舒大剛,男。現為四川大學歷史文化學院副院長兼古籍所所長,教授、博士生導師。
中文名:舒大剛
國籍:中國
民族:漢
出生地:重慶市秀山縣
出生日期:1959年
職業:教師
畢業院校:西華師範大學
主要成就:曾完成國家社科基金項目《中國孝經學史》
代表作品:《儒家文獻學研究》
學位:博士
職稱:教授
職務:國際儒學研究院院長
研究方向:歷史文獻、儒學文獻、巴蜀文獻
人物生平
1978年考入西華師範大學歷史系,1982年畢業,留校任教;
1983至1984年,參加四川大學古籍整理研修班學習,結業回校任助教、講師;
1988年作吉林大學訪問學者,師從金景芳先生治經學;
1990年9月考入吉林大學研究生院,成為中國古代史專業“先秦文獻方向”博士研究生,1993年畢業,獲歷史學博士學位。同年分配到四川大學古籍整理研究所工作。先後作助理研究員、副研究員,1996年晉升為研究員;
1995年5月起,擔任古籍所行政職務,歷任副所長、所長,連任歷史文化學院副院長兼古籍所所長。歷史文獻學、專門史專業博士生導師,招收“宋遼金元文獻研究”、“儒學文獻研究”、“中國經學史”碩士、博士研究生。
科研成果
主要從事宋代文獻、儒學文獻研究,發表論文60余篇,出版專著10餘種。先後承擔和完成國家重點項目《中華大典·宋遼金元文學分典·元文學部》(240萬字,江蘇古籍出版社1999年)、教育部省屬重點基地項目《三蘇全書》(820餘萬字,主編二。語文出版社,2000年),與哈佛大學、臺灣中央研究院合作項目“電子版《宋會要輯稿》”(1400萬字)、國家“211工程”重點學科建設項目《宋集珍本叢刊》(108冊,線裝書局,2004年)。
正在從事2003年國家社科基金項目《中國孝經學史》、“十五”期間國家“211工程”建設項目《儒學歷代學案》整理與新編以及“儒學文獻研究與《中華儒藏》編纂”等大型工程。
課題
主要從事歷史文獻、儒學文獻、巴蜀文獻研究,曾完成國家社科基金項目《中國孝經學史》、教育部重點基地重大項目《儒家文獻學研究》、國際儒學聯合會項目“歷代學案”等課題。擔任中國孔子基金會重大項目《儒藏》首席專家兼主編、國家社科基金重大委托項目《巴蜀全書》首席專家兼總編纂。
1.“《儒藏》編纂”(國家“211工程”、“985工程”重點項目,中國孔子基金會重大項目),1997-2015年,首席專家、主編。
2.“中國孝經學史”(國家哲學社會科學基金項目)2003-2005年。
3.“儒家文獻學研究”(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重大項目),2005-2008年。
4.“中華大典·宋遼金元文學分典”(國家重點項目。主要負責“元文學部”)1994-1999年。
5.“宋元學案補遺”(國家古籍整理出版規劃項目)2002-2003年。6.“蘇軾經學三書研究”(教育部高校“古委會”規劃項目)2002年。
7.“電子版《宋會要輯稿》”(與哈佛大學、臺灣中央研究院合作項目,負責人)2000-2002年。
8.“三蘇學案”(四川省哲學社會科學規劃項目)1996-1998年。
9.“三蘇全書”(教育部省屬高校重點研究基地項目。第二負責人)1999-2000年。
10.“儒學歷代學案”(“211工程”、“985工程”)2002-2008年,主編。
11.“宋集珍本叢刊”(“211工程”)2003-2004年,主編。
12.“巴蜀文獻研究”(四川省政府重點項目“巴蜀文獻通史”分卷),2007-2009年。
論文
1.蘇轍佚文二篇:《詩說》、《春秋說》輯考,《文學遺產》2004年壹期。
2.敦煌遺書伯3382號《孝經註》作者雛議,《中華文史論叢》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
3.壹代文獻巨編,百世學術典範,《文學遺產》2007年第二期。
4.李白生卒史料新證,《社會科學研究》2006年第三期,中國人民大學書刊復印資料《中國古代近代文學》2006年第四期全文轉載。
5.晚清“蜀學”的地位與影響,《社會科學研究》2007年第3期。
6.論宋代的《古文孝經》學,《四川大學學報》2004年第3期,人大“報刊復印資料”《宋遼金元史》2004年第3期全文轉載。
7.談談《儒藏》編纂的分類問題,《四川大學學報》2004年四期。
8.試論《儒藏》“史部”的分類體系,《史學集刊》2005年第四期。
9.再論李白的生卒年問題,《四川大學學報》2005年第五期,人民大學報刊復印資料《中國古代、近代文學》輯2006年第壹期。
10.《儒藏》筆談,《四川大學學報》2005年第6期。
11.《蘇氏易傳》特色小議,《大易集奧》下冊,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
12.《孝經》名義考—兼論《孝經》的成書時代,《西華大學學報》2004年第1期
13.《儒藏》總序,《西南民族大學學報》2005年第9期。
14.論《儒藏》“論部”的基本類型,《古籍整理研究學刊》,2006年第1期。
15.《〈儒藏〉:中華學人的神聖使命》,《西南民族大學學報》,2006年第3期。
16.《孔子儒學與現代中國大學》,《中國文化報》2006年11,25。
17.誰是《中華儒藏》編纂壹人-湖湘學人孫羽初,《儒藏論壇》第壹輯,四川大學出版社,2006。
18.談談《孝經》的現代價值,《尋根》2006年第4期。
19.《蘇轍新探》序,《詩集傳新探》卷首,四川大學出版社,2006年。
20.《儒藏》“史部”分序,《儒藏論壇》第1輯,四川大學出版社,2006年。
21.《儒藏》“孔孟史誌”、“儒林碑傳”、“歷代學案”三序,《儒藏論壇》第1輯,四川大學出版社,2006。
22.宋代《古文孝經》的流傳與研究述評,《宋代經學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灣中央研究院文哲所,2006。
23.《宋集珍本叢刊》總序,《宋集珍本叢刊》第1、108冊卷首,北京:線裝書局,2004。
24.《宋集珍本叢刊》跋,《宋集珍本叢刊》第108冊卷末,北京:線裝書局,2004。
25.《儒藏》“史部”編纂的基本構想,《儒學與當代社會》中冊,北京:九洲出版社,2005。
26.《儒藏》“論部”編纂的基本構想,《儒教儒學儒商對人類的貢獻》,香港:孔教學院出版,2006。
27.“王弼傳鄭學”駁議《史學集刊》2001年第3期。
28.《易》墨“義利觀”比較研究,《周易研究》1996年第2期。
29.《周易》、金文“孝享”釋義,《周易研究》2002年4期。
30.試論宋人恢復《古周易》的重要意義,《四川大學學報》1999年第2期。
31.蘇軾《東坡書傳》述略,《四川大學學報》2000年第5期。
32.蘇軾《論語說》輯補,《四川大學學報》2001年第3期。
33.蘇軾《書傳》敘錄,《西南民族學院學報》2001年第4期。
34.蘇軾《論語說》流傳存佚考,《西南民族學院學報》2001年第6期。
35.論日本傳《古文孝經》決非自我國隋唐時期傳入,《四川大學學報》2002年第2期。
36.試論大足石刻《古文孝經》的重要價值,《四川大學學報》2003年第1期。
37.青城論道古堰頌德《西南民族學院學報》2002年第12期。
38.今傳司馬光《古文孝經指解》合編之時代與編者考,臺灣《中國文哲研究通訊》2002、3。
39.宋代“古易五家”恢復《古周易》的重要成就,《大易集義》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40.今傳《古文孝經指解》並非原本考,《中華文化論壇》2002年第2期。
41.《續修四庫全書》收“漢孔安國註”《古文孝經》辨誤,《李衡眉先生紀念文集》泰山出版社2002。
42.《孝經》釋名,《金景芳教授百年誕辰紀念文集》吉林大學出版社2002。
43.《蘇氏易傳研究》序,巴蜀書社2002。
44.從先秦早期文獻看“孝”字之本義,《中華孝道文化》巴蜀書社2001。
45.大足範祖禹書《古文孝經》校正,《宋代文化研究》第11輯,線裝書局2002。
46.司馬光指解本《古文孝經》的源流和演變,《煙臺師院學報》2003年第1期。
47.敦煌遺書“唐封國寫本”並非《古文孝經》祖本考,《_亨集》吉林大學出版社2003。
48.巴蜀德孝傳統與《古文孝經》之學述論,《儒家德治思想探討》線裝書局2003。
49.宋邢_“《孝經》章題”始於玄宗說駁議,《宋代文化研究》第12輯線裝書局2003。
50.《孝經》名義考—兼論《孝經》的成書時代,《西華大學學報》2004年第1期。
51.三蘇後代補考,《宋代文化研究》第7輯巴蜀書社1998。
52.宋人“王弼傳鄭學”說辨正,《宋代文化研究》第8輯巴蜀書社1999。
53.“推明上古之絕學”的《東坡書傳》,《宋代文化研究》第9輯巴蜀書社2000。
54.《三蘇全書》敘錄,《宋代文化研究》第10輯,線裝書局2001。
55.《毗陵蘇氏宗譜》宋代部分事跡考述,《宋代文化研究》第11輯線裝書局2002。
56.蘇過年譜(修訂本15萬字),《宋人年譜叢刊》第6冊四川大學出版社2003。
57.蘇籀年譜(修訂本5萬字),《宋人年譜叢刊》第7冊四川大學出版社2003。
58.馬廷鸞、馬端臨父子合譜(修訂本2萬字),《宋人年譜叢刊》第12冊四川大學出版社2003。
59.驪戎考,《吉林大學古籍所建所15周年紀念文集》吉林大學出版社1998。
60.“儒家儒治思想與現代社會”國際學術研討會綜述,《儒家德治思想探討》線裝書局2003。
61.《金景芳學案》序,《金景芳學案》上冊線裝書局2003。
62.謝無量先生傳略,《金景芳學案》上冊線裝書局2003。
63.《易學集成》序,《易學集成》第壹冊卷首,四川大學出版,1999。
出版物
專著類
1.《中國歷代大儒》(評傳)吉林教育出版社1997年主編兼主撰。
2.《春秋少數民族分布研究》(獨立)臺灣文津出版社1994。
3.《三蘇後代研究》(獨立)巴蜀書社1996。
4.《孔子的智慧》(獨立)臺灣躍升文化公司1997。
5.《墨子的智慧》(獨立)同上四川教育版1996。
6.《易玄釋老》(合作)四川教育版1996臺灣雙笛公司繁體字版。
7.《孫子的智慧》(獨立)四川教育版1996臺灣躍升繁體字版。
8.《蘇軾研究史》江蘇教育出版社2000年國際合作(中日韓美合作)。
9.《北宋文學家年譜》臺灣文津出版社1999年第二作者。
主編類
1.《儒家德治思想探討》線裝書局2003主編二。
2.《金景芳學案》(上、中、下)線裝書局2003主編二。
3.《儒藏論壇》(第壹輯),四川大學出版社,2006。
4.《中國風雅文化叢書》(全10冊),四川人民出版社,1997。
5.《戰國風雲叢書》(全6冊),四川人民出版社,1999。
6.《諸子百家智慧》(全9冊),四川教育出版社,1997。
工具書
1.《諸子百家大辭典》(哲學辭典)四川人民2000年合作主編三
2.《中華大典》(元文學部。類書)江蘇古籍1999年主編壹
3.《三蘇論著篇目索引》(索引)語文出版社2001年獨立
4.《周易辭典》(常務)吉林大學出版社1992臺灣躍升文化繁體字版
古籍整理
1.《宋集珍本叢刊》108冊,北京:線裝書局2004年主編。
2.《孔孟史誌》13冊,《儒藏》“史部”之壹總主編四川大學出版社2005。
3.《歷代學案》23冊,《儒藏》“史部”之二總主編兼分部主編四川大學出版2005。
4.《儒林碑傳》14冊《儒藏》“史部”之三總主編兼分部主編四川大學出版社2005。
5.《儒林年譜》50冊,《儒藏》“史部”之四總主編兼分部主編四川大學出版2005。
6.《斜川集校註》,巴蜀書社1997第壹註者。
7.《廖平選集》(上下)巴蜀書社1998年7月合作。
8.《三蘇全書》(820萬字全20冊)語文出版社主編。
9.《全宋文》(已出版1-360冊)上海辭書出版社2006年,主研人員。
10.《諸子集成》系列40冊,總策劃,四川人民出版社,1997。
人物言論
巴蜀文獻:中華文明的重要記錄
歷史文化記憶是由實物、遺跡、圖書和口碑等方式實現的。
對實物、遺跡的考察和研究誕生了考古學;對圖書和口碑的整理與研究則是文獻學的任務。由於信息承載的完整性、全面性和持久性,決定了文獻學成為歷史研究中最古老,也是最系統的學科之壹。研究歷史文化,在很長時間內的很大程度上,成了對歷史文獻或文化典籍的研究和整理,而文獻典籍也成了歷史文化繁榮與否的集中反映和突出標誌。
歷史經驗證明,壹個文化發達的民族,其文獻典籍必然豐富多彩而且數量龐大。換言之,壹種文化是否發達,是否持久傳承和永世隆昌,文獻是否豐富也就成了重要的標誌。歷史悠久的中華先民,不僅用自己勤勞的雙手創造了豐富的物質文化,也用自己的智慧創造了璀璨的精神文明。這些精神文明成果(也包括部分物質文明成就)都記錄於以“經、史、子、集”為分類體系的數十萬種圖書資料中,它們是中華文化(也是人類文明)燦爛寶庫的主體內容,它們既永恒地記錄了過去歷史的輝煌,也將持久地點燃人類智慧,照亮著人們生生不息、進德修業的漫漫長路。中華文明是否能夠健康發展並持久繁榮,甚至中華民族是否真正實現偉大復興,不僅取決於對現代科學技術的借鑒和運用,而且也取決於是否能對這些文獻典籍所記載的中華文化優秀傳統的繼承和弘揚。
壹國如此,壹個地方也不例外。壹方富庶,其文化必興;而文化若興,其文獻必富。於是“故家喬木”、“文獻舊邦”,就成為評價壹個地方歷史文化底蘊的專用名詞。
巴蜀地區是古人類的發祥地之壹,也是中華古文明的重要搖籃。這裏水土肥沃,氣候濕潤,物產豐富,號稱“陸海”、“天府”,自古就是人類繁衍生息的樂園。同時也是中華文化孕育發展的沃壤。岷峨毓秀,江漢炳靈,這裏不僅有距今204萬年的“巫山猿人”、舊石器晚期的“資陽人”,有大禹治水、蜀王蠶叢、柏灌、魚鳧、杜宇、開明和巴王廩君等優美動人的歷史傳說,而且還有長江三峽古文化遺址群和成都平原古城文化遺址群等重大發現。不僅有世界上歷時最久的水利工程“都江堰”,人類最早利用天然氣的“火井”,世界上第壹張紙幣“交子”等經濟建設成就;也有歷史悠久、魅力橫生的“巴蜀古文字”、“三星堆”、“金沙”為代表的青銅文明,還有首創並主撰於巴蜀的集地理、誌怪於壹體的世界奇書《山海經》,這裏還是政府首開學宮傳播儒家“七經”從而形成歷久彌新“蜀學”傳統的地方,還是最早發明和運用雕版印刷術的地區之壹,至今還保存著國內僅有年代最早的印刷品(同時也是世界上保存最早印刷品之壹)《陀羅尼經咒》。巴蜀地區還以其豐富的物產和悠久的文化資源,哺育出壹代又壹代文化名賢和“蜀學”精英,有司馬相如、陳子昂、李白、蘇軾、張問陶等文學家,有揚雄、衛元嵩、趙蕤、李鼎祚、房審權、來知德等《易》學家,有張_、唐甄、劉沅等思想家,有洛下閎、王灼、秦九韶等科學家,有陳壽、常璩、李燾、李心傳等史學家,有魏了翁、虞集、楊慎、李調元等文獻學家和博物學家,還有嚴君平、鄭子真、趙蕤、陳摶等大德隱士君子,有楊銳、劉光第、廖平、宋育仁等經學家和改良學者。此外,還有李陽冰、文與可、蘇軾、張問陶等書畫名家,有張道陵、張魯、宗密、馬祖道壹、杜光庭等宗教學者等等。他們都應時而生,卓然振起,以天下為己任,勇為天下創,創造了“文章冠天下”、“蜀學垂無窮”以及“易學在蜀”、“天數在蜀”、“宗教在蜀”、“史學在蜀”、“方術在蜀”等壹個個文化奇觀,豐富了祖國的文化寶庫。
四川是文化大省,也是文獻富省,歷代學人的文化創造為我們留下了汗牛充棟、豐富多彩的文獻典籍。據不完全統計,巴蜀古代文獻多達5000余種,現存者超過3000部。不僅數量龐大、內涵豐富,而且風格各異,形式多樣。大而言之,遍及經、史、子、集,舉凡《四庫全書總目》經部10類、史部15類,類類齊全;子部14家、集部4家,家家鹹有。舉凡地理之沿革、政治之興替、經濟之發展、文化之繁榮、軍事之勝負、社會之變化、風俗之移易,以及思想之精妙、奇士之風雅、民族之風貌,無不應有盡有。
研究巴蜀上古史,有《山海經》、《蜀王本紀》、《華陽國誌》等文獻;研究秦統壹後的四川歷史文化,則有《華陽國誌》、《蜀_杌》、《蜀中廣記》、《蜀典》、《蜀故》、《蜀都碎事》等,其中特別是《蜀中廣記》收集文獻相當豐富,內容十分廣博。研究巴蜀的地理、風俗、物產等,則有《蜀水經》、《蜀水考》,歷代所撰《總誌》、《通誌》以及各府州縣誌,甚至各種山川誌(如《峨眉山誌》、《青城山誌》、《嘉陵江誌》等)和名人遊記(如《入蜀記》、《吳船錄》、《秦蜀驛程記》等);如果要考察“蜀學”的發展史,既有《蜀學編》、《四川儒林文苑傳》、《擬四川藝文誌》等綜合著述,還有蜀學大家所撰的學術專著:在《易》學上有李鼎祚《周易集解》、蘇軾《東坡易傳》、來知德《周易集註》、劉沅《周易恒解》等;史學上有陳壽之《三國誌》、常璩之《華陽國誌》、李心傳《建炎以來系年要錄》及《朝野雜記》、李燾《續通鑒長編》;文學上有相如揚雄之辭賦、陳子昂李白之詩歌,三蘇父子之文章;科技上有馮鑒《續事始》、李石《續博物誌》、唐慎微《證類本草》、秦九韶《數書九章》;子學上則有嚴遵《道德指歸》、蘇轍《老子解》、唐甄《潛書》等;術數則有揚雄《太玄》、衛元嵩《元包》;宗教則有張道陵《老子想爾註》、李榮《老子解》、彭曉《參同契註》、宗密《華嚴經疏》、釋紹叟《五家正宗贊》、釋性統《續燈正統》等;民族則有樊綽《蠻書》、來保《平定金川方略》、阿桂《平定兩金川方略》、趙翼《平定兩金川述略》、李心衡《金川瑣記》等,無不多姿多彩,應有盡有。
除內容豐富外,巴蜀文獻還具有很強的開拓性和創新性。揚雄《太玄》、《法言》,肇開擬聖仿經之先河;常璩《華陽國誌》,首成地方總誌之典範;趙崇祚《花間集》、蘇軾《東坡樂府》,樹立宋詞婉約、豪放二派之風格;昝殷《經效產寶》、《食醫心鑒》、陳士良《食性本草》、王灼《糖霜譜》、唐慎微《證類本草》,始得婦科學、食療學、制糖學、方劑學之先聲。至於揚雄《方言》之開方言研究新領域,李鼎祚《周易集解》首集漢易之大成,魏了翁《周易集義》首集宋易之精義,杜大_《琬琰集》之開碑傳新史體,楊慎“古音”六書之創辟明代古音學途軌等等,皆是蜀人樹之風聲、成其典範的,真是“大雅出巴蜀,文章煥星鬥”!
豐富多彩的巴蜀文獻,既是巴蜀文化的主體載體,也是中華文明的重要記錄。研究巴蜀文化乃至中華文明,固應首當關註和整理這些巴蜀文獻,充分發掘其中的文化精華。而總結歷代治蜀的成功經驗或失敗教訓,凸顯和表彰歷代巴蜀學人敢為天下先、勇為天下創的原創精神和人文底蘊,對重振巴蜀文化、發展巴蜀文明也不無借鑒意義。在實施“文化興川、文化強國”戰略的當代社會,在充分學習與吸取世界先進文化,大力發展現代科學技術的同時,我們似乎再也不能長此地“拋卻自家無盡藏,沿門托缽效貧兒”矣!壹項由四川省委省政府決策批準、國家社科基金委托的重大項目《巴蜀全書》編纂,為我們全面地調查巴蜀歷史文獻,系統地整理巴蜀精品文獻,科學地保護巴蜀善本文獻,提供了很好機緣。做成、做實、做好這件事,是我們告慰於巴蜀歷代先賢,服務於巴蜀當代建設,嘉惠於巴蜀後代學人的光榮使命,也是壹項非常艱巨的歷史任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