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益群
(中國傳媒大學媒體管理學院,北京100024)
個人素養與社會文明進步的關系是正相關的。個人素養越高,社會文明進步程度越高;社會文明的進步,體現的是個人素養的提高。加強個人修養是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需要,是時代的呼喚。提高個人修養的方法是:努力學習,勤於實踐,堅持錘煉。
關鍵詞個人素養;社會文明;相互關系;實現途徑
如何正確認識和科學對待個人修養與社會文明進步的關系,如何理解個人修養的內涵要求,如何自覺加強個人修養,是每個人,尤其是代表民族未來的當代中國大學生必須弄清楚和解決的重要人生課題。本文談談自己的壹些粗淺認識。
第壹,個人素養與社會文明進步有正相關關系。
什麽是修養?修養是壹種由文化、素質、思想、知識所表現出來的美德,是壹種高尚人生的內在力量。修身養性不是針對某壹特定人群,而是針對全人類。個人修養是指壹個人的理論、知識、藝術、思想、道德的壹定水平,也是壹個人綜合能力和素質的體現。良好的修養最能體現壹個人的品味和價值,個人修養高的人最有個性和人格魅力。
註重自身修養是我們中華民族自古以來的優良傳統。古人雲:“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1]。把“修養”放在第壹位,說明良好的個人修養是成功的前提。古人也說:“君子要修身。”“心是基礎,修養是基礎。”良好的修養是做人的根本,決定了壹個人事業的成敗。其實它的重要性不僅僅在於個人,還在於壹個國家和社會的文明進步程度。在壹個國家中,個人是主體,壹個社會的文明和進步更多地體現在人的發展上。公民個人素養的高低可以反映壹個社會、壹個國家的文明程度。只有每個人的道德都很高很好,他有文明的素質,這個國家的整體素質才會提高。壹個人如果重視道德修養,會直接影響到個人在社會活動中的人際關系和作用,影響自身形象;大的會影響國家聲譽。從邏輯關系看,個人素養與社會文明進步的關系是:個人素養越高,社會越文明進步;社會文明的進步體現了個人素養的提高,反過來又會進壹步提高和升華每個社會成員的個人素養,兩者之間是正相關的關系。就像魯迅先生說的:“中國要在世界上生存和競爭,其首要之事是立人,然後萬事俱備。”【2】“立人”的含義是提高人的思想文明修養。應該說,新中國成立60年來,特別是改革開放30年來,我們國家的經濟社會有了長足的發展,國民素質不斷提高,但相比之下,後者還是不盡如人意。前不久看了壹篇俄羅斯同胞的文章,很不開心。俄羅斯人不願意和中國人做鄰居,更不願意把房子租給中國人,說是受不了中國人說話大聲,隨地吐痰,不講究衛生的習慣。曾經看到壹個報道,新加坡是壹個普遍使用英語的國家,這個國家公共場所的標語大部分都是用英語寫的。但是壹些禮貌的標語,如“禁止隨地吐痰”、“禁止吸煙”和“禁止踐踏草坪”,是用中文寫的。為什麽?答案是:“因為這些不文明行為的大部分是來自中國大陸的遊客。”反思以上兩個案例,我覺得我國部分公民個人修養太差,與壹些國家還有相當大的差距。從這個角度來說,加強個人修養是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迫切需要,是時代的呼喚。
在經濟社會高度發展、媒體發達的今天,非功利因素在建立健康和諧的人際關系中仍然非常重要。壹個人面對挫折的樂觀態度,情緒控制能力,理解他人情緒的能力,溝通能力都是修養的重要內容。對加深溝通、提升人格魅力、促進社會和諧穩定具有重要作用。
二、個人修養內涵的第壹要求是道德修養。
個人修養的內涵相當豐富,包括思想政治修養、道德修養、文化修養、審美修養、心理修養等等。這些都很重要,要註意加強。當然,要做到全面完美確實很難,但首要的還是要加強個人道德修養。
美德自古有之。自從人類社會誕生以來,美德就受到人們的重視,包括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和家庭美德。公共道德是公民在社會交往和社會生活中應當遵守的行為準則,也是整個道德體系中最堅實的基礎和支柱。黨的十七大報告提出,“大力弘揚愛國主義、集體主義和社會主義精神,以增強誠信意識為重點,加強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家庭美德和個人品德建設”[3]。其中,加強個人道德建設首次在中央文件中正式提出,具有重要的理論和實踐意義。黨的十七大報告增加了個人道德建設,由“三德”變為“四德”。“四德建設”從社會層面、組織層面、家庭層面和個人層面對道德建設提出了相應的要求,豐富了社會主義道德的理論體系,豐富了社會主義道德建設的內涵。個人道德建設在“四德”建設中占有基礎和支柱地位無論是提高社會公德、加強職業道德、弘揚家庭美德,都離不開加強個人道德建設。在道德建設中,“以人為本”,從具體個人出發,重視個人道德教育,講道德,重修養,無疑有助於提高整個社會的道德水平。黨的十七大報告強調個人道德建設,實際上要求每個公民都要加強個人道德修養。目前社會上還有大量難以被法律和制度約束的領域,個人道德就是“內法”。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家庭美德的實現,最終都要訴諸個人道德。個人道德是壹定社會的道德原則和規範在個人思想和行為中的體現,是壹個人在其道德行為整體上所表現出來的相對穩定和壹致的道德特征和傾向。個人道德既是社會道德原則和規範的內化,也是個體作為主體對社會道德的認識、選擇和實踐的結果,是個體在社會生活中行為的個性化道德特征。個人道德提高的話,可以是“內德為己,外德為人”[4],可以促進社會道德進步。
公民道德建設的內容是“愛國守法、禮貌誠信、團結友善、勤奮自強、敬業奉獻”[5]。這20個字既弘揚了傳統美德,繼承了革命道德,又總結了改革開放以來思想道德建設的新經驗,具有鮮明的中國風格和時代特征。這20個字,涵蓋了社會生活的各個領域,適用於不同的社會群體,是每個公民都應該遵守的基本行為準則。學習和踐行這20個字,應該是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家庭美德、個人道德建設的主旋律。這裏最重要的是把這20個字的具體要求滲透到每壹個社會成員的日常工作和生活中,成為每壹個社會成員的修養標準和行為習慣,成為每壹個社會成員的自覺行動。
三、提高個人道德修養水平的三個途徑
任何人的文明素養都不是與生俱來的,而是靠後天的生活實踐逐步培養和鍛煉出來的。那麽如何提高個人修養呢?有三種主要方法可以實現:
實現的方法之壹:認真自學。知識是人類進步的階梯,也是形成人的素質和能力的載體。豐富的知識是知書識禮的基礎。沒有知識,人的素質和能力就沒有必要的基礎。所以,任何時候,紮實的知識基礎,寬廣的知識視野,合理的知識結構,都是我們追求的重要價值目標。學習可以提高人性,人性就像野花野草。只有學會後修剪移植,才能變得更加完美美觀。所以,要提高自身修養,必須用科學文化知識充實自己。人只有掌握科學文化知識,才能明辨是非,分清善惡,理解美醜,正確把握自己。俗話說,思想決定行為,行為決定習慣,習慣決定道德,道德決定命運。特別需要指出的是,我們正在學習的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是加強個人修養的必修課。學好它可以幫助我們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與人的整個精神世界——心理狀態、道德觀、工作品味、生活品味、待人接物等息息相關。,這是個人修養的理論基礎。以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為指導,才能真正把握個人修養的方向和目標。
第二種實現方式:在實踐中自我勤奮。學習的最終目的不在於知識本身,而在於改變思維方式和行為方式。如果壹個人具備了做貴人的知識,那麽只有將這些知識付諸實踐,堅持理論聯系實際,學以致用,做到知行合壹,才會成為貴人,成為真正有修養的君子,否則就是知行不壹的偽君子。對於大學生來說,他們現在正處於人生中最關鍵的成長時期,在這個時期的所作所為會對他們的心理素質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文明的行為有助於提高壹個人的心理素質,也提高壹個人的道德素質。如果這個時候不註重自身道德品質的培養,即使有豐富的科學文化知識,人對自己對社會又有什麽用呢?大學生應通過加強文明禮儀來提高個人修養水平,尤其是道德修養水平。文明禮儀是學習生活的基礎,是個人健康成長的臂膀。沒有文明禮貌,就沒有基本的道德底線。學習首先要學會做人,學會做文明人,學會做社會人,從我做起,從每壹件小事做起。不要罵人,不要隨地吐痰;不亂扔垃圾,不打架;管住妳的腳,不要踐踏草坪。和老師說話要有禮貌;出入公共場合,著裝整潔、得體、大方;觀看各類演出時,要準時入場,按要求入座,演出過程中保持安靜,不要起哄,演出結束後不要拍手致謝;維護正常用餐秩序,不插隊,不擁擠,尊重食堂服務人員;坐公共汽車時,給老人、孕婦和兒童讓座。總之,要從壹點壹滴做起,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樹立和維護我國當代大學生的良好形象,讓自己的壹言壹行展現道德修養的美好和光輝。
第三種實現方式:自我堅持。人們常說,做壹陣子好人容易,做壹輩子好人難。個人修養是壹輩子的事。壹個人的修養,並不是人性會壹直維持在某個層面,而是像逆水行舟,稍有放松就會放棄之前的壹切努力。越是繁華的生活,越應該有身處深淵的感覺。妳要多註意個人修養,經常鼓勵自己。個人的修養和磨煉,任何時候都要註意,壹刻也不能有絲毫懈怠。鄭重依靠自己做好每壹件事,謹慎對待壹言壹行。這樣才能真正培養和長期保持自己良好的道德修養。
可以肯定地說,每個人都需要自我修養,社會進步也需要自我修養,這在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努力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今天尤為重要。壹個人正確思想和高尚道德的形成,需要壹個不斷深化和轉化的過程。只有通過不斷的學習和改造,在實踐中始終堅持嚴格要求自己,個人修養才會得到提高和完善,社會才會更加文明進步。
[參考文獻]
【1】中庸,《禮記·大學》。內蒙古人民出版社,2007
[2]《魯迅全集》。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1年。
[3]中國* * *產黨第十七次全國代表大會文件匯編。人民出版社,2007。
[4]許宣主編。《說文解字》。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
[5]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中央黨校出版社,2001年。
[6]王平主編。菜根譚部。修身卷。延吉:延邊人民出版社,2000年。
作者簡介
李益群,女,中國傳媒大學媒介管理學院2009級行政管理專業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