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太原晉祠是誰的神社?

太原晉祠是誰的神社?

在山西省太原市西南25公裏的懸甕山腳下,有壹座名為晉祠的古園林。這裏山環水繞,古木參天。在風景如畫的地方,勞動人民修建了近百座寺廟、殿堂、建築、亭閣、樓臺、橋亭。在郁郁蔥蔥的樹蔭下,清澈見底的泉水蜿蜒流過廟宇和寺廟,歷史遺跡和自然風光匯聚壹堂,令遊客眼花繚亂,流連忘返。晉祠作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和著名的旅遊勝地,常年接待數以千計的海內外遊客。

關於晉祠,壹言難盡。據《晉書·史記》記載,之子成了,取名。因晉有水,之子謝將國號改為晉。後人為了祭奠俞大爺,在金水之源建祠,稱祠,又稱晉祠。晉祠的創始年代尚難確定。最早的記錄是在酈道元(公元466或472年?——公元527年),書中寫道:“國際山上有唐叔虞廟,水邊有涼堂,水上有飛梁。”坐著的時候,景區文物已經很可觀了,寺廟,大殿,飛梁都準備好了。可見晉祠的歷史,即使從北魏開始,也有上百年了。

在漫長的歲月裏,晉祠多次新建、擴建,面貌不斷變化。南北朝時,文宣帝高陽推翻東魏,建立北齊,定都晉陽,並在天寶年間(公元550-559年)擴建晉祠,以“建大屋,築池塘”。隋煬帝開年間(公元581-600年),在殿區西南建有舍利保健塔。唐二十年(公元646年),唐太宗李世民到晉祠,題寫《晉祠碑文》,又加以擴充。宋太宗太平、興國年間(公元976-983年),趙光義在晉祠修建了規模宏大的建築,修繕完成後還刻有碑文。宋仁宗趙真在天盛年間(公元1023-1032年)立唐叔虞為汾東王,並為唐叔虞的母親弋江修建了宏偉的聖母堂。

自從北宋天盛時期修建了聖母院大殿和魚塘飛梁之後,廟區的建築布局有了很大的改善。此後鑄造了鋼鐵俠,又增加了紀念館、鐘樓、鼓樓、水鏡臺。就這樣,以聖母院為主體的中軸線建築第二次完工了。曾經生活在正確地方的唐叔虞神廟就坐落在它旁邊,已經退居次要地位。

廟區中軸線上的建築,自東向西依次為:水鏡臺、會仙橋、金人臺、對月廣場、鐘鼓二樓、仙殿、魚橋飛梁、聖母院殿。這組建築群,北面的唐叔虞寺、昊天寺、文昌宮,南面的水母樓、難老泉亭、舍利活塔,構成了壹個綜合建築群。東西主線沿線的建築,再加上南、北兩組建築,原本是不同時期的建築,集中在壹起,但似乎都服從於壹種精致的整體設計。它們不是雜亂拼湊的,布局緊湊,像寺廟庭院和皇家宮殿,反映了中國古代龔放人民的聰明才智。

中軸線前端是水鏡臺,建於明代,是當時演戲的舞臺。前部為單檐卷棚屋頂,後部為雙檐歇山頂。除了前面的舞臺比較寬敞,其他三面都有清晰的走廊,在建築上別具壹格。慈禧太後曾經在頤和園照原樣建了壹座。

從水井臺往西,有壹條晉江總幹渠——“支伯渠”,又稱克裏斯蒂娜北河。春秋末期,晉國官員智伯為了奪取趙襄子的土地,從汾水和晉水中引水灌溉晉陽,開鑿了這條運河。後人把老渠修深了,就成了灌溉田地的渠。

穿過智博運河上的河仙橋,就是金人梯田。金色的平臺呈正方形,每個角上都站著壹個鐵人,每個都有兩米多高。其中西南角的壹尊造像是北宋紹聖四年(公元1097年)鑄造的。歷經800多年的雨雪風霜,至今光亮不銹,生動地反映了北宋時期我國勞動人民所達到的冶煉和鑄造的高度。

穿過對月廣場、鐘樓、鼓樓到仙殿。這座寺廟原本是祭祀的地方。建於金大定八年(1168)。它有三個房間寬,兩個房間深。梁架很有特色。四根椽子上只放壹層扁梁,簡單,省材,輕巧結實。殿的四周,除了中間的前後門,都築了厚厚的檻墻,裝了筆直的柵欄,使整個大殿看起來像個涼亭,顯得特別整潔開闊。1955年,仙殿按原有風格用原材料進行了整修,保持了金代的建築特色,是我古建築中的瑰寶。

仙殿西面是連接聖母院大廳的魚塘飛梁。整個沼澤是壹個方形的水池,是水的第二泉。池中有三十四根八角形小石柱,十字形橋面由柱頂鬥拱和梁木支撐,為飛梁。東西橋面長19.6米,寬5米,高出地面1.3米,其西端分別與仙殿和聖母院大殿相連。南北橋面長19.5米,寬3.3米,兩端向下傾斜,與地面齊平。整個形狀像壹只展翅的大鳥,所以叫飛梁。梁飛的建立日期和地點不詳。根據朱的記載,建立於北魏。現存的這座橋可能是與北宋的聖母院同時修建的。它在1955年被翻修過。建築結構具有宋代特色,小八角柱和復合盆蓮花瓣仍承載著北魏遺風。這種造型奇特、造型優美的十字形橋梁,雖然在古籍中有記載,在古面孔中也偶有見到,但現存實物只有壹個。這對研究中國古代橋梁建築是非常有價值的。

在梁飛南北橋面東側,兩端各臥壹只宋石雕獅子,造型生動。橋東站臺上有壹對鐵獅子,威武雄壯。它們鑄造於北宋政和八年(1118)。它們是中國最早的鐵獅子。

中軸線的盡頭是宏偉的聖母院大廳。聖母院背靠懸甕山,面向前方魚塘。另壹個二泉——“難老”和“善益”分別為左右。此廟始建於北宋天盛年間(1023-1032),崇寧元年(1102)重修。它是晉祠現在最古老的建築。寺廟高約19米,重檐歇山頂,七間寬,六間深,平面布局近乎方形。大廳四周是回廊,前廊兩深,走廊寬敞。在中國古代建築中,寺廟周圍的走廊是現存最早的例子。殿周圍的柱子略微向內傾斜,四根角柱明顯凸起,使得殿前檐的曲線非常有弧度。上翹的殿角與飛梁折疊的翅膀相映成趣,壹起落下,壹個個放松,彰顯了飛梁的匠心和大殿的開闊。寺、橋、春亭、魚塘融為壹體。聖母院大廳采用“降柱法”建造,大廳內外共降十六根柱子,大廳屋架由柱廊和檐柱支撐。所以前廊和大廳都很寬敞。巧用“柱還原法”說明力學原理在宋代建築中得到進壹步掌握。鬥拱與柱高比例得當,避免了隋唐時期的材料浪費,在建築風格上更具藝術性。中國的木構建築經歷了壹個從隋唐的雄偉堅固到明清的輝煌輕盈的發展過程,而宋代建築是這壹過程中的重要壹環。聖母院是宋代建築的傑作,對研究宋代建築和中國建築發展史具有重要價值。殿內無柱,既增加了高大神龕中聖母的威嚴,又為立像提供了良好的條件。廟裏有四十三幅泥塑畫像。壁龕裏除了兩個小雕像外,大部分都是北宋時期的原創雕塑。唐叔虞和周成王的母親,周武王的妻子,姜子牙的女兒,聖母瑪利亞的雕像位於大廳中央的神龕裏。其他42名隨從對稱分布在壁龕兩側。其中有太監五人,男裝女官四人,宮女三十三人。處女姜,曲膝坐在飾有鳳頭的木椅上,鳳冠繡袍,珠繡長衫,神態端莊,盡顯統治者的尊貴與奢華。四十二名侍從,各司其職,為皇後服務各種辛苦的工作,比如侍奉印刷書法、掃地穿衣、侍奉飲食、侍奉起居甚至奏樂、跳舞等等。這些雕像造型生動,姿態自然,尤其是侍女像。宋代的藝術家們,滿懷同情,塑造了壹群終身被禁錮在皇宮裏,失去了自由,埋沒了青春的女性。這些丫鬟的身材都比較勻稱,衣著漂亮典雅,衣紋明亮流暢。他們的年齡不同,身材豐滿或苗條,臉圓或精致,表情苦澀或天真,性格鮮明,表情自然,身高與真人相近,更顯得栩栩如生。這組造像突破了寺廟建築造神造佛的刻板印象,真實地展現了被囚禁在深宮中受奴役的侍從們的生活精神,從而反映了封建社會的壹個側面。在技術上,他對人體的比例和解剖關系掌握得相當準確,手法嫻熟,藝術表現力很高。它們是中國古代雕塑藝術中的瑰寶,在藝術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人們說起晉祠,總會說起這些精彩的宋雕塑。

在聖母院大廳的南面,有壹座名為金字塔頂的亭子,是北齊天寶(公元550-559年)所建。難老泉,山西水的主要源頭,常年從亭下的石洞中流出,晝夜不息,所以在北齊時,因《詩經》中“永不錫難老”壹句而得名。泉水清澈透明,水中郁郁蔥蔥的長壽浮萍和水底五顏六色的石頭在陽光的照射下,光彩奪目,蔚為壯觀。唐代著名詩人李白贊不絕口,寫出了“晉祠流如碧玉”、“龍鱗莎草微波綠”等優美句子。難老泉水來自斷層巖,常年水溫保持在17”C,灌溉附近數萬畝稻田。北宋詩人範仲淹說:“千千萬萬人,到處都是稻子和田地。”“皆如晉祠,民無旱年。“是贊美晉祠的泉水。

水母樓,又名水晶宮,位於南館的西面。建於明嘉靖四十二年(1563),整個建築分上下兩層。樓下洞內有三個洞窟,中間洞窟中置有壹尊青銅水母雕像,坐在甕形座上。坐在樓上擺好神龕,自西向東供奉水母。神龕兩側有八尊侍女雕像,體態優美,服裝線條優雅,造型獨特,也是不可多得的藝術傑作。

晉祠著名的唐碑立在貞觀的亭子裏。此碑為唐太宗李世民貞觀二十年(公元646年)所作,名曰“晉祠碑文”。全碑1203字,旨在通過歌頌周宗政治和唐叔虞的建國方針,弘揚唐朝的文學武功,鞏固自己的政權。李世民非常喜愛王羲之的《墨寶》,在書法藝術上也有很高的造詣。《晉祠碑記序》書法灑脫,骨壯,筆法蒼勁。雕刻師以洗煉的刀法充分展現了書法原作的魅力。《唐碑》是我國現存最早的書法碑刻,對研究中國書法藝術具有重要價值。

在寺廟區的北面有唐叔虞寺。據李道元《水經註》“沼西枕水有唐叔虞廟。”北宋《太平興國修金殿碑刻》中描述“前有曲水沼”“後有險峰”,老廟位置似乎與現在不同。現有建築分為前後屋,相當寬敞。前院四周有回廊,後院東西各有三個廳,北面是唐叔虞廳。寺廟有五個房間寬,四個房間深,中間的神龕裏有壹尊唐叔虞的雕像。神龕兩側擺放著從外地搬來的十二尊雕像,多為女性,身高接近真人。她還會吹長笛、琵琶、三弦、鈸,似乎是壹個比較完整的樂隊。遠處的雕像是明代的作品,是研究中國器樂發展和音樂制度史的不可多得的資料。

舍利生生塔位於祖地南瑞。建於隋開帝年間,宋代重修,清乾隆十六年(1751)重修。塔高38米,七室八角,琉璃瓦屋頂,遠遠望去,高聳的古塔映襯著村中的藍天白雲,十分壯觀。

晉祠的參天古樹也令人印象深刻,包括柏舟和隋槐。相傳,柏舟始建於西周,位於聖母院大殿左側。樹體向南傾斜,與地面成40度左右的角度,枝葉遮住了太陽穴。宋代文學家歐陽修稱贊:“大地草木豐茂,古柏含蒼煙。”它在900多年前就因其古老而備受推崇,至今仍雄健挺拔,與勞偉的泉水和精美的宋代少女雕像並稱為“晉祠三絕”。穗淮在關帝廟,老枝盤根錯節。這些古樹如此古老,卻依然生機勃勃,綠蔭如茵。陰森的老樹與金水三泉的結合,使大殿的亭臺樓閣隱於樹蔭與靜水激流之中,景色極為優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