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 妳是說的 明朝 還是 民國時期?
中國古代旅館種類繁多,稱謂不壹。由於各歷史時期的文化背景、機構建置、生活習慣的差異,以及人們對旅館的認識與理解不同,中國歷史上旅館在字號上出現了繁多的、與各個歷史時期社會特征有壹定淵源關系的名稱或稱謂。從出現於三代以前的中國歷史上最早的旅館名稱“逆旅”、“桎傳”、“驛傳”,到清嘉慶年間的“商館”、“客店”、“遞鋪”、“驛站”,在三千多年的歷史朝代更叠中,中國古代旅館在稱謂上出現了“館”、“驛”、“舍”、“店”四大類幾十種的名稱或字號。
“逆旅”,中國歷史上民間旅館最早的名稱,始於堯,盛於春秋戰國時期,消失於南北朝。“逆旅”即客舍,逆是迎的意思,迎止賓客之處,關東曰逆,關西曰迎。壹般是以家庭為單位,往往丈夫做主人,由妻妾做幫手。用來接待過往商賈、達官貴人和旅客的場所。逆館到春秋戰國時期已經成為壹種普遍存在的獨立行業,地方形勢的安定、商業活躍,逆旅也興旺繁榮。 “館”出現在公元前15世紀的商朝,館即接待賓客的房舍,大多座落在集市中,規模較大,在周時已經相當普遍,眾多外出人員均在館中居住。到春秋戰國時期,還逐漸發展成為官辦的,用於接待各路諸候之場所。在戰國末期,漢初,館也成為官僚貴族豢養食客名士的場所。呂不韋的館,就曾養士3000多人。在隋唐時期,官辦的館多設於州府內用於接待外國使臣,供其食宿,宋朝時朝廷對館更加重視,如北宋建於都城汴梁的“四方館”、南宋臨安的“四方館”規模較大,都是當時接待各國使臣的國賓館,還有專接高麗使者的“同文館”,專接南藩使臣的“瞻雲館”,專接遼使的“班荊館”。元朝時,“館”多為民間開設、供商旅居住,馬可。波羅在元朝供職17年,對“館”有過以下描述“從漢八裏城,有通往各省四通八達的道路,每條路上,?每隔40或50公裏之間,都築有旅館,接待過往商旅住宿?”;“每個城郊都在離城壹裏路的地方,設置專供世界各地來的商人居住的高級蠻夷館?”;“在近郊,距都城也許有1.6公裏的地方,建有許多招待駱駝商隊的大客棧,旅館按不同的人種,分別下榻在指定的、彼此隔離的旅館。”明朝出現了另壹種形式的民間旅館“會館”至清代達到頂盛,會館是異鄉人在客地建立的壹種社會組織。 “驛站”出現於商代止於清末,初創時設於驛道旁,官辦,專用於接待信使郵吏的住宿膳食場所,但後來也與過往驛道上的官吏、商賈和民間旅行者發生了千絲萬縷的聯系。隋唐時驛站遍布全國,除陸驛外,還有水驛,除備宿供膳外,設有庫廄,以存放貨物車輛、馬匹,有的還兼有軍事設施功能,駐有士兵,唐代驛站發展成為驛館,接待的官員已經多於信使。 “舍”,是中國古代旅館的另壹種名稱,出現於周,當時分二類,壹是“廬舍”用於接待使臣與國賓;二是“旅舍”,用於接待壹般商旅客人,戰國時期又發展為傳舍和客舍,前者用於接待官吏、駛吏,屬於官辦旅館,後者為接待壹般商旅客人,屬於民間旅館。傳舍後又發展為豪門貴族養士的地方。漢時的舍不再承擔通信任務,而成為官辦的,用於接待官吏的、功能單壹的備宿供膳機構。魏晉南北朝出現了民辦的“客舍”,除在城市中大量出現外,也出現在交通幹線上,與官辦的驛站爭生意,搶客源。唐以後“舍”的記載已經寥寥無幾,到元朝以後,除寺廟中用於待客的客舍、寮舍外,在史料上則難見有以“舍”稱之的旅館出現。 “店”,作為中國古代民間備宿供膳場所的名稱,在中國歷史上出現較晚,有邸店、客店、旅店、飯店四類。邸店出現於南北朝,為民間私人開設,壹般建於城鎮內兼有宿客和貯貨功能,宋朝進入鼎盛,之後逐步消失,被客店、飯店、旅店取代。《現代漢語詞典》對“旅店”詞條作如下解釋:旅館。由此看來,二者似乎
並無大的區別。
近日,細翻被稱為“周百科”的周有光先生語文叢談中的《語文閑談》,聽
他解讀“旅店”稱謂,很長見識。看來,古代的“旅店”和“旅館”還是有所不
同的,不同時間、地點,又會有不同的稱謂。大家的解讀簡練、準確、獨到,引
經據典,追根溯源,具有權威性,令人信服。
周有光先生說,小報載,旅店稱謂種種:
逆旅——古籍記載:許由辭帝堯之命而舍於逆旅。
驛傳——傳遞文書的驛卒和賓客的住所。
驛館——官員和驛卒的住所,憑“虎節”、“龍節”等投宿。
驛站——水陸驛道上的旅店,憑“銀牌”投宿。
客舍——官辦旅店。
客館——官辦旅店。
客店——小型旅店,赴京應試途中住宿。
邸店——客商住所,附設貨棧。
會館——同鄉旅店,接待本鄉旅客。
番館——外國人的賓館。
旅館——旅店的壹般說法。
旅店——旅館中略小的壹類。
飯店——廣東人稱旅館為飯店,意義混亂,現頗流行。
雞毛小店——貧苦人民的旅店,無被褥,以雞毛取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