桿秤。
民間傳說,木桿秤是魯班發明的,根據北鬥七星和南鬥六星在桿秤上刻制13顆星花,定13兩為壹斤;秦始皇統壹六國後,添加“福祿壽”三星,正好十六星,改壹斤為16兩,並頒布統壹度量衡的詔書;
另壹種說法是範蠡所制,他由壹個魚販的難處那得到啟示先用根竹竿,壹邊放水筒,壹邊放魚,利用杠桿原理發明,後來他進行改造根據北鬥七星和南鬥六星在桿秤上刻制13顆星花,定13兩為壹斤,但因為有些商家缺斤少兩,便添加“福祿壽”三星,表明,缺壹兩少福,缺二兩少祿,缺三兩少壽。
擴展資料:
20世紀50年代,國家才實行度量衡單位改革,把秤制統壹改為10 兩壹斤。漢中手工桿秤制作工藝,是在70多年前抗日戰爭的特殊背景下,由漢水與長江交匯口工商重鎮武漢傳來的。武漢三鎮在近代中國以工商經濟及交通運輸頗稱發達手工制秤業素有規模。
1937年抗日戰爭全面爆發,日寇鐵蹄蹂躪我東部大片國土,北平、南京、上海、武漢等大城市相繼失陷。隨著淪陷區難民紛紛往相對安全的西部省份逃難,負有盛名的武漢“福泰”記制秤技師多數逃至陜西。
當時國民政府將各種機構及高等院校西遷,漢中作為抗戰大後方,商業經濟與文化教育得以迅速繁榮。武漢“福泰”記的師傅們逃到漢中後就近利用秦巴山地原材料及市場重整舊業,漢中與西安成為陜西境內兩大衡器產區。
百度百科-桿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