完成為壹部大型叢書。 豫章國小 南昌市豫章國小隸屬於江西東湖區教育體育局, 學校始建於1960年春天,曾命名為江西省委子弟學校、右營街國小二部、江西日報社校辦工廠子弟學校,1971年開始命名為南昌市豫章國小。 豫章中學 豫章中學,在今南昌市內,學校辦學歷史悠久,創建於1907年,前身為教會辦的南昌私立豫章中學。1952年,人民 *** 接管學校,命名為江西省南昌第三中學;1953年,改名為南昌市第壹初級中學;1958年,改名為南昌七中;1991年,經市 *** 同意改名為南昌市豫章中學。 豫章王 豫章王,為中國歷史上在豫章所分封的國王或者王爵,多見於魏晉南北朝時期。 歷史上較著名的豫章王有晉豫章王司馬熾(晉孝懷帝)、南朝宋豫章王劉子尚、南朝齊豫章王蕭嶷、南朝梁豫章王蕭歡、蕭棟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