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關於端午來源,99%的人都不知道的事3

關於端午來源,99%的人都不知道的事3

這種說法來源於我國著名的詩人、民主戰士以及學者聞壹多所著的《端午考》和《端午的歷史教育》。他認為,在古代吳越地區,五月初五是“龍”的部落舉行圖騰祭祀的日子。

聞壹多為了闡述、推論端午為龍日說,在《端午考》壹文裏,***列舉出101條古籍典故,並逐壹-闡釋,為更進壹步考證其龍日說尋覓大量佐證。綜合其證,主要有六個方面:

其壹,他認為最明顯的是端午競渡用的是龍舟,意思是說競渡用的主要工具是龍的標誌;

其二,粽子與龍的聯系。粽子投到水裏,被龍所竊或奪;

其三,傳說揚州在端午節鑄盤龍鏡,祈求降雨;

其四,五月五日舉行的“龍忌”日,紀念介子推,而且介子推的故事中又有《龍蛇歌》,其詞見於《呂氏春秋介立篇》;

其五,相傳守宮制用的壹壹種保護貞操的秘藥是端午日制成的。

聞壹多在此說:“而守宮壹名龍子,這也昭示著端午和龍的因緣”;其六,在端午節這天有魚變成龍的傳說。總之,聞壹多認為端午節這天與“龍”相關聯的較多,故為龍日說。

西晉史學家司馬彪在《續漢書禮儀誌》中記載:“仲夏之日,萬物方盛。日夏至,陰氣萌作,恐物不揉懋。其禮:以朱索連葷菜,彌牟蠱鐘;以桃印長六寸、方二寸,五色書文如法,以施門戶,代以新尚為飾。夏後氏金行,作葦茭,言氣交也;殷人水德,以螺首,慎其閉塞,使如螺也;周人木德,以桃為更,首氣相更也。漢兼用之,故以五月五日,朱索、五色印為門戶飾,以難止惡氣。”

由此可以看出,不僅記錄了夏至是五月初五及其風俗起源的內容,而且明確指出,漢代五月初五的風俗是來自夏、商、周時期的夏至節。

夏至,是先秦古人最早確定的四大節氣(春分、夏至、秋分、冬至)之壹。夏至之日前後,農事活動十分重要,又加上雜草惡木、瘟疫病害等蔓延而危害農作物及人之生命,古人便於夏至日舉行壹些活動來 祈求豐收,禳除災害,相沿成習,夏至日也就成了民俗活動日漸豐富的傳統節日。

當代,持此說法的主要人物為著名學者劉德謙。他在《“端午”始源又壹說》和《中國傳統節日趣談》中為其觀點提出三個主要依據:

第壹,權威性的歲時著作《荊楚歲時記》中並未提到這壹節日風俗,即五月初五日要吃粽子,但把吃粽子寫在夏至節中。另外,隋代杜臺卿所作的《玉燭寶典》,把龍舟競渡劃入夏至日的娛樂活動的範圍之中,由此可見,不壹定是為了打撈溺江而逝的偉大詩人屈原。

第二,端午節的有些風俗內容,例如“踏百草”、“鬥百草”、“采雜藥”等實際上與屈原也並沒有多大關系。

第三,《歲時風物華紀麗》對端午節的第-個解釋是: “日葉正陽, 時當中即端午節正是夏季之中,故端午節又可稱為天中節。”

由此可見端午節的最早起源應當是夏至。但是因為與其藝術壹樣,屈原的人格出眾,因而人們也願意把這-紀念日歸之於他。

相傳春秋時吳國忠臣伍子胥含冤而死,化作濤神,當時世人都覺悲哀,因此祭奠他,由此端午節便產生了。5此傳說廣泛流傳於江浙地區。

伍子胥名員,字子胥,春秋時期的楚國人,少年時期就顯現出其出眾的才能。伍子胥原是楚國大夫伍奢之子,由於宮廷傾軋,伍子胥父兄均為楚平王所殺,他投奔吳國,輔助吳國征伐楚國,五戰均攻入楚國都城郢城。當時楚平王已死,伍子胥痛恨楚平王,進入楚國都城後,掘墓鞭屍三百,以報父兄之仇。吳王闔閭死後,其子夫差繼位。吳軍士氣高昂,連戰連捷,越國因而大敗。越王勾踐請和,夫差毫不猶豫地答應了他。此時伍子胥看破勾踐的陰謀,於是強烈建議夫差應徹底消滅越國。然而夫差不聽,當時吳國的太宰伯懿收受越國的賄賂,因而進讒言去陷害伍子胥。夫差聽信讒言,對伍子胥予以賜死。

伍子胥不畏死亡,死前對鄰舍人說:“我死後,將我眼睛挖出懸掛在吳京之東門上,以看越國軍隊入城滅吳”,便自刎而死。夫差聞言大怒,派人將伍子胥的屍體裝在皮革裏,並於五月五日投入大江,於是端午節也成為紀念伍子胥的日子。

南朝人範曄在《後漢書》中說,浙江東部百姓十分懷念伍子胥,每逢夏歷五月五日,必沿曹娥江逆江而上,並以歌舞趕接伍神。

東晉虞預《會稽典錄》載曹娥救父壹事中稱:“漢安二年五月五日於縣江迎伍神君”。

《荊楚歲時記》也引有東漢邯鄲淳所作《曹娥碑》:“五月五日時迎伍君”。

《吳越春秋》記載:春秋戰國末年,伍子胥被吳王夫差所殺,屍首被裝入皮袋投入錢塘江以後,迎波逆流而上卻不沈沒,當地百姓認為是伍子胥顯靈,尊稱他為“波神”、“伍神”,以後每年的五月五日,人們就駕舟競渡,希望重見伍子胥顯靈。此俗主要流行於錢塘江流域。

據漢代《大戴禮夏小正五月》記載:“五月五日,蓄蘭為沐浴也。”意思就是說,古代的人們在端午節用芬芳的蘭花制作成浴水而沐浴,所以稱端午節為沐浴日。唐代韓鄂《歲華紀麗》說:“端五,角黍之秋,浴蘭之月。”

宋代《夢粱錄》也說:“五月重五節,又日浴蘭令節。”屈原《九歌.雲中君》有“浴蘭湯兮沐芳”詩句,其意亦為用芳香的蘭花湯水沐浴。

此說源於湖北沔陽-帶的傳 說。相傳在古 代沔陽有四位豪傑,自稱“吉祥雀子”,他們四人專事劫富濟貧,後來不幸被官兵圍剿,四人均於五月五日投湖自盡,後人為懷念這四位“吉祥雀子”,在每年的端午節這天,以擡著四尊雕像遊走、競相劃船等形式,舉行祭祀儀式,故稱吉祥鳥說。

據《唐書中宗紀》載:雲南傣族英雄巖紅窩,勇猛睿智,秉性剛烈,誌為窮人打抱不平,在不滿強權專制的情況下,於農歷五月初五投江而死。

因此,在雲南德州地區的傣族百姓為祭祀他,於每年的五月初五端午節,劃龍舟遊弋龍川江,以示紀念。

介子推又名介之推、介子綏,春秋時期晉國人。

傳說晉文公賞賜從屬時,介子推沒有得到提名,而且他也不願意居功得賞,便與母親隱居於綿上山裏。文公為逼介子推出山,便放火燒山,而介子推堅持不出,最後自焚而死。

《史記晉世家》記載:“文公環綿上山而封之,以為介推田,號日介山,‘以記吾過,且旌善人’。”說明介子推的行操感動了文王。五月五日紀念介子推的說法,首見於東漢蔡邕的《琴操》:“介子緩....抱木而燒死,文公令民五月五日不得發火。”為了在端午節這天紀念介子推,文王下令民間不得生火。

又據晉代陸翔《鄴中記》說:“並州俗以介子推五月五日燒死,世人為其忌,故不舉餉食。”將五月五日作為介子推的忌日,而且民間在這天有不生火做飯的習俗。此處的並州是指今內蒙古、山西大部及河北之壹部,即包括河北保定、正定,山西太原、大同等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