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文獻是指敦煌千佛洞石室中書寫的大量有關唐五代時期的文獻(有少量木刻)。大部分是用中文手寫的,此外,還有少量少數民族文字材料。敦煌文獻的發現(發現於公元1899年,之前石室被長期封存,不為世人所知),成為我國文化史上的壹件大事,影響深遠。敦煌文獻研究專家王堯先生曾說:“它為文化典籍、歷史、考古、文學、藝術、語言、文字、民族、宗教乃至科學史提供了豐富、新穎、可信的真實文獻和實證材料,拓展和促進了這些學科的研究工作。”(吐蕃敦煌歷史文獻介紹)。
同樣,敦煌文獻給藏族文化的研究帶來了壹線生機。在敦煌文獻的幾部少數民族文字卷中,藏文文獻(全部手寫)數量最多,內容豐富,包括歷史著作、民間文學作品、翻譯的漢族史料和故事、翻譯的印度故事和抄寫的佛教經典。
(1)敦煌文學中的民間文學。它包括神諭、格言、諺語和故事。敦煌古藏文文獻中的甲骨文,每壹段都由兩部分組成,即正文是壹段詩意的甲骨文,後面是壹段解釋這段甲骨文是怎麽實現的散文。甲骨文中的詩歌屬於文學作品。甲骨文的思想內容大多描寫了青藏高原美麗的自然風光:悠閑的牧野、湖邊的碧水、柳枝、飛鳥、羊群、莊稼等。,讓人覺得順眼。藝術手法(根據藏族文學史的研究):詩歌的格律基本上是六音節的句子,每句從四句到幾十句不等,自由活潑。每首歌前面都有壹個呼字“解”,每句話的第三個音節多以“妳”為背景音,起諧音、押韻的作用。有些詩是可以分段的,段落之間的詞大多有對應關系,但沒有那麽嚴格。每壹段都是平行的,* * *表達了壹個中心思想。有兩個四句六音節的甲骨文,是後世藏族流行的“和合”山歌(即四句六音節三餐的格律)的來源。甲骨文也使用直白和比喻的方法。因此,它生動地描寫了實物中的人,這在藏族文學史上是很有價值的
敦煌藏文文獻中的格言多是勸人行善戒惡,孝敬父母,宣揚宿命論等。格律裏有四句、五句、六句和多句,都是七律詩。簡單的語言和直白的推理是後世作家格言的來源之壹。
敦煌藏文寫卷裏有壹句松巴諺語,有三四十個* * *。內容包括與人打交道,管理家庭,描寫社會現象。例如,關於經營家庭的諺語:“兒子比父親聰明,他的家庭像草原上燃燒的火壹樣繁榮;兒子比父親還笨,家破人亡,被水沖走。”和“麻雀喜歡黎明,貓頭鷹盼望黑夜。“這句諺語揭示了某種客觀真理,流傳至今,為人們所珍視。敦煌文獻中的這句諺語多為兩句諺語,修辭上采用了對稱和比喻。藏族人幽默風趣,善於用諺語和格言來表達自己的思想感情。
敦煌藏文文獻中也有傳說,如聶赤贊普傳說、第壹代贊普(王)傳說、直貢贊普傳說等。同時還有“金博內基兄弟和曾格巴辛姐妹”、“白嘎白Xi和金博內基”等故事。這兩個故事情節生動,脫離了神話的框架,成為基於社會生活的故事。
(2)敦煌藏文文獻中的歷史著作。在敦煌藏文歷史文獻中,有贊普和王琛的傳記,如《直貢贊普傳》、《宋贊幹布傳》、《宋贊幹布與群臣慶功歌》、《論秦陵與唐將》等。此外,還有壹些碑文、墓誌銘、寺廟碑刻等。,都屬於吐蕃史傳文學的範疇。
《贊帕傳》和《王琛唱》主要反映了吐蕃王朝的建立、形成和發展的歷史。描述了6世紀至9世紀青藏高原上眾多分散獨立的部落和國家,經過長期的交流和戰爭,逐漸走向統壹,建立強大的吐蕃奴隸制政權的過程,以及傑出人物的事跡。這些文獻不僅成為珍貴的史料,而且是最古老的優秀藏族文學作品。傳記藝術地再現歷史,用文學的筆觸歌頌英雄。在這些傳記中,描述了壹些重要的和有影響的事件。比如兩代雅礱江部落首領達布涅賽和納日仁贊吞並了蘇皮;松贊幹布品達布,貢布,娘布,蘇皮叛亂。征服吐谷渾;赤都松征服突厥和南詔;赤松德贊征服於闐,入侵長安,平定南詔叛亂,等等。同時也詳細記錄了統治階級內部尖銳的矛盾和激烈的沖突。如《松贊幹布傳》記載了松贊幹布與上囊、松贊幹布與瓊布的矛盾與鬥爭。《赤都松傳》中記載了赤都松與蓋爾家族的沖突(蓋爾家族覬覦贊帕的王位,赤都松後來用武力將其罷免)。此外,傳記還記載了吐蕃與鄰國的友好關系,如婚姻、使臣等。在藝術上,傳記以重大歷史事件和人物為題材,善於刻畫人物,註重語言;它在情節構成、具有詩性對話和韻律的文學形式表達上也是成功的,體現了當時史傳文學的最高水平。
在敦煌吐蕃文獻中,也有壹些值得關註的散文銘文,主要是壹批誓願銘文和編鐘銘文,基本都是誓願、禱詞等描寫性文字。包括漢藏友好(如著名的唐蕃碑),歌頌蒲的功績,記載大臣的功績,宣誓信佛崇法,授予皇室特權等等。碑文全是散文,文字簡潔,語言流暢,敘述清晰。
總之,敦煌藏文是人們見過的最古老的藏文。它對研究西藏的社會歷史、宗教信仰、文學藝術、語言、風俗習慣、民族交流等具有重要價值。它使人們對中世紀青藏高原的政治、經濟、文化和社會有了更深入的了解,越來越受到國內外學者的關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