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梁啟超先生推薦的十篇
下面是梁啟超先生關於史記的壹篇小文章 很有參考價值
《史記》作者之略歷及其年代
司馬遷所經行之地見於本書者如下:(引文書中有列)
《五帝本紀》、《河渠書》、《齊太公世家》、《魏世家》、《孔子世家》、《伯夷列傳》、《孟嘗君列傳》、《信陵君列傳》、《春申君列傳》、《屈原賈生列傳》、《蒙恬列傳》、《淮陰侯列傳》《樊酈滕灌列傳》、《太史公自序》
吾儕試取壹地圖,按今地,施朱線,以考遷遊蹤,則知當時全漢版圖,除朝鮮、河西、嶺南諸新開郡外,所歷殆遍矣。
今據王靜安(國維)所著《太史公系年考略》,略表其行歷年代(見其書)。
《史記》之名稱及其原料
本書中“史記”之名凡八見:(壹)《周本紀》(二)(三)《十二諸侯年表》(四)(五)《六國表》(六)《天官書》(七)《孔子世家》(八)《太史公自序》
“史記”之名,蓋起於魏、晉間,實“太史公記“之省稱耳。
《史記》所據之原料,據班彪《略論》,則(壹)《左傳》(二)《國語》(三)《世本》(四)《戰國策》(五)陸賈《楚漢春秋》。今考本書中自述(《五帝本紀》、《殷本紀》、《秦始皇本紀》、《孝武本紀》、《三代世表》、《十二諸侯年表》、《吳太伯世家》、《衛康叔世家》、《伯夷列傳》、《管晏列傳》、《司馬穰苴列傳》、《孫吳列傳》、《仲尼弟子列傳》、《孟子荀卿列傳》、《商鞅列傳》、《屈原賈生列傳》、《酈生陸賈列傳》、《儒林列傳》)其所取材者(引文書中有列),大抵除班彪所舉五書外,史公所采主要材料:(壹)六藝,(二)秦史記,(三)諜記(或即《世本》),(四)諸子著書現存者,(五)功令官書,(六)方士言。而秦火後“諸侯史記”之湮滅,則史公最感苦痛者也。
史公史料,多就地采訪,觀前條所列遊蹤可見。各篇中尚有明著其所親見聞者如下:(引文書中列)
《項羽本紀》、《趙世家》、《魏世家》、《淮陰侯列傳》、《樊酈絳滕列傳》、《馮唐傳》、《韓長孺列傳》《李將軍列傳》、《衛將軍驃騎列傳》、《遊俠列傳》。
凡此皆《史記》資料多取諸載籍以外之證也。
《史記》著述之旨趣
《史記》自是中國第壹部史書,但吾儕最當註意者,“為作史而作史”。不過近世史學家之新觀念,從前史家作史,大率別有壹“超史的”目的,而借史事為其手段。故僅以近世史的觀念讀《史記》,非能知《史記》者也。
《史記》之史的價值
史家惟壹職務,即在“整齊其世傳”。“整齊”即史家之創作也。能否“整齊”,則視乎其人之學識及天才。太史公知整齊之必要,又知所以整齊,又能使其整齊理想實現,故太史公為史界第壹創作家也。
《史記》創造之要點,以余所見者如下:壹 以人物為中心。二 歷史之整個的觀念。此二項就理想方面論。三 組織之復雜及其聯絡。四 敘列之扼要而美妙。此二項就技術方面論。
《史記》成書年代及後人補續竄亂之部分
現存古書,十有九非本來面目,非加壹番別擇整理工夫而貿然輕信,殊足以誤人。然別擇整理之難,殆未有甚於《史記》者。今欲從事研究,蓋有先決問題二:壹,為《史記》是否已成書之問題;二,為史記記事最終年限問題。
(文中)所論關於《史記》真本之種種考證,多采自近人著作而略斷以己意。其言頗繁重,或為讀者所厭。吾所以不憚煩為此者,欲學者知今本《史記》非盡原文而已。著手讀《史記》以前,必須認定此事實,否則必至處處捍格難通也。
讀《史記》法之壹
讀《史記》有二法。壹,常識的讀法。二,專究的讀法。兩種讀法,有***同之入門準備。
壹 先讀《太史公自序》及《漢書·司馬遷傳》,求明了作者年代、性行、經歷及全書大概。
二 讀《漢書·敘傳》論《史記》之部,劉知幾《史通》之《六家篇》《二體篇》《正史篇》,鄭樵《通誌總序》論《史記》之部,《隋書·經籍誌》及《四庫提要》之史部正史類關於記述《史記》之部分,求略識本書在史學界之位置及價值。
今先論常識的讀法。《史記》為下史之祖,為有組織有宗旨之第壹部古史書,文章又極優美。二千年來學者家弦戶誦,形成國民常識之壹部,其地位與六經諸子相並。故凡屬學人,必須壹讀,無可疑者。惟全篇卷帙頗繁,卒業不易。今為節嗇日力計,先剔出以下各部分:
壹 十《表》但閱序文,表中內容不必詳究。但瀏覽其體例,略比較各表編咨方法之異同便得。
壹 八《書》本為極重要之部分,惟今所傳似非原本。與其讀此,不如讀《漢書》各誌,故可全部從省。
壹 《世家》中吳、齊、魯、管蔡、陳杞、衛、宋、晉、楚、越、鄭各篇,原料十九采自《左傳》。既讀《左傳》,則此可省。但戰國壹部分之《世家》仍須讀,因《戰國側》太無系統故。
壹 《武帝紀》《日者傳》《龜策傳》等,已證明為偽書,且蕪雜淺俚,自可不讀。《扁鵲倉公傳》等,似是長編,非定本,壹涉獵便足。
以上所甄別,約當全書三分之壹,所省精力已不少。其余各部分之讀法略舉如下。
第壹,以研究著述體例及宗旨為目的而讀之。《史記》以極復雜之體裁混合組織,而配置極完善,前既言之矣。專就《列傳》壹部分論,其對於社會文化確能面面顧及。政治方面代表之人物無論矣,學問、藝術方面,亦盛水不漏。試以劉向《七略》比附之:如《仲尼弟子》《老莊申韓》等傳,於先秦學派綱羅略具,《儒林傳》於秦、漢間學派淵源敘述特詳,則《六藝略》、《諸子略》之屬也;如《司馬穰苴》《孫子吳起》等傳,則《兵書略》之屬也;如《屈原賈生》《司馬相如》等傳,則《詩賦略》之屬也;如《扁鵲倉公傳》,則《方技略》之屬也;如《龜策》《日者》兩傳,則《術數略》之屬也。又如《貨殖傳》之流行社會經濟,《外戚》《佞幸》兩傳暗示漢代政治禍機所伏,處處皆具特識。又其篇目排列,亦似有微意。如《本紀》首唐、虞,《世家》首吳泰伯,《列傳》首伯夷,皆含有表章讓德之意味。此等事前人多已論列,不盡穿鑿附會也。
若以此項目的讀《史記》,宜提高眼光,鳥瞰全書,不可徒拘拘於尋行數墨,庶幾所謂“壹家之言”者,可以看出。
第二,以研究古代史跡為目的而讀之。《史記》既為最古之通史,欲知古代史跡,總應以之為研究基礎。為此項目的而讀,宜先用“觀大略”的讀法,將全篇壹氣呵成瀏覽壹過。再用自己眼光尋出每個時代之關鍵要點所在,便專向幾個要點有關系之事項,註意精讀。如此方能鉤元提要,不至泛濫無歸。
第三,以研究文章技術為目的而讀之。《史記》文章之價值,無論何人當不能否認。且二千年來相承誦習,其語調字法,早已形成文學常識之壹部。故專為學文計,亦不能不以此書為基礎。學者如以此項目的讀《史記》,則宜擇其尤為傑作之十數篇精讀之。孰為傑作,此憑各人賞會,本難有確定標準。吾生平所最愛讀者則以下各篇:
《項羽本紀》《信陵君列傳》《廉頗藺相如列傳》《魯仲連鄒陽列傳》《淮陰侯列傳》《魏其武安侯列傳》《李將軍列傳》《匈奴列傳》《貨殖列傳》《丈史公自序》。
右諸篇皆肅括宏深,實敘事文永遠之模範。班叔皮稱史公:“善序述事理,辯而不華,質而不俚,文質相稱,良史之才。”如諸篇者,洵足當之矣。學者宜精讀多次,或務成誦,自能契其神味,辭遠鄙倍。至如明、清選家最樂道之《伯夷列傳》《管晏列傳》《屈原賈生列傳》等,以吾論之,反是篇中第二等文字耳。
讀《史記》法之二
今當繼論專究的讀法。《史記》為千古不朽之名著,本宜人人***讀。徒以去今太遠,文義或佶屈難曉;郡國名物等事,世嬗稱易,或不審所指;加以傳寫訛舛,竄亂紛紜,時或使人因疑生蔑。後輩誦習漸希,蓋此之由。謂宜悉心整理壹番,俾此書盡人樂讀。吾夙有誌,未能逮也。謹述所懷條理以質當世,有好學者或獨力或合作以成之,亦不朽之盛事也。
壹 《史記》確有後人續補竄亂之部分,既如前述。宜略以前文所論列為標準,嚴密考證。凡可疑者,以朱線圍之,俾勿與原本相混,庶幾漸還史公之真面目。學者欲從事此種研究,可以崔適《史記探源》為主要參考書,而以自己忠實研究的結果下最後之判斷。
二 吾輩之重視《史記》,實在其所紀先秦古事。因秦、漢以後事,有完備之《漢書》可讀。唐虞三代春秋戰國之事,有組織的著述,未或能過《史記》也。而不幸《史記》關於此點,殊不足以饜吾輩所期。後人竄亂之部分無論矣,即其確出史公手者,其所述古史可信之程度,亦遠在所述漢事下。此事原不能專怪史公。因遠古之史,皆含有半神話的性質,極難辨別,此各國所同,不獨我國為然矣。近古——如春秋、戰國,資料本尚不少,而秦焚壹役,“諸侯史記”蕩盡,憑藉缺如,此亦無可如何者。顧吾輩所致撼於史公,不在其搜采之不備,而在其別擇之不精。善夫班叔皮之言也:“遷之著作,采獲古今,貫穿經傳,至廣博也。壹人之精,文重思煩,故其書刊落不盡,尚有盈辭,多不齊壹。”(《後漢書·班彪傳》)試將《史記》古史之部分與現存先秦古籍相較,其中蕪累誣誕之辭,蓋實不少。即本書各篇互相矛盾者,亦所在而有,此非“文重思煩,刊落不盡”之明效耶?然居今日而治古史,則終不能不以《史記》為考證之聚光點。學者如誠忠於史公,謂宜將漢以前之本紀、世家、年表全部磨勘壹度。從本書及他書搜集旁證反證,是正其訛謬而汰存其精粹,略用裴註《三國誌》之義例,分註於各篇各段之下,庶幾乎其有信史矣。學者欲從事此種研究,則梁玉繩《史記誌疑》、崔述《考信錄》實最重要之參考書;錢大昕《廿二史考異》、王鳴盛《十七史商榷》、趙翼《廿二史劄記》三書中《史記》之部,次之;其余清儒劄記、文集中,亦所在多有。然茲事既極繁重,且平決聚訟,殊大非易。成功與否,要視其人之學力及判斷何如耳。然有誌之青年,固不妨取書中壹二篇為研究之嘗試。縱令不能得滿意之結果,其於治學之方法及德性,所裨已多矣。
三 《史記》之訓詁名物,有非今之人所能驟解者,故註釋不可少。然舊註非失之太簡,即失之太繁,宜或刪或補。最好以現今中學學生所難了解者為標準,別作簡明之註,再加以章節句讀之符號,庶使盡人能讀。
四 地理為史跡筋絡,而古今地名殊稱,直讀或不知所在。故宜編壹地名檢目,古今對照。
五 我國以帝王紀年,極難記憶。戰國間,各國各自紀年,益復雜不易理。宜於十表之外補壹大事年表,貫通全書,以西歷紀,而附註該事件所屬之朝代或國邑,紀年於其下。其時代則從《十二諸侯年表》以***和元年起,蓋前乎此者無征也。其事件則以載於本書者為限。
以上五項,為整理《史記》方法之綱要。學者如能循此致力,則可以《史記》之學名其家,而裨益於後進者且不貲矣。至如就《史記》內容分類研究,或比較政治組織,或觀察社會狀態,則問題甚多,取材各異,在學者自擇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