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康乾盛世”是什麽意思?

“康乾盛世”是什麽意思?

“康乾盛世”,又稱“康雍乾盛世”,是中國清王朝前期統治下的盛世。是中國封建社會的回光返照,同時也是中國古代封建王朝的最後壹個盛世。起於康熙二十年(1681年)平三藩之亂,止於嘉慶元年(1796年)川陜楚白蓮教起義爆發,持續時間長達115年,是清朝統治的最高峰,中國大陸、臺灣等地的史學界及教科書中,將康、雍、乾時期稱為康乾盛世或康雍乾盛世。西方傳統史學界亦認同這種說法,或稱這段時期為"High Qing",即清朝高峰時期。在此期間社會穩定,經濟快速發展,人口增長迅速,疆域遼闊。但因制度僵化,閉關鎖國,使得這壹局面無法長久。

康雍乾時期(1662~1795),中國封建經濟高度繁榮,農業生產有較大提高,手工業、商業等也獲得長足發展;政治上制定了各種典章制度,矛盾相對緩合,秩序比較穩定,國力臻於鼎盛;文化上承上啟下,繼往開來,進入了總結期;軍事上平定了叛亂,打擊了侵略,維護了統壹。統壹的多民族的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的國家發展到頂峰。史稱康乾盛世。 ?

康乾時期之所以能以盛世得名,在很大程度是因為這個時期的經濟創造了中國傳統社會的奇跡:它在承受了前所未有的人口-壓力(在盛世時期,中國人口從1億增至3億)的同時,滿足了清廷日益增加的財賦需求,並使經濟發達地區百姓生活水平有了明顯提高在康乾時期,政府財政收入在長時期內保持了較高增長,戶部存銀大幅度增加,像乾隆三十三年(公元1768年)戶部存銀達7182萬兩,為乾隆元年(公元1736年)的兩倍有余。財政收入增加,使清朝得以發動多次戰爭消滅分裂勢力,維護國家統壹,抵禦外來侵略,並組織大規模的文化建設工程,推動中國學術文化的繁榮。與繁榮的社會形勢相適應,康乾時期的學術文化表現出全盛之世特有的恢宏氣象,以考經證史為重要特色的漢學興起,推動著學術向集大成方向發展。康乾時期古籍研究、整理所涉獵的範圍異常廣泛,包括經學、史學、天文、古算、地理、農學、醫學等方方面面,從比較寬廣的範圍展現了中國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當然,古籍整理最重要、最具代表性的成果是眾所周知的《四庫全書》。由紀昀等人在此基礎上撰寫的《四庫全書總目提要》,“考古必衷諸是,持論務得其平”,反映了18世紀中國學術的最高水平。?

“康乾盛世”最主要地表現在人口的增長上,在康熙六十壹年(1722年),全國人口突破壹億,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突破三億。 有人將此歸結為清朝統治者勤政的結果;但是更主要的原因是明末引進的番薯、玉米等高產作物在全國推廣的結果。文化上的標誌是康熙至乾隆年間《古今圖書集成》、《四庫全書》等的編撰。同時,清朝的領土幾經擴張,大大超過了前朝。在此期間,清朝統治者對外實行閉關鎖國的政策,中止了明末的西學東漸;對內大興“文字獄”。所以有人認為,正是“康乾盛世” 嚴重阻礙了中國社會的發展,使中國落後於西方,是不值得稱頌的。壹種觀點認為,“康乾盛世”是騙人的,是中國部分歷史學者無視歷史、自欺欺人的說法。在康熙年間,對俄作戰後簽訂的《尼布楚條約》就割讓領土,如果是盛世卻割讓領土真是匪夷所思。無獨有偶,同樣處於“康乾盛世”的雍正年間,也簽訂了割讓領土的《恰克圖條約》。而且在康雍乾三個皇帝在位期間,他們做了什麽?制造了壹波又壹波的文字獄慘案,康乾數次下江南奢靡遊玩,自雍正起又耗盡民脂民膏修建圓明園。而同期的西方科技文化迅速發展,鴉片戰爭前夕,英國侵略者已是堅船利炮,而清朝軍隊卻仍然沿用明朝的火炮,盛世到了這個地步,真是無恥之尤。康熙年間的平民思想家唐甄在他的著作《潛書》裏提到:清興五十年來,四海之內,日益困窮,農空、工空、市空、仕空。他親眼看到山西婦女多無褲可穿,而“吳中之民多鬻子女於北方”。而乾隆時期的英國使者馬嘎尼來華期間,記載北京街頭乞丐很多。許多百姓都是蓬頭拓面,衣杉襤褸,因此他形容滿清不過是壹個泥足巨人,“中國人”正在逐步退化到“半野蠻人”時代(見馬戛爾尼的中國行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