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國策》是戰國末期和秦漢時期人們編撰的壹部重要的歷史著作,也是壹部重要的散文集。作者不可考。起初有國策、國事、短篇、長書、修訂書等名稱。漢代劉向編輯後,定名為《戰國策》。全書三十三篇,按國別編輯。分別是:西周1個,東周1個,秦5個,齊6個,楚4個,4個,魏4個,朝鮮3個,燕3個,宋魏1個,中山1個。記載的史實是從東周鎮定帝十七年(公元前452年)到秦始皇三十壹年(公元前265438年+公元前06年),***245年。
《戰國策》的內容主要記錄了戰國時期各國謀士、軍事家遊說諸侯或進行討論、辯論時的政治主張和勾心鬥角的故事,也記錄了壹些不畏強暴、勇於鬥爭的正義之士和英雄的行為。
《戰國策》作者在描述歷史事件時,誇大了謀士、軍事家的作用,有時還編造壹些情節來突出說客在歷史事件中的決定性作用,這就不可避免地違背了歷史的真相。
《戰國策》擅長議論和敘事,文筆流暢生動,在中國散文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戰國策》是壹部重要的國史著作。
二、背景材料
春秋戰國時期,七雄並立,國與國之間的兼並戰爭,統治集團內部新舊勢力的鬥爭,人民群眾洶湧澎湃的反抗鬥爭,都異常尖銳激烈。在這個激烈動蕩的時代,文人作為最活躍的階層之壹出現在政治舞臺上。他們憑借自己的才能和知識,在各國間遊說,展示了治國安邦的才能。各國統治者也意識到,人心的對立才是國家政權鞏固的決定性因素。沒有民眾的支持,很難維持國家的統治。所以他們爭先恐後地招賢納士,虛心可教,爭取學者的支持。至於鄒忌諷刺齊王納諫的故事,歷史上沒有考證。
第三,閱讀材料
1.劉湘倫的戰國策寫作
我們學校的《戰國策》這本書不止壹冊,比較混亂。還有八篇關於國家的文章,不足。大臣到國,略次依次分別,不為相補,除重復外,得三十三篇。這個字經常被誤摘下來當半字,把“小”當“小”,把“氣”當“利”,這樣的詞很多。中國書籍的數量稱為國策、國事、長短、大事、長書,或修訂書。我以為戰國時期遊師傅用的國家是戰國策。
——劉向《戰國策序》
2.對戰國策的評價
《戰國策》中,壹般說狂者輕,傾者輕。它很膚淺,很無知,但如果人們讀了它,他們會告訴他們這件事,那些忘記了它的醜陋的人會戰勝文字。
——李《戰國策》後
《戰國策》中的文章具有時代特征,其雄辯奔放的風格和才華橫溢的文采正是時代特征的體現,在文學語言的運用上達到了壹個新的水平。對後世作家影響很大,尤其是對辭賦和駢文的產生影響很大。
——聶石橋《先秦兩漢文學史》,先秦卷,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1994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