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國學大師張舜徽介紹

國學大師張舜徽介紹

 張舜徽中國現代著名歷史學家、文獻學家,國學大師。以下是我精心整理的關於國學大師張舜徽的介紹相關文章,希望對妳有幫助!!!

國學大師張舜徽簡介

 1911年7月出生於壹個書香門第之家。其父親厭惡八股文,終身不應科場考試,埋頭鉆研樸學,尤擅長天文算法。在父親的引導下,他致力自學,掌握了許多治學的方法。他主張走博通的路,贊賞通人之學。自小學(過去學者稱文字、聲韻、訓詁之學為小學)而經學。

 17歲寫成《爾雅義疏跋》壹文,指出《爾雅》、《說文》的異同和郝氏《義疏》不足之處,這是他考證文字的開端。 1928年,其父去世。他負笈出遊,尋師訪友,初到長沙,後到北京。在北京,他認識了不少通人碩學,得到多方指教。

 1932年回到長沙,在文藝、雅禮、兌澤等高級中學擔任語文、歷史教師。在此期間,仍矢誌自學,精讀了《史記》、《漢書》、《三國誌》,又通讀了<資治通鑒>正續編,還仔細涉獵了?全史《二十四史》。

 1941年起,先後在國立師範學院、民國大學、蘭州大學任教。

 1946年寫成《皇明經世文編選目》,在《蘭州大學學報》上發表。

 1950年起任教於中原大學教育學院和華中師範大學。

 十年?“”?時期,撰寫《勞動人民創物誌》、《中國社會之分析》、《史學三書平議》、《說文解字約註》、《廣文字蒙求》、《鄭學叢著》、《清人筆記條辨》等10部學術專著,***370多萬字。

 1979年,參與創建中國歷史文獻研究會,任會長10年。

 1981年被評為歷史文獻學博士生導師。同時創建華中師範大學歷史文獻研究所,並任所長10年。

 1988年出版了100余萬字的巨著《中華人民通史》。

 1992年11月,他將著述、藏書捐贈湖南圖書館。

 1992年11月27日逝世,終年81歲。

國學大師張舜徽背景資料

 張舜徽的父親張淮玉,字小巖,自幼聰明過人,有過目成誦之能;但他對八股文向來深惡痛絕,也不參加科舉考試,壹生精研樸學,尤長於天文歷算。曾歷任常德官立中學堂、辰州官立中學堂、西路師範學堂、湖南優級師範學堂算學教習;在授課之余,刻苦治學,撰有《二進數考數根術》、《循環小數新術》等數學著作。

 張舜徽自七歲發蒙,其父以王筠的《文字蒙求》為課本,稍長即讀《說文解字》。段玉裁的《說文解字註》,王筠的《說文解字句讀》、《說文解字釋例》都是他這壹時期的常備書。十六歲後,他開始研究郝懿行的《爾雅義疏》,並於十七歲時撰寫了《爾雅義疏跋》,這是他壹生上千萬字的浩博著作中的第壹篇學術論文。張舜徽對文字和訓詁的興趣與功底就是這時培養起來的。

 張淮玉雖然深惡八股,但對四書五經還是非常看重,在張舜徽具備了文字基礎之後,即開始讓他讀經。因為自己的學術興趣和治學觀念,他並不要求兒子死記硬背;張淮玉認為,不知天文,不足以讀<詩經>和《尚書》,因此引導他學習天文與歷算。<尚書>佶屈聱牙,於是指導他對照<史記>閱讀。我們由此可知,由於父親的治學旨趣和張舜徽本人的氣質,他從壹開始讀書就偏重學問,而不是文章,這壹點對他以後幾十年的治學生涯具有深刻的影響。在《清人文集別錄》中,他推重的是學問湛深之人,對納蘭性德、龔自珍這樣的文章爾雅之士倒不甚在意。

 民國初年的沅江,依舊還很閉塞,尤其是僻處鄉下的長島。但張淮玉崇尚新知,非常留心各種新出版物,並為張舜徽訂購了《東方雜誌》、《學衡》、《少年雜誌》,還把當時商務印書館出版的國文和歷史教材買來給他看。也是在這個時期,張舜徽接觸到了梁啟超的新著《清代學術概論》,這本書對他影響至巨。他在《庭闈受學記》中曾說:?生平服膺乾嘉諸儒之學,蓋自此始。?

 除了父親張淮玉,在張舜徽的學術生涯中,有三個人對他有尤其深刻的影響:早歲姑父余嘉錫,自北平南歸直到中歲,楊樹達,晚歲顧頡剛。

 在回憶楊樹達的壹篇文章中,張舜徽曾深情地說:?平生所識老壹輩學者名流,算來不是太少。而親炙最久,感慕最深,治學著書最勤的,首推楊遇夫先生。?張舜徽初識楊樹達是在北平姑父家。當時楊樹達為清華大學教授,常到余嘉錫家中談論學問,對年紀尚輕的張舜徽的見識感到驚訝,因此常常約他到家中盤桓。張舜徽常常向這位大學者請教,兩人從此建立起了亦師亦友的深厚友誼。有時張舜徽因為讀書過勤,多日不登門,楊樹達就會打電話到盧家,告訴他自己近日的研究心得,或者親自過門約談。謙恭下士,毫無崖岸。抗戰爆發後,楊樹達南歸,任湖南大學教授,兩人的交往更加密切了。後來湖南大學西遷辰溪,時張舜徽任教藍田國師;楊樹達移書召他往辰溪任教,張舜徽因為家累不能應命。楊樹達又寄書相請,雲:?達壹生無他長,惟樂於賢己者處,達可以進學耳。?可見他對張舜徽推重如此! 顧頡剛年長張舜徽十八歲,亦屬長者之列,是張舜徽晚年交往最密切的學者。張舜徽與顧頡剛沒有特別的私交,但是純粹為中國學術的傳承,他由衷為張舜徽取得的每壹種成就而喜悅,因此,幾乎張舜徽每出版壹本學術著作,顧頡剛都會寫信表示祝賀,其折節下士之風絲毫不讓楊樹達。1962年,張舜徽出版《中國古代史籍校讀法》,顧頡剛飛書盛贊說:?綱舉目張,顯微索隱,為初學引導正路,諄諄以教,苦口婆心,俾其於摸索之中,得見明燈,歡喜贊嘆,當不止剛壹人也。? 翌年《揚州學記》的修訂本<廣校讎略>於中華書局出版時,顧頡剛又來信祝賀,稱?信條理中國學術,惟先生為當行也?。同年11月,張舜徽的<清人文集別錄>又在中華書局出版,顧頡剛讀後不勝欣喜,釋卷之後,當即提筆修書雲:?先生所著諸書,示學者以途徑。啟牖之功,實在張香濤《輏軒語》、<書目答問>之上。然彼二書,對我輩之效用已極巨。先生別白是非,指明優劣。上紹向、歆之業,下則藐視紀昀之書,其發生影響之大,固不待言也。?正是在顧頡剛的敦勸下,張舜徽又寫作了《清人筆記條辨》。1979年夏天,張舜徽因事進京,專程到三裏河南沙溝寓所拜訪了顧頡剛,當時顧頡剛正在病中,聽說張舜徽來訪,立刻披衣出迎。這雖然是兩人的第壹次會面,但相談非常歡洽。

國學大師張舜徽主要著作

 <廣校讎略>(附《世說新語釋例》、《漢書藝文誌釋例》、《毛詩故訓傳釋例》三種)1945年有長沙排印本,中華書局1963年4月增訂出版。並收入《張舜徽集》第壹輯,華中師範大學出版社2004年3月第1版。

 《積石叢稿》(含《積石叢稿》、《廣校讎略》、《揚州學記》、《詩毛詩故訓傳釋例》、《乾嘉三通儒故訓傳》五種)1946年蘭州排印本。 <中國歷史要籍介紹>湖北人民出版社1955年11月出版。修定後易名為《中國古代史籍舉要》,湖北人民出版社1980年5月出版,後又以此名收入《張舜徽集》第壹輯,華中師範大學出版社2004年3月第1版。

 《中國史論文集》湖北人民出版社1956年9月出版。

 <顧亭林學記>湖北人民出版社1957年9月出版。後又由中華書局1963後12月出版。並收入《張舜徽集》第二輯,華中師範大學出版社2005年12月第1版。

 《中國古代史籍校讀法》中華書局(上海編輯所)1962年7月出版。並收入《張舜徽集》第壹輯,華中師範大學出版社2004年3月第1版。

 <清代揚州學記>上海人民出版社1962年10月出版。並收入《張舜徽集》第二輯,華中師範大學出版社2005年12月第1版。

 《清人文集別錄》(上、下)中華書局1963年11月出版。臺北明文書局,1982年翻印。並收入《張舜徽集》第壹輯,華中師範大學出版社2004年3月第1版。

 《周秦道論發微》中華書局1982年11月出版。含《道論通說》、《道論足征記》、《老子疏證》、《管子四篇疏證》、《太史公論六家要指述義》等,並收入《張舜徽集》第二輯,華中師範大學出版社2005年12月第1版。

 <中國文獻學>中州書畫社1982年12月出版。並收入《張舜徽集》第壹輯,華中師範大學出版社2004年3月第1版。

 《史學三書平議》(含《史通平議》、《通誌總述平議》、《文史通義平議》,中華書局1983年2月出版。並收入《張舜徽集》第二輯,華中師範大學出版社2005年12月第1版。

 《說文解字約註》(上、中、下)中州書畫社1983年3月出版。

 《鄭學叢著》(含《鄭學敘錄》、《鄭氏校讎學發微》、《鄭氏經註釋例》、《鄭學傳述考》、《鄭雅》、《演釋名》齊魯書社1984年6月出版。並收入《張舜徽集》第二輯,華中師範大學出版社2005年12月第1版。

 《中國古代勞動人民創物誌》華中工學院出版社1984年11月出版。

 《文獻學論著輯要》陜西人民出版社1985年8月出版。

 《清人筆記條辨》中華書局1986年12月出版。並收入《張舜徽集》第壹輯,華中師範大學出版社2004年3月第1版。

 《舊學輯存》(上、中、下)齊魯書社1988年10月出版。

 《說文解字導讀》巴蜀書社1990年1月出版。

 《漢書藝文誌通釋》湖北教育出版社1990年3月出版。並收入《張舜徽集》第壹輯,華中師範大學出版社2004年3月第1版。

 《愛晚廬隨筆》(含《學林脞錄》、《藝苑叢話》兩種)湖南教育出版社1991年2月出版。並收入《張舜徽集》第二輯,華中師範大學出版社2005年12月第1版。

 《清儒學記》齊魯書社1991年11月出版。並收入《張舜徽集》第二輯,華中師範大學出版社2005年12月第1版。

 《訒庵學術討論集》嶽麓書社1992年5月出版。

 《張舜徽學術著作選》華中師範大學出版社1997年出版。

 《經傳諸子語選》周國林註譯本,嶽麓書社1997年出版.。

 《四庫提要敘講疏》雲南人民出版社2005年12月1版。

 《廣文字蒙求》華中師範大學古籍所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