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張是誰?

張是誰?

張(1903-1993),浙江寧波人,動物學家、教育家。1926東南大學動物學系畢業,1936巴黎大學理學博士。

曾任北平大學農學院副教授,中國科學院生物研究所研究員,法國、比利時、英國、荷蘭博物館客座研究員,浙江大學、復旦大學教授,中國科協上海分會副主席,聯合會總幹事、總編輯。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歷任復旦大學教授兼生物系系主任,哈爾濱師範大學、黑龍江大學教授,中國動物學會上海分會理事長,全國社會聯合會宣傳委員會副主任,上海市科普協會副主任。

他目前是中國兩棲爬行動物學會第壹任名譽主席。長期從事生物學教學和研究,宣傳動物學科普知識,為培養人才、推動我國動物科學發展做出了貢獻。他是《中國蠑螈記錄》和《脊椎動物比較解剖學》的作者。《科學》主編,《生物百科全書·爬行動物·中國動物群·爬行動物·鱷魚·烏龜》;合編《中國科學技術史探索》等出版物。

從事兩棲爬行動物研究幾十年,編著了《中國動物學》、《爬蟲學》等多種著作。也研究了脊椎動物的分類學和比較解剖學。他是我國生物科學史研究的奠基人之壹,培養了大批生物學人才。他還為科普工作做出了貢獻。

中文名:張

國籍:中國。

出生地:浙江寧波

出生日期:1903

死亡日期:1993

職業:動物學家,教育家

畢業院校:東南大學、法國巴黎大學。

代表作品:中國爬行動物區系。

履歷

張(1903-1993),浙江寧波人。1926東南大學畢業。畢業後,任浙江省水產學校教師兼總經理。北伐開始後,在白崇禧手下做秘書。“四·壹二”政變期間流亡日本,兩個月後回國,在寧波省第四中學任教師,在上虞春暉中學任教。1928應生物學家冰之教授的邀請,他到北京大學農學院擔任副教授。半年後,應冰之教授的邀請,他在南京的中國科學學會生物研究所擔任研究員和冰之教授的秘書。1934獲得中國教育文化基金會獎學金赴法國巴黎大學留學。65438-0936,獲中國教育文化基金會博士學位及獎金。考察了德國馬克斯·普朗克博物館、柏林大學博物館、弗蘭克·福柯博物館。比利時皇家博物館、瑞士博物館、荷蘭海牙博物館、英國自然博物館。1937應竺可楨之邀,任浙江大學教授,抗戰開始後隨校遷居貴州。1943應復旦大學邀請去了重慶。在重慶,他拒絕了國民黨權貴的接待,直奔北碚上課。1946隨復旦回上海。

建國後1951至1952任復旦大學生物系系主任。院系從65438調整到0952後,任生物系副主任兼動物學教研室主任。65438-0958調入黑龍江大學任教,承擔學校生物系籌建工作。1963,學校生物系並入哈爾濱師範大學,張隨系到哈爾濱師範大學任教。1976退休前移居上海。1980被華東師範大學生物系聘為兼職教授,1982被聘為自然科學史研究所教授。

張在復旦大學任教16年,教書育人,為人師表。他熱愛自己的祖國,誠實坦率,努力工作。他擔任生物系的領導,他盡了最大的努力。為了把復旦大學生物系打造成壹個課程齊全、師資力量雄厚的系,他聘請著名學者、專家在系裏授課,或者在系裏兼職,開設了許多國內從未開設過的課程。為了獲得書籍和設備,建立和擴大新的實驗室和標本室;他四處奔走籌集資金,復旦大學生物系能夠擠進國內先進行列,靠的就是他的努力。

張於1942年剛到復旦大學任教,為找教授與國民黨當局進行了面對面的鬥爭。他的正義感得到了復旦師生的壹致好評。不久,他加入了創始組織“中國科學家協會”,並當選為重慶市北碚區區長。抗戰勝利後,加入上海大學教授會,積極參加愛國民主運動。從65438年到0948年,中國科學家協會發展成為壹個全國性組織。他擔任上海分會的副主席,並編輯了該協會的出版物《上海科學技術協會》。1949擔任協會代理總幹事。中國科學家協會上海分會和中國科學學會聯合舉辦了“民主與科學”座談會,開展了愛國民主鬥爭。他是領導者之壹。他是在北平召開的全國科學技術協會代表大會籌備會議的成員。並出席了第壹屆全國科協代表大會。會後成立了全國自然科學學會聯合會(簡稱“全國科聯”)和全國科普協會(簡稱“全國科普協會”),並選舉產生了“全國科聯”宣傳委員會副主任和“全國科普”委員。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壹屆全體會議在北平召開,他是特別代表。張是著名的愛國科技民主人士。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歷任上海市科協常委、宣傳委員會主席,上海市科普協會副主席,上海市各界人大代表,上海市CPPCC第壹、二屆委員。

張從事教育和科研工作60余年,治學嚴謹,學識淵博,專攻生物學、動物學和生物科學史。他對兩棲動物、爬行動物、脊椎動物和鳥類有很深的認識,是中國生物科學史的奠基人之壹。他重視調查研究,重視中國生物資源的開發利用。建國初期,他參加了全國科聯組織的“東北考察組”,撰寫了《我們的東北》、《大連》等考察報告,詳細介紹了東北地區的生物種類及其開發利用價值。在黑龍江支教期間,我走遍了黑龍江,從中部的五大連池開始,南到牡丹江,東至靠近前蘇聯的東寧,北至進入北極的何典,西至內蒙古呼倫貝爾。我對這壹大片地區的兩棲類和魚類做了詳細的調查,寫了詳細的調查報告,在廣州召開的壹次學術會議上作了報告。

張曾任中國動物學會常務理事、中國動物學會兩棲爬行動物學會名譽理事長、上海自然博物館籌備委員會副主任。

角色的生活

張(筆名)出生於2005年7月5日,1903,浙江寧波人。他的父親張寶玲是壹名中國教師,後來投身於辛亥革命。在父親的言傳身教和言傳身教的影響下,張寫出了壹手好字和文章。中學時,他加入了學校的雪花社,用筆墨抨擊當時的黑暗勢力。1922被東南大學生物系錄取。他勤奮學習,僅用四年時間就完成了五年的課程,1926完成了動物系和心理系的學習,獲得了東南大學理學學士學位。由於當時軍閥混戰,局勢動蕩,畢業後他不得不接替父親的教職,在浙江水產學校教語文和公民學,並兼任學校總經理。北伐戰爭期間,他在北伐軍東路軍前總司令白崇禧手下擔任秘書。1927四·壹二事變後,流亡日本,兩個月後奉其父之命回國。在寧波省立四中任班主任兼教語文和高中生物,在上虞白馬湖春暉中學教自然歷史和英語。

65438-0928,張受教授邀請,在北京大學農學院任副教授,講授動物學和比較解剖學。半年後,應冰之教授之邀,到南京中國科學社生物研究所任研究員,並擔任冰之教授的秘書,後者也負責總務,為期六年。1934年應邀參加中國動物學會成立大會。同年年底獲得中國教育文化基金會A類獎學金赴法國留學。他在法國國家自然歷史博物館蛙蛇研究所所長L.Roule的指導下做研究,用壹年半的時間完成了關於中國蠑螈的博士論文。論文得到了法國當代生物學家P.Wintebert教授的好評,獲得了巴黎大學的博士學位,使他再次獲得了中國教育文化基金會的獎學金。他用這筆獎學金參觀了德國、比利時、瑞士、荷蘭、英國和意大利的壹些博物館。

65438-0937,張接受浙江大學校長竺可楨教授的聘任,回國。他踏上祖國的時候,正是抗日戰爭爆發的七七事變,學校被迫內遷。在去學校的路上,他以大自然為課堂講授動物學和野外實習課程,沿途采集標本,撰寫了《嶧山的蛇》、《湄潭的鳥》等多篇論文和講義。

從65438到0943,張應復旦大學的邀請來到重慶。壹到重慶,就被時任教育部部長陳立夫召見,聘請他為赴美留學教授。當時的資源委員會主席翁文浩也派他去美國,而組織部部長朱家驊要他去復旦整頓青年團,動員他立即加入國民黨。張壹壹拒絕了的這些招聘。他到達復旦大學後,與國民黨當局展開了面對面的鬥爭,尋找失蹤的浙江大學院長宮非教授。

1945年7月,中國科學家協會成立大會在重慶召開。張當選為北碚區區長。回上海後,任上海分會(1948 ~ 1950)副主席、上海市科協總編輯。次年任總會代理總幹事兼總編輯(1949 ~ 1950),兼任中國科學社常務理事(1950)。他曾與復旦大學左派教授陳望道、洪深、潘振亞壹起到上海市政府,與市長吳國楨辯論,要求民主。他們還與交通大學和其他學校的教授發起成立了“上海國立大學教授協會”。

上海解放後,上海市科學技術協會在嶽陽路中國科學院上海辦事處禮堂舉行慶祝大會。張主持會議,市長陳毅親自講話,勉勵科技人員為人民服務。張通過的介紹認識了陳毅市長。此後,他擔任了第壹屆和第二屆CPPCC的成員和上海科技小組的負責人。

1949張出席在京召開的全國科學大會籌備會暨第壹次全國代表大會,會議決定成立全國自然科學學會聯合會(以下簡稱全國科聯)和全國科普協會(以下簡稱科普協會)兩個全國性科學組織。張被選為全國科學聯合會宣傳委員會副主任和全國科學協會會員(1950 ~ 1958)此外,他還擔任中國動物學會常務理事及其上海分會(後改為上海動物學會)主席、中國科學學會主編(1948 ~ 1952)、《科學》雜誌主編華東猿人展副主任,上海自然歷史博物館籌委會副主任等。1951起,任復旦大學生物系系主任。直到1958,因被錯劃為右派而被革職。

1958之後,張被迫調往黑龍江省,承擔了組建黑龍江大學生物系的工作。65438-0963,本校生物系並入哈爾濱師範大學生物系,教授脊椎動物學、脊椎動物分類學、脊椎動物比較解剖學、魚類學、野外實習等課程。對黑龍江省脊椎動物資源進行了全面調查。1962被摘掉了右翼帽子(1979被平反)。在1966開始的“文革”中,他又被批鬥了。這壹年,妻子去世,小兒子在1970松花江溺亡,身心受到嚴重傷害。1976退休,移居上海。退休前,她嫁給了江灣醫院的醫生陳清如。

在1980,張被華東師範大學生物系聘為兼職教授。兩年後,他被任命為自然科學史研究所教授,繼續編寫《中國動物學分冊——爬蟲》,還招收了兩名生物學史研究生。此外,他還被聘為中國大百科全書生物學卷編委會成員,編輯了爬行動物的歷史部分。

1982中國動物學會兩棲爬行動物學會在四川成都召開成立大會。會上,未出席會議的張被壹致推選為名譽主席。

從65438到0985,張不幸患上了腎癌。手術後,在華東醫院和妻子的精心治療和護理下,他恢復得很快。在他的余生中,他埋頭於自己的書案中,根據自己多年教學實踐中積累的豐富知識和經驗,編寫了《脊椎動物比較解剖學》和《脊椎動物學》。

1991年,華東師範大學為張舉辦了90華誕慶祝會。中科院動物所研究員錢、成都生物所研究員趙、蘇州鐵道師範學院教授趙肯堂為他編輯了紀念文集。黑龍江、哈爾濱、吉林、四川、海南、河北、江蘇、浙江等省的許多科教界學者來信來電祝賀。他復旦大學的老師傅們聚在壹起,真是“桃李滿天下,花叢中笑”。這是對他壹生成就的肯定,也是對他在坎坷歲月中所受創傷的補償。

技術成就

張在中科院生物所任研究員時,了解到當時國外的生物科學正在蓬勃發展,而中國的生物科學還處於起步階段。尤其是從事脊椎動物中兩棲爬行動物研究的人更少,所以他們決心填補這壹空白。壹開始,他在生物研究所所在區域附近進行了調查。半年後,他寫了《南京的兩棲動物》這篇論文。因為這是他第壹次嘗試寫論文,他有點膽怯。在征得方炳文教授同意後,與他共同署名方教授並發表。當時我得知日本科學考察隊來中國考察長江上遊的生物資源。為了首先獲得調查資料,教授組織了壹支來自中國的調查隊到長江上遊進行調查,這對張來說是壹個絕好的機會。他們先於日本考察隊到達四川、江西、貴州等地,采集了許多動物標本,在極短的時間內編成考察報告發表,為中國人在科學上贏得了壹口氣。張的論文和調查報告有9篇是用英文寫的,發表在國內外雜誌上,如《四川兩棲動物簡介》、《四川爬行動物描述》、《浙江蠑螈描述》、《浙江爬行動物簡介》、《江西兩棲動物概述》等。還發現了蠑螈的兩個新種:鎮海蠑螈和貴州蠑螈。此外,還對生物研究所收集的原始標本進行了整理。編寫了《長江流域常見脊椎動物名錄》,這是長江流域最早的脊椎動物記錄。由於上述研究成果,張應邀出席了在江西廬山召開的中國動物學會成立大會。他是會上最年輕的科學家之壹。

張對火蛇的研究最有經驗。除了上述研究,他還在1935年在國外期刊上發表了四篇研究論文。他的博士論文《中國蠑螈專論》內容豐富,詳細介紹了中國蠑螈的種類,並從形態解剖的差異進行了分類比較。他還繪制了許多精致而詳細的解剖圖,受到了法國當代生物學家P·溫特伯的好評,對論文的評論也是無可非議的。全體觀眾為他鼓掌。這篇廣受好評的論文在30年後被美國兩棲爬行動物學會1968重印成單行本,並在論文前面加了壹段引文,作為範本分發給每個會員。在參觀哥特式博物館時,他作為客座研究員研究了蠑螈的解剖,並發表了壹篇題為《琉球蠑螈的肋骨》的研究論文,發表在該館期刊的最前面。張在爬行動物的調查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除了對川、浙、桂進行普查外,他還對江西宜山的蛇類進行了專題調查,撰寫了《宜山蛇類劄記》,這是宜山唯壹的調查報告,得到了浙江大學校長竺可楨教授的贊賞。

在復旦大學1955和1956校慶大會上,張分別作了《中國兩棲類》、《中國爬行類》兩打學術報告。這兩部姊妹作品是在對國內外文獻進行綜合分析研究的基礎上,根據中國動物物種的固有形態,制定出適合中國的動物。

1973年,張承擔了編寫《中國動物誌·爬行動物》的任務。為了寫好動物群,他做了大量的準備工作,先後發表了《爬行動物特征、亞目與鱷魚》、《爬行動物研究簡史》、《爬行動物特征與亞目》等文章。前兩部作品引起了美國和英國國際學者的關註。鑒於揚子鱷與鱷魚的差異,他在《自然歷史雜誌》上發表文章《放生巨鱷》,並引用竺可楨教授的5000年氣象變化理論,解釋中國嶺南鱷魚出現與消失的因果關系。1985完成《中國動物群爬行動物》壹卷初稿,1988修改,送中國科學院動物學編委會。

動物分類學是研究動物科學的基礎。張在研究兩棲爬行動物的過程中很早就註意到了分類學的重要性。1942為中國科學院生物研究所成立10周年撰寫論文《中國生物分類學史》。為了研究分類學的歷史,他從最早的甲骨文開始,通讀了《詩經》、《爾雅》、《呂春秋》等包括商周、秦、漢、唐、宋在內的古籍,詳細闡述了生物分類學從人類開始認識物種、給物種命名,再根據物種特征將其歸入壹定類別的發展歷史痕跡;同時指出,中國生物分類學的雛形以李時珍的《本草綱目》為代表,國外最早的動物分類學家林奈在李時珍150之後後來居上。因此,指出我國生物分類學研究必須迎頭趕上,迎頭趕上。他的兩篇學術論文《兩棲類在中國》和《爬行類在中國》中提出的分類系統,就是在這壹思想指導下的成果。在研究動物分類學的過程中,他也註意到了物種與分類學的關系,強調了物種對分類學的意義,發表了《物種新論》、《物種的概念》等文章。在1957發表的《脊椎動物隸屬關系後綴的統壹建議》壹文中,他提出了用“formes”壹詞作為脊椎動物隸屬關系後綴的觀點,被眾多學者接受,並在全國廣泛采用,澄清了隸屬關系後綴中的混亂。他在黑龍江大學寫的《脊椎動物分類學講義》1961是壹本相當完整的教材,有230頁,詳細論述了分類學的意義、概念和發展史。在每壹類的特征中也有分類學的簡史,並突出了物種在分類學中的重要性。這份講義受到了魚類學家吳現文的贊揚,他認為這本教科書是真正的分類學講義。當時國內的同類書籍大多只是分類檢索表,不能稱之為分類學。遺憾的是,張當時身處逆境,未能將其印成書刊。

1955年,復旦大學生物系首次開設“生物學史”課程,張負責講授中國生物學史。在那壹年的校慶上,他作了《中國生物學史概要》的報告,報告共分八章,內容涉及中國生物學的開端、農牧交替、農業的繁榮與封建制度的建立、秦漢專制統治下的生物學、中外交通與帝國主義入侵後的中國生物學、中國生物學史的現狀與展望。它是我國第壹部生物學史專著,也是壹部前所未有的綜合性資料。它為中國生物史的研究奠定了基礎。寫這篇學術研究論文不容易。除了生物科學的知識,還要有良好的古文字基礎。只有熟悉甲骨文,才能追根溯源,找到動物知識起源的痕跡。早在1942年,張的《中國生物分類學簡史》就已經記述了中國生物史的內容。國際科技史專家李約瑟博士在《中國科學技術史》第壹卷的序言中寫道,他從張的文章中得到了中國生物史的知識,這說明張是國際公認的研究中國史的學者。65438年至0947年,張出版了《中國科學史舉隅》小冊子,內有三篇論文:①學術史跡的搜集與發展;(2)中國生物分類學史(轉載);③物種問題的生物歷史觀。這本小冊子被編入1990民國叢書第壹冊第90卷。

由於張對中國生物歷史的研究,他與李約瑟有著長期的學術交往。1979 10李約瑟博士訪華,專程來滬請人到江灣五角場尋找退休的張。兩位學者在錦江飯店見面,親切交談,並拍照留念。在李約瑟博士80壽辰之際,張和胡道靜教授發起編撰《中國科學技術史探索》以示慶賀。張為《論文集》作序,整理鄒教授遺稿《中國古代動物分類學》,還為《論文集》撰寫了《四靈考辨》專文,從古代象形文字的發展軌跡研究了古代神話傳說中的“龍鳳林龜”四靈,並給予了現代科學的解釋。為促進國際文化交流,張認為李約瑟的《中國科學技術史》共7卷31卷,已有德、法、日、意、西等國的譯本。但中國至今只翻譯了三卷三冊,於是他主動翻譯了該書365,438+0卷49章的全部內容,發表在他的著作《李約瑟博士與中國科學技術史》中。此外,他還寫了《我認識的李約瑟博士》和《我對中國生物史的研究》,介紹他對中國生物史的研究。張對中國生物學史的研究做出了寶貴的貢獻。

張十分重視科普工作。解放後,他在擔任全國科普委員會委員、上海市科普副主任時,是《科學》雜誌和《科學畫報》的主編,還在上海市科協和上海市科學聯合會的領導下主編了幾份刊物,積極宣傳科學要為人民服務的觀點。舉辦《從猿到人》華東展覽時,他擔任籌備會副主任,負責策劃展覽的全部內容,使之成為宣傳科普的好陣地。他還寫了壹本70頁的小冊子《人從哪裏來》,供中學師生解答。後來他寫了《動物的進化》,進壹步論證了人類的起源。事實上,張早在上世紀30年代就開始宣傳科普知識。曾在《科學畫報》等刊物上發表《大王》《桃花流水》《鱖魚肥》《杜鵑花》《黃鸝》等科普文章。他在《論書》壹文中論述了書的作用及其歷史發展過程,引導人們從書中獲取知識。他的散文形式的散文《綠塘處處蛙》,生動有趣,富有科學性,引起了科協同仁的贊賞。1984在《自然歷史》雜誌上發表了7篇《談龍》連載文章,針對國內外關於“龍”的各種傳說,給出論據。他從古代甲骨文開始考證,用現代科學觀點進行分析,提出“龍”只是壹種虛擬的動物,是壹種與爬行動物有關的想象動物。

傳記筆記

1903 7月5日出生於浙江寧波。

1922 ~ 1926就讀於東南大學,畢業。

1927至1928,任浙江四中教師。

1929北平大學農學院副教授。

1929-1934,中國科學院生物研究所研究員。

1935-1936,法國國家自然歷史博物館魚蛙蛇研究所客座研究員。

65438-0937,德國法蘭克福博物館、英國倫敦大英自然歷史博物館客座研究員。

1937 ~ 1942浙江大學生物系教授。

1942-1958,復旦大學生物系教授、系主任。

1958 ~ 1963黑龍江大學生物系教授。

1963 ~ 1976哈爾濱師範大學生物系教授。

8月退役1976。

1980年9月~華東師範大學兼職教授。

1995因病去世。

個人工作

出版的著作有:《浙江蠑螈兩種》、《浙江爬行動物簡介》、《四川兩棲動物》、《四川爬行動物》、《貴州廣西棘皮類蠑螈》、《長江流域脊椎動物名錄》、《越南大鯢屬名稱應修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