閩南話的特點:
閩南話又稱河洛話或臺語,閩南話使用人數大約6000萬左右,閩南話主要分布於福建南部的廈門、泉州、漳州、三明大田、尤溪和西部的龍巖、漳平等市縣,以及臺灣大部分地區,使用人口近3000萬人。另外在海外華人中,大多也用閩南話與粵語相交流,在世界各地有名的唐人街,使用語言就是閩南話與粵語。閩南話做為中國除了漢語外的第2大語言體系,有著不可取代的作用。目前臺灣方面正大力加強對閩南話的研究以及發揚。中國的很多有名詩歌等古詩詞,很多都得用閩南話來朗讀,方能有壓韻,節奏之美。
閩南話的來源和歷史:漢以前,閩南地區為古越族原住民,到了中原漢族第壹次大災難--晉代永嘉二年(308年)的“永嘉之亂,五胡亂華”,中原仕族衣冠南渡,林姓、陳姓、黃、鄭、詹、邱、何、胡八姓率先入閩,帶來了中原的黃河、洛水流域當時的漢語(河洛話由此而來),形成了閩南方言的基礎,反映著隋唐以前漢語的特點。隨後的侯景之亂,669年固始陳政陳元光父子入閩開漳的隋唐漢語,固始王氏入閩建立閩國都不斷滲透融合在壹起,形成了現在的閩南話。以上入閩源流在各個福建大姓如陳氏,林氏,黃氏等的家譜都有詳細的記載。閩南方言保留下來的古漢語較多,因此被學術界稱為“語言的活化石”。閩南方言歷來為國內外語言學家所重視。 這對漢語古音的構擬,古籍的訓釋,漢語史的研究都具有重要的意義.
閩南話分布地區:福建南部的廈門、泉州、漳州、大田、尤溪和西部的龍巖、漳平等市縣,以及臺灣的臺北、臺中、臺南、高雄、桃園、苗栗、基隆、南投、屏東、彰化、花蓮、嘉義、宜蘭、雲林、臺東、新竹、澎湖等絕大部分的地區。使用人口近3000萬人。廣東省東部的汕頭、潮州、澄海、潮安、饒平、南澳、普寧、惠來、潮陽、揭陽、揭東、揭西、陸河、汕尾、陸豐、海豐等市縣。使用人口約1000多萬人。 廣東南部雷州半島的湛江、海康、徐聞、遂溪、廉江、茂名、吳川、電白等縣市,使用人口400多萬。海南省的海口、瓊山、文昌、屯昌、瓊海、定安、萬寧、澄邁、昌江、東方、樂東、陸水、白沙、崖縣、保寧、瓊中、臨高、儋縣等市縣,使用人口400多萬。浙江的溫州、蒼南、平陽、泰順、洞頭、玉環等縣市,約有150萬人說閩南話。江西的上饒市玉山縣紫湖鎮、三清鄉、南山鄉(既三清山下閩南人)約有4萬人說閩南話;上饒的其他地方的閩南方言島已經接近消失,論為了老人語,已經被地方語言給基本同化了;上饒市壹***說閩南話的不會超過10萬。的柳州、平南、平樂、陸川等市縣,近30萬人說閩南話。香港、澳門地區約幾十萬。東南亞的新加坡、馬來西亞、菲律賓、印尼、泰國、越南等國的華僑、華裔,使用人口至少有1000萬人。新加坡用閩南話可以通行全國,而當地英語年紀大的則不太會用。中文也是當地重要的輔助語言。
閩南話是什麽語言呢?有人說是“福佬話”也有人說是“貉獠話”遠在1500年以前,甚至更早,黃河、洛水壹帶的中原漢民族為了躲避戰亂,輾轉到河南光州,漢民族的文化也就這樣由其子孫帶到此處,此後再遷至閩南,最後跨越海峽,到了臺灣。閩南、臺灣等地傳承此壹文化的語言,正是我們現在習稱的“閩南話”,在祖國傳統文化的歷史長河中,閩南話所蘊含的意義在於我們的先祖在大遷徙中避開了中原民族融合所造成的語言改革,完整地保留了兩漢時代的古漢音,也就是中原標準音,如今讓我們受用不盡的閩南話經典不是別的,下是《三字經》、《千字文》、《大學》、《中庸》、《論語》、《詩經》、《尚書》、《禮記》以及唐詩等民族智能的結晶,其中的《論語》,蘊含著極豐富的人生哲理。更值得壹提的是,當時用來翻譯佛經的語言,正是唐初年“切韻”系統的中原漢語,而閩南話所用的“河洛話文音”正是唐朝中原漢語的“母語”。後來佛經由日本留學生用片假名記音傳到日本而沒用至今,今天日本人誦讀佛經,呤唱詩詞時,與閩南人用閩南話漢音誦讀佛經,呤唱詩詞在發音上幾乎是壹樣的,這足以說明為什麽許多佛經中音譯或意譯使用普通話無法了解其意旨,而用閩南話卻好理解;這也是為什麽,許多法師常常感嘆,閩南話漢音之失傳對誦讀佛經的人是極大的損失。令人自豪的是,如今的閩南話已經成為地球60種主要語言的代表之壹,它還被錄制在美國1997年發射的“放行者”號宇宙飛船的鍍金唱片上,到廣漠無垠的星河中尋覓知音了。把閩南話作為漢語的參照系語言研究專家、廈門大學人文學院李如龍教授介紹,閩南話裏包含著許多古漢語的成分,不管是語音、詞匯還是語法。這方面,有關專家作了比較充分的比較。學習古漢語,掌握福建方言尤其是閩南話的口音,比懂得其他地區的方言更有優勢。比如“鼎”,古漢語中通常是指鐵鍋,閩南話的發音與古漢語的發音、詞義是壹致的。但其他地方的人理解起來就沒有閩南人這麽方便。李教授說,從古漢語演變、進化而來的現代工業漢語,與閩南話也有深刻的關系,如果能抓住閩南話的特點與現代漢語作比較,可以加速對現代漢語的理解和掌握。早期的語文教學,通常是從正音入手,然後從普通話聯系方言的角度理解字義、詞義。現在這種方法被淡忘甚至拋棄了。很多人以為方言會幹擾漢語的學習,實際上這是壹個誤區。比如妳不懂或不講閩南話,但妳的普通話也未必就很標準。壹個值得關註的問題是,在現行的中小學語文教學中,大多老師善於進行方言與漢語之間的對比教學,拒絕了方言輔助教學的功能和作用。李教授說,燦爛的中華文化是漢語為表達主體的,但同時也包含著以不同方言表示的地域優秀文化特征。他認為,掌握閩南話不僅可以為漢語學習提供壹個很好的參照系,更重要的是有助於了解和理解閩南文化
李如龍,全國著名的漢語方言研究專家,曾經參與創建廈門大學方言研究室,會說五六種地方方言。他認為:閩南話最早形成於泉州,然後壹直向南流傳到漳州、廈門、潮州,雷州、海南,然後又傳播到臺灣和東南亞,說閩南話的總人數達到7000多萬人,成為保留古漢語最多的強勢方言。閩南話無疑是溝通海峽兩岸和東南亞華人的壹種無形而不朽的橋梁。這是22日下午李如龍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說的。在訪談時,他還就廈門的閩南話和臺灣閩南話的關系、如何學習閩南話,如何推廣閩南文化提出了不少獨到的見解。閩南話:保留古漢語最多的強勢方言
記者:作為方言研究的專家,您能介紹壹下閩南話的形成過程和影響範圍嗎?
李如龍:閩南話形成於唐代,是東南部最早的漢語方言之壹。吳語應該是形成最早的方言,由於離長江近,受官話的影響大,地方色彩有所淡化。閩南人偏居東南,與中原的交流少,閩南話反而成為保留最多古代漢語成分的方言,引起國內外研究者的極大興趣。閩南話的形成是多來源多層次的,既有百越族的“語言底層”,也有古吳楚移民的語言,加上古中原的語言,形成了壹個獨特的方言系統。閩南話最早形成於泉州,然後壹直向南流傳到漳州、廈門、潮州,雷州和海南,然後又傳播到臺灣和東南亞,說閩南話的總人數達到7000多萬人,成為保留古漢語最多的強勢方言。
閩南話是壹種有向心力的方言,不同地方的閩南話大多都能交流,另外,閩南話還有壹種“崇正意識”,就是以漢語的正統自居,保留了許多古音古詞。如:“三人行,必有我師”的“行”,閩南話就是古代的意思;閩南話把“吃”稱為“食”;“鍋”稱為“鼎”;“家”稱為“厝”;“黴”稱為“醭”;“人”稱為“儂”,都是很古的說法。會說閩南話對學習古漢語很有幫助啊。由於閩南話穩定、保守,註意語言的源流,所以對故土中原文化有濃厚的感情。不同時代說閩南話的人對全國流行的***同語都很尊重。唐宋時科舉取士,考試時作詩押韻,用的是《廣韻》,其中的反切法被閩南話吸收。形成了閩南話特有的“文白讀”,即讀書時按官話來讀,註解時用閩南話,文白兩大傳統並存,這在全國方言中是保持得最完整最牢固的。羅常培來廈大期間,寫了壹本《廈門音系》,稱贊道,文白讀並存是閩南話的根本特征,在全國方言中屬於少有的。閩南話對官話持兼容並蓄的態度。清朝雍正五年,曾下詔書,鑒於閩粵兩省進京士子,官話不準,下令兩省設立正音書院。這壹詔令在廣東沒有得到重視,福建執行起來非常認真,設立了不少正音書院,編寫了不少正音課本。
讀書識字用正音,說話時用閩南話,我把這個現象稱為“啟蒙教育中的雙語教育”。我認為這壹做法值得在今天推廣。它的好處表現在:壹是使得方言與***同語並存的傳統得以“傳宗接代”,不使方言斷絕;二是使小孩從爹媽那裏學來的方言知識得到發掘和利用,由“習得”變“獲得”,這樣方言就變活了;三是建立在方言系統上的地域文化得到保存和發揚。
廈門和臺灣的閩南話溝通無距離
記者:臺灣的閩南話有什麽特點?
李如龍:臺灣的閩南話和廈門的閩南話最相像。廈門的閩南話是漳泉兩腔的混合體,臺灣的閩南話也是“漳泉濫”,廈門的閩南話和臺灣的閩南話溝通起來沒有什麽障礙,與詔安和龍巖的閩南話溝通起來反而費勁,就是語言的來源不同所致。我去過臺灣,我們家族是李光前二房分出來的,臺灣嘉義縣元長鄉則是從李氏家族的長房分出去的,我和那裏的鄉親用閩南話交流,毫無困難,他們真的是“鄉音無改”啊!閩南話真是很有生命力的語言,臺灣曾經被日本統治50年,國民黨也統治了50年,當政者都要求公***場合禁止說閩南話,大家只在家裏和小範圍內偷偷地說,就是這樣,仍然“鄉音無改”,很神奇啊。所以,我說閩南話是溝通海峽兩岸甚至東南亞華人的壹座無形而不朽的橋梁。
臺灣當局現在有點反其道而行,提倡用“閩南話”當“國語”,這就像魯迅所批評過的“壹個人站在地球上,卻想揪起自己的頭發離開地球”壹樣,不必說臺灣還有幾百萬不說閩南話的人,真要把普通話取消,那好,妳把所有的中文報紙都停辦,不準大家說普通話,這行得通嗎?這只是居心不良者的政治炒作,是發泄情緒的壹種做法,容易導致族群之間的分離。臺灣的“國語”和閩南話完全可以並行不悖的。
例如:她=伊
我=挖
什麽=xia(第二聲) mi(第四聲,要讀輕快些)
沒=mo2
抓=lia(第三聲,讀快點)
是=西
紅=ang2
綠=倆(沒有聲次,須壓低聲些讀)
吃=夾
電腦=點ne(第二聲)
豬=低(或“第壹”讀快點)
湖=哦......(第二聲)
妳好=李1賀
抱歉=拍(第二聲)sei(第四聲)
壹= 因(讀快點)
二=利
三=撒
四=系
五=哦
六=似lang的讀音但沒有鼻音(無聲次,讀快點)
七=琴(第四聲,讀快點)
八=bowei(第四聲);波為(這倆字反切讀,讀快點)
九=告(第二聲,讀快點)
十=zaom(無聲次,讀快點)
(不管用中文或者拼音都沒辦法表達清楚,除非有另外壹套標音方法)
白菜第二次來修改
我與五的標音,與實際有所差,但不好表達,這裏特此說明.
粵語的特點:
粵語,漢藏語系漢語語族的壹種聲調語言,在中國南方的廣東、廣西等省份及香港、澳門和東南亞的壹些國家地區,還有海外華人社區中廣泛使用。它的名稱來源於中國古代對南方的稱謂「越」或「粵」。在語言學分類上中國與西方有分歧註1。中國學者多數主張將粵語歸為壹種漢語方言,而西方學者多數則主張將它跟官話漢語(以普通話為代表)並列劃分為獨立的壹種語言。
目前全世界粵語使用人口大約為7千萬。這個數目在中國國內語言使用人口排名中處於第三位(第壹位是官話漢語,約8億;其次為吳語,約8千萬),在全球則排在第十六位。雖然使用人口比以普通話為代表的官話漢語少,但粵語的使用地區非常廣,在海外華人社區中壹直占統治地位,並且支持著以香港文化為中心的璀璨而強勢的粵語文化,這使得粵語具有很強的影響力和生命力。可以說粵語是目前世界上有較強生命力的主要的語言之壹。
廣州話口音是粵語的公認標準口音。但是隨著近年來大量外來人口的湧入,廣東境內壹些城市出現外來人口遠遠多於本地人口的現象?脛?喟櫚氖瞧脹ɑ笆褂萌巳捍笤觶ㄖ饕?峭飫慈絲冢?歡嚇偶吩劣鐧氖褂每占洌?由瞎楞?≌?栽劣錆捅就廖幕?還恢厥櫻?劣鏤幕?鬧行某鞘惺率瞪弦丫?ソビ曬闃萸ㄒ頻攪訟愀邸A磽猓?949年以後,廣州地區的廣州話與普通話相互影響的機會增加,而香港粵語受普通話影響較少,保存有較多1949年前的用詞和習慣,跟原來的語言更為相近。這使香港粵語成為另壹個公認度較高的標準。但是總體上香港粵語跟廣州話差別還是很小的。
粵語的主要特點
[編輯]保留著大量古漢語的成分
這表現在語音、詞匯、語法等方面。在語音方面,粵語保留許多古老發音,例如粵語中「我」和「餓」兩字有舌根鼻音聲母 ng-(保留中古疑母的原始發音)。在聲調方面,粵語完整保留中古漢語平、上、去、入各分陰陽的調類格局,而且還從陰入中衍生出壹個中入調,是保留古漢語入聲最為完整的語言。粵語包含-p、-t、-k、-n、-m、-ng六種韻尾,沒有北方方言所具有的卷舌音、兒化、輕聲等現象(這些北方方言特征都是在中古以後發展形成的,粵語並沒有跟隨北方方言發生這些變化)。在詞匯方面,粵語保留較多古詞古義,措辭古雅。在北方方言中,這些古詞已被廢棄不用或很少用。如粵語中「粘」說「黐」,用「差人」來表示「警員」等等。粵語的許多詞語——包括語氣助詞,都可以直接在古漢語的典籍中找到來源。在語法方面,修飾成分後置、在人名前加「阿」表示親昵、「公雞」倒置成「雞公」等等,這些都是古漢語特征的遺留。
[編輯]保留較多古南越語底層成分
古代南遷到嶺南地區的漢人與「南越族」土著長期雜居,彼此間語言、文化、習俗等各方面不自覺地相互滲透。粵語既有古漢語成分又有古代南越語成分,正是兩個民族相互融合的結果。現代粵語中也仍然含有許多古代「南越語」的成分,主要表現在詞匯方面。如在粵語中「呢」表示「這」,「唔」表示「不」,「蝦」表示「欺負」,「邊」表示「哪」等等。這都是「古越語」底層詞的遺留。古越語底層在粵語中非常重要,若抽去則粵語會嚴重「殘廢」,無法正常實現表達和溝通的語言功能。
[編輯]吸收了較多的外來詞
粵語外來詞主要來自英語。香港粵語中吸收外來詞特別多,強烈影響著廣東境內的粵語。這些外來詞很多是普通話沒有吸收的,如「士多」,普通話中說「商店」;有的是普通話吸收了但譯法不同,如普通話中的「沙拉」在粵語中譯為「沙律」。從1980年代開始,不少粵語外來詞隨著香港及廣東人北上發展,漸漸進入了普通話,例如「巴士」、「貼士」等等。有時,這些詞甚至乎與原來的普通話組合成新的詞語,例如:「打的」就是由「出租車」轉化而來的新詞(在香港不叫「打的」,而叫「搭出租車」或「截出租車」)。香港粵語口語中還經常直接使用英文單詞,比如,「檔夾」通常用 file(讀若「fai-lo」,有文具店會寫成「快勞」)代替,「感覺」用 feel 代替,警員或老師稱作「阿sir」(女警叫「Madam」、女老師叫「Miss」),工作加班稱為「開OT」,等等。經常被夾用的英文單詞通常會轉變為粵語外來詞。這種夾用英文單詞的用法在廣東境內的粵語中也在逐漸增多。
[編輯]擁有大量特有詞匯
粵語在變化發展過程中也不斷出現許許多多特有的詞匯,這些詞匯有的沿用至今,成為粵語的另壹特色。日常用語中粵語不同於普通話的詞匯可多達50%以上。在科學技術領域兩者不同的詞匯比較低,小於10%。
獨特的句式和語法
粵語語法中有許多修飾成分倒置現象,此外還有許多很特殊的句式。
[編輯]發音系統較復雜
粵語有相當復雜的聲調系統,這與普通話(官話方言)差別非常大。在粵語中相當完整地保留了古漢語的入聲,而且還由陰入、陽入分化出中入。標準粵語有九個聲調,分別為:陰平、陽平、陰上、陽上、陰去、陽去、陰入、中入、陽入。關於粵語的發音和拼寫,詳見粵語羅馬化方案(粵語拼音或粵語羅馬字)。
[編輯]粵語的書寫系統
現代粵語在正式場合普遍采用二十世紀初興起的現代漢語白話文書寫系統,其語法、詞匯根普通話書面語相同。
除此之外,還有另外壹套民間流行的粵語白話文書寫系統,其詞匯、語法、句式跟粵語口語相吻合,使用大量的「粵字」(香港增補字符集 HKSCS中收錄了擴增粵字約5000字左右),如「啲」、「嘅」、「攞」、 「摣」、 「嘢」、 「冚」等等。在最新壹版的增補字符集中,進壹步收錄了壹些所謂的「粗口字」。此做法備受質疑,因為粗口乃社會的壹般禁忌,雖然低下階層在日常對話經常使用。但談到學術層面,始終「粗口」不被普遍認同。香港政府方面則表示收錄「粗口字」乃方便警方錄取口供時使用。姑勿論誰對誰錯,借著這套增補字符集,大部份粵語特有的發音,都幾乎可以被書寫出來。
[編輯]粵語的方言
粵語包含若幹種方言。現在普遍將粵語分成下列幾個方言片:
粵海方言片
廣州方言 (又作「廣府話」,清末廣州設有廣州府)
南番順方言
東莞方言
(近代)香港方言
四邑方言片
高陽方言片
桂南方言片
吳川話
蜑家話
[編輯]粵海方言片
[編輯]廣州方言
廣州話為粵語的典型代表。但廣州話本身亦不斷地變化發展。1949年前的廣州話用詞比以後的古雅,而受北方方言的影響也較少。廣州方言的特色有:「四」、 「死」等音不發[sei]而發[sz]音。
[編輯]南番順方言
廣州本身乃由番禺及南海的壹部份組成,所以廣州方言其實可以算是南番順方言的壹個特例。廣州、番禺和南海的方言比較接近,但順德有不少字的發音跟其他地方不同,例如:「凹」不讀[l?p]而讀[n?p];「吃飯」不叫「食飯」而叫「吔[yɑ:k]飯」。
[編輯]中山方言
石岐話主要流行於廣東省中山的市區和石岐區,與廣州話相近,但又不盡相同。對壹些事物的名稱或壹般用語的叫法與廣州話相比有其獨特的壹面。中山石岐人能聽得懂並把廣州話說標準,但廣州人或香港人並不壹定說得準並聽得懂石岐話。如廣州話「瞓覺」(睡覺之意),石岐話稱作「咪覺」, 「訓覺」壹說石岐話也用;廣州話「頭先」(剛剛之意),石岐話稱作「梗思」, 「頭先」壹說石岐話也用。另外石岐話在可口音方面與廣州話也有些不同。
[編輯]香港方言
1949年前的香港,由於土、客混居,所以香港方言帶有很濃的客家口音。當中以錦田話為代表。
1949年後,由於外地移民,特別是來自印尼和福建的移民湧入,加上英語的影響,使香港方言比其他粵方言較多懶音。時至今日,懶音似乎已經成為香港廣州話的特色,當中以鼻音消失(即n/l不分)及w拗音的消失最為顯著。新壹代年青人普遍把「妳」[nei]和「我」[ngo]念成[lei]和[o]。把「國」[gwok]誤讀成「角」[gok],「過」[gwoh]讀成「個」[goh]。這種普遍的懶音,甚至影響到所謂「港式英語」的發展。如英語中表示數目字9的「nine」[nain]己常常被念作近似廣州話中的「拉」[laai]音;表示「限額」的「Quota」['kwot?]多作['kot?]。但總體上,香港方言與廣州方言仍然非常接近。
英語在香港比較普及,加上從前香港通常比內地較先接觸外來的新事物,過去不諳英語的低下階層會用廣州話拼讀日常的英語詞匯,所以香港廣州話的英語外來詞十分普遍。例如「地盤管工」叫「科文」(foreman)、「煞車」叫「逼力」(brake)、「軸承」叫「啤令」(bearing)、「草莓」叫「士多啤梨」(strawberry)等等。不少老人家仍把「郵票」稱作「士擔」(stamp)、「保險」叫「燕梳」(insurance)等。這些道地的用語可能會使外來的漢語使用者不知所雲。
[編輯]東莞方言
[編輯]羅廣方言片
四會、羅定、廣寧、懷集、封開、德慶、郁南、陽山、連縣、連山等縣市
[編輯]四邑方言片
四邑方言是指新會、恩平、開平、臺山等地的方言,當中以臺山話為代表。珠海有壹半人講四邑方言(特別是鬥門壹帶),而其他地區則使用香山片粵語。四邑方言和廣州話相去甚遠。
[編輯]高陽方言片
高陽方言是指陽江、雷州半島壹帶的方言。
[編輯]桂南方言片
主要分布桂東南。以桂東北的賀縣至桂南的南寧市、憑祥市為分界線。線的東南主要說粵語,幾乎占廣西總面積的三分之壹;線的西北主要說官話。廣西粵語與廣州話相近,互能聽懂。但也有早期壹部分粵語居民遷入少數民族地區雜居,吸收了少數民族語言成份,形成如勾漏粵語等與廣州話相異較大的土語。主要包括邕潯粵語,梧州粵語,勾漏粵語以及欽廉粵語。分類如下:
[編輯]邕潯粵語(南寧話)
與梧州粵語比較接近。主要流行於邕州、潯州兩岸交通便利的城鎮,如南寧市及邕寧縣、崇左縣、寧明縣、橫縣、平南縣等縣城以及柳州市部分地區。以南寧市為代表點。
[編輯]梧州粵語(梧州話)
與廣州話很接近。主要分布在梧州市,平南縣大安、丹竹、武林3鎮,桂平縣城及金田鎮,蒼梧縣城,賀縣縣城及附近。內部差異很小。以梧州話作代表,語音系統聲母21個,韻母46個。
[編輯]勾漏粵語(玉林話)
主要分布在玉林及梧州兩地區13個縣市(除平南縣、桂平縣城外)。音系復雜,聲調有10個。有粵語的其他方言中罕見的b、d濁聲母。許多字的韻尾失落,如「兩」讀為[lar]。以及詞匯也很有特點。與廣州話差別較大,操語雙方對話溝通交流困難。525252525
[編輯]欽廉粵語(欽廉話)
與邕潯粵語基本相同,內部差異小。主要分布欽州市、合浦縣(舊稱廉州)、浦北縣、防城縣、靈山縣及北海市。
[編輯]吳川話
分布於廣東省吳川市、湛江市。
[編輯]蜑家話
蜑家話又名水上話,普遍通行於兩廣的水上人家。
[編輯]關於粵語、廣東話、廣州話的關系
英文Canton壹詞出現於西元十七世紀,是粵語「廣東」的音譯詞,當時指廣東。番禺(今廣州)是當時廣東治所,西方人把番禺也稱為Canton,英文Cantonese壹詞是「廣東話」的意思。後來清政府禁止外國人深入廣東內地貿易和傳教,只允許他們活動於番禺,漸漸地Canton變成只指番禺,而Cantonese專指「廣州話」了。不過現在壹般人們還將廣州話(Cantonese)理解為「廣東話」,即粵語。事實上廣東除主流的粵語外還存在其他語言。
[編輯]註釋
註1:語言學家壹般認為,若兩種話語間不能直接通話,則這兩種話語分屬兩種不同的語言;若兩者間有或大或小的差別,但可以直接通話,則兩者屬同壹種語言的兩種不同方言。根據這壹分類標準,粵語跟普通話是完全無法通話的,應分別歸類為兩種不同的語言。不過,壹般認為,鑒於某些政治上的因素,中國語言學家大多將粵語歸類為漢語的壹種方言。但另壹方面,也不得不承認,如果嚴格按照傳統標準,中國就要多出許多種語言。總的來說,隨著粵語的標準化,其真正獨立城壹門語言的可能性也在不斷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