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龍起源於距今八千年的新石器時代,西周開始有成熟的龍紋出現,漢代起則被壹步步神化、加工,並逐漸固定形象,元以後確定了標準形象。
相傳龍的形體“九像九不像”,即龍是九種動物集於壹身的組合體,九是個虛數,也可能更多,而組成的動物說法不壹,取《爾雅翼》的說法,即“角似鹿、頭似駝(馬)、眼似兔(龜)、項似蛇、腹似蜃、鱗似魚、爪似鷹、掌似虎、耳似牛”。這也就是我們現在所認知的龍,即組合龍。
相關信息:
龍是中國傳說中的壹種善變化、能興雲雨、利萬物的神異動物,為眾鱗蟲之長,四靈(龍、鳳、麒麟、龜)之首。古籍記述其形象多不壹。壹說為細長有四足,馬首蛇尾。壹說為身披鱗甲,頭有須角,五爪。《本草綱目》則稱“龍有九似”,為兼備各種動物之所長的異類。
其名殊多,有鱗者謂蛟龍,有翼者稱應龍,有角名多它,無角名虬。小者名蛟,大者稱龍。傳說多為其能顯能隱,能細能巨,能短能長。春分登天,秋分潛淵,呼風喚雨,無所不能。在神話中是海底世界主宰(龍王),在民間是祥瑞象征,在古時則是帝王統治的化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