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é méi
2 英文參考Duchesnea indica Fock. [朗道漢英字典]
Indian mockstrawberry herb [湘雅醫學專業詞典]
Herba Duchesnea Indica (拉) [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04)]
Indian mock strawberry [中醫藥學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2004)]
3 概述
蛇莓
蛇莓為中藥名,出《名醫別錄》。為薔薇科植物蛇莓Duchesnea indica (Andr.) Focke [Fragaria indica Andr.]的全草[1]。
4 拉丁名Herba Duchesnea Indica (拉)(《中醫藥學名詞(2004)》)
5 英文名Indian mock strawberry (《中醫藥學名詞(2004)》)
Indian Mock strawberry Herb
6 蛇莓的別名蛇泡草、三匹風、龍吐珠、三爪龍。
野楊梅、地莓、三葉蔗、爪龍、蛇泡草[2]。
7 來源蛇莓為薔薇科植物蛇莓Duchesnea indica (Andr.) Focke [Fragaria indica Andr.]的全草[1]。
蛇莓為薔薇科植物蛇莓Duchesnea indica (Andr.) Focke [Fragaria indica Andr.]的全草[1]。
蛇莓為薔薇科植物蛇莓Duchesnea indica (Andr.) Focke的全草[2]。
8 原植物形態多年生草本,全株有白色柔毛。莖細長,匍狀,節節生根。三出復葉互生,小葉菱狀卵形,長1.5~4cm,寬1~3cm,邊緣具鈍齒,兩面均被疏矛橇 ,具托葉;葉柄與地片等長或長數倍,有向上伏生的白柔毛。花單生於葉腋,具長柄;副萼片5,有缺刻,萼片5,較副萼片小;花瓣5,黃色,倒卵形;雄蕊多數,著生於扁平花托上。聚合果成熟時花托膨大,海綿質,紅色。瘦果小,多數,紅色。花期4~5月,果期5~6月。
生於山坡、路旁、草叢、陰濕處。
9 產地蛇莓分布於華東、中南、西南。
蛇莓分布遼寧以南各地[2]。
10 采收與初加工春、秋季采收,洗凈,曬幹或鮮用。
11 性味歸經蛇莓性微寒,味甘、酸;有小毒。
蛇莓味甘、苦,性寒,有小毒[2]。
12 蛇莓的功效與主治蛇莓具有清熱解毒,散結的功效,用於痢疾、腸炎、白喉、頸淋巴結核、水火燙傷、蛇咬傷、疔瘡腫毒。
蛇莓具有清熱解毒,散結的功效[2]:
蛇莓治感冒發熱,咳嗽,小兒高熱驚風,咽喉腫痛,白喉,痢疾,黃疸肝炎,泄瀉痢疾,赤白帶下,亦治癌腫:煎服,9~15g,鮮品倍量[2]。
蛇莓治瘡腫疔毒,瘰癧,燒傷,蛇咬傷:煎服或搗敷[2]。
13 蛇莓的化學成分蛇莓種子含亞油酸、β谷甾醇。
蛇莓含甲氧基去氫膽甾醇。還含委陵菜酸、杜鵑素、白樺苷、野薔薇芍藥糖酯、蛇莓苷等,種子油中的主要脂肪酸為亞油酸,非皂化物質主要為β谷甾醇[2]。
14 蛇莓的藥理作用蛇莓在體外對金黃色葡萄球菌,綠膿、傷寒、變形、痢疾等桿菌有抑制作用[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