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都說世界上沒有龍,那所描畫的龍是根據什麽描畫出來的呢?

都說世界上沒有龍,那所描畫的龍是根據什麽描畫出來的呢?

在中國的神話與傳說中,是壹種神異動物,具有蛇身、蜥腿、鷹爪、蛇尾、鹿角、魚鱗、魚尾、口角有虎須、額下有珠的形象。《山海經》記載,夏後啟、蓐收、句芒等都“乘雨龍”。另有書記“顓頊乘龍至四海”、“帝嚳春夏乘龍”。前人分龍為四種:有鱗者稱蛟龍,有翼者稱為應龍,有角者稱虬龍,無角者稱螭龍。 中國目前發現的最早的龍形圖案來自於8000年前的興隆窪文化查海遺址(興隆窪文化因內蒙古敖漢旗興隆窪遺址的發掘而得名,敖漢旗緊鄰遼寧省,查海遺址在遼寧阜新縣)發現了壹條長約19.7米、用紅褐色石塊堆砌、擺放的龍。興隆窪文化的這條龍的發現,把中國人崇龍的歷史上推到了8000年前。 龍在早期,古人對大多自然現象無法做出合理解釋,於是便希望自己民族的圖騰具備風雨雷電那樣的力量,群山那樣的雄姿,像魚壹樣能在水中遊弋,像鳥壹樣可以在天空飛翔。因此許多動物的特點都集中在龍身上,龍漸漸成了"九不像"(具有九種動物的特征)的樣子,這種復合結構,意味著龍是萬獸之首,萬能之神。 龍的形象古籍記述其形象多不壹。其中壹說為細長有四足,馬首蛇尾。壹說為身披鱗甲,頭有須角,五爪。《本草綱目》則稱“龍有九似”,為兼備各種動物之所長的異類。其名殊多,有鱗者謂蛟龍,有翼者稱應龍,有角者名螭龍,無角名虬。小者名蛟,大者稱龍。傳說多為其能顯能隱,能細能巨,能短能長。春分登天,秋分潛淵,呼風喚雨,無所不能。 《太上洞淵神咒經》中有「龍王品」,列有以方位為區分的「五帝龍王」,以海洋為區分的「四海龍王」,以天地萬物為區分的54名龍王名字和62名神龍王名字。唐玄宗時,詘祠龍池,設壇官致祭,以祭雨師之儀祭龍王。宋太祖沿用唐代祭五龍之制。宋徽宗大觀二年(1108年)詘天下五龍皆封王爵。封青龍神為廣仁王,赤龍神為嘉澤王,黃龍神為孚應王,白龍神為義濟王,黑龍神為靈澤王。清同治二年(1863年)又封運河龍神為「延庥顯應分水龍王之神」,令河道總督以時致祭。在《西遊記》中,龍王分別是∶東海敖廣、南海敖欽、西海敖閏、北海敖順,稱為四海龍王。 關於龍的起源,在經歷了長期的研究和考證,人們終於取得了壹個較為壹致的***識:龍是多種動物的綜合體,是原始社會形成的壹種圖騰崇拜的標誌。 龍的雛型在新石器時代晚期已萌芽,是以夏族圖騰為主體虛擬的想象物。古人對它有種種解釋。有說[tng]蛇沒有腳而能飛(見《荀子·勸學》);有鱗的叫蛟龍,有角的叫虬[qiu囚]龍,無角的叫螭[chī吃]龍。(均見《離騷》洪補引《廣雅》)有翅膀的叫應龍(《天問》王註)。有說龍像狗像牛,《論衡》則說:“龍之像,馬首蛇尾。”還有的說龍的形狀是鹿的角,牛的耳朵,駝的頭,兔的眼,蛇的頸,蜃[shèn甚]的腹,魚的鱗,虎的腳掌,鷹的爪子。這顯然是晚期發展了龍的形象,比最初的龍越來越復雜,被綜合進去的圖騰也越來越多,說明它在不斷豐富發展。對於龍的主體原形的探討,學者們作過許多有益的研究。有鱷魚說、晰蜴說、馬說等等。但普遍認同龍的基調是蛇。最初系統提出這壹見解的是聞壹多的名篇《伏羲考》。龍即大蛇,蛇即小龍。聞壹多認為,蛇氏族兼並別的氏族以後,“吸收了許多別的形形色色的圖騰團族(氏族),大蛇這才接受了獸類的四腳、馬的頭、鬣[liè劣]的尾、鹿的角、狗的爪、魚的鱗和須”,而成為後來的龍。後人在聞壹多研究的基礎上,作了許多豐富與補充。 文字演化  文字演化過程甲骨文中“龍”字為獸首蛇身之狀,頭頂著壹個表示刀狀器的“辛”字符號(見右圖,引之康殷著《文字源流淺說》)。 甲骨文“龍”字有形有聲,既形象又高度概括。其壹,獸以猙獰威猛著稱,尤其長有獠牙巨齒的猛獸;層狀閃電照亮雲團時呈面狀,與獸的面部相似,圖中的獸首尤其著力刻畫出牙齒,給人以蒼天發怒的震撼力。其二,蛇的身體呈條形;條形閃電也呈條形。其三,蛇行走宛轉曲折;條形閃電同樣宛轉曲折。其四,蛇隱蔽在陰暗的地方,現身突然;條形閃電隱身陰暗濃密的雲層之中,現身更加突然。其五,蛇多劇毒,壹擊便會致人死命,非常恐怖,許多人甚至天生怕蛇;條形閃 電同樣極具威懾力量,閃電過後的雷聲更加令人膽戰之驚。人們見到猛獸或蛇時無不感到恐怖。甲骨文中用獸和蛇來形容龍,表示它是壹種令人恐怖、令人敬畏的神秘力量。 在甲骨文中,“辛”字符號表示“被驅使”之意。甲骨文“龍”字表示這是壹種被驅使的力量,驅使它的是天,是古人心目中最高神靈。有意思的是,在遠神話傳說中,龍確實被人驅使,如幫助大禹治水的應龍。天驅使龍幹什麽呢,自然就是古人所渴望的“興雲布雨”。 所以,甲骨文“龍”字表示這樣壹個概念:其壹,它供天驅使;其二,它的聲音是隆隆之聲;其三,它的形象是閃電,頭像獸類,身軀像蛇,隱身在雲團之中;其四,它的工具是雲團;其五,它的功能是接受天的旨意播灑雨水。古人如此刻畫龍,意味著人們既懼怕它,又離不開它,對它敬畏有加。 考古發現 遼寧阜新查海原始村落遺址出土的“龍形堆塑”,為我們的“時間定位”提供著證據。查海遺址屬“前紅山文化”遺存,距今約8000年。“龍形堆塑”位於這個原始村落遺址的中心廣場內,由大小均等的紅褐色石塊堆塑而成。龍全長近20米,寬近兩米,揚首張口,彎腰弓背,尾部若隱若現。這條石龍,是我國迄今為止發現的 繁體寫法年代最早、形體最大的龍。(有文章稱,山西省吉縣柿子灘石崖上有壹幅距今達壹萬年的魚尾鹿龍巖畫,當是龍的最早的雛形。這幅巖畫未見發表,其面目如何,還不得而知。)接下來還有內蒙古敖漢旗興隆窪出土的距今達七八千年的陶器龍紋,陜西寶雞北首嶺遺址出土的距今達七千年的彩陶細頸瓶龍紋,河南濮陽西水坡出土的距今六千四百多年蚌塑龍紋等。 1970年代在內蒙古赤峰市翁牛特旗三星他拉村出土過"C"型玉龍,後經考古勘查確認該玉龍屬於距今約5000多年的紅山文化遺物。 1987年河南濮陽西水坡遺址45號墓發現了蚌塑龍虎,考古和碳-14測定墓葬的年代在距今6500年前左右。據學者李學勤、馮時等考證,45號墓發現的蚌塑龍虎與中國傳統天文學中的四象有密切的聯系。 遼寧阜新查海原始村落遺址出土紅褐色石塊堆砌的“龍形堆塑”。該遺址屬“前紅山文化”遺存,距今約8000年。“龍形堆塑”位於這個原始村落遺址的中心廣場內,全長近20米,寬近兩米,揚首張口,彎腰弓背,尾部若隱若現。這條石龍,是我國迄今為止發現的年代最早、形體最大的龍。 (有文章稱,山西省吉縣柿子灘石崖上有壹幅距今達壹萬年的魚尾鹿龍巖畫,當是龍的最早的雛形。這幅巖畫未見發表,其面目如何,還不得而知。) 起源新說 “大旱之望雲霓”,中國人對此深有體會,“久旱逢甘雨”更是被中國人列為四大喜事之壹。風雨來臨,往往先自傳來“轟轟隆隆”的隱隱雷鳴之聲。生活中的壹切幾乎都指望雨水的中華先民們,站在播種著全年希望的農田裏,守著萎蔫欲枯的禾苗,百無壹計,當突然聽到北方天際傳來隆隆雷聲,再看到濃雲之中金蛇亂舞,知道甘霖即將到來,壹定刻骨銘心,對隆隆之聲無限崇敬。 毫無疑問,中國先民們會因此抽象出壹個有形(閃電)有聲(隆隆)的概念,並用擬聲法將之命名為“隆”,年復壹年地盼“隆”望“隆”,期盼“隆隆”之聲送來甘霖。文字出現以後,先民們又創造出壹個“龍”字專門表示這個概念,並讀作“隆”。 編輯本段龍的證據 日本大阪市浪速區瑞龍寺所收 藏,現保存於日本大阪市浪速區瑞龍寺中,其保存相當的良好有三 百七十多年歷史。身長約1公尺左右,頭上有角,嘴邊有長須,眼 形巨大,只有三只爪應該是水中蛟龍吧!後腳因退化短小,與蛇般 的背脊,全身附有了鱗片,被塗滿金漆,有經過防腐過程制成標本 ,與傳說中的龍相比顯然小了點,是壹尾尚未長成熟的龍。 東漢建安二十四年,黃龍出現在武陽赤水,逗留九天後離去,當時曾為此黃龍出現之地建廟立碑。 《唐年補錄》記載,唐鹹通末年某日,有青龍墜在桐城縣境內,因喉部有傷,當場死去。龍全長十多丈,身子和尾巴各占壹半。尾呈扁平狀。它的鱗片跟魚差不多,頭上有雙角,口須長達兩丈,腹下有足,足上有紅膜。 南宋紹興三十二年(西元1162年),太白湖邊發現壹條龍,巨鱗長須,腹白背青,背上有鰭,頭上聳起高高的雙角,在幾裏之外都能聞到腥味。當地群眾用席子遮蓋它的身體,官府還派人親自祭祀。壹夜雷雨過後,龍消失了。它臥過的地方留下壹道深溝。 公元1944年8月,松花江南沿的扶余縣陳家圍子村後,數百人圍觀壹條趴在沙灘上的黑龍。據仍然健在的目擊者任殿元說,該龍長約20多公尺。這個動物外形像四腳蛇,臉形和畫上的龍差不多,長著七八根又粗又硬的長須,身子的前半部分直徑約壹公尺多。 四個爪子深深紮進沙灘裏。它全身都是鱗片,形狀像鱷魚鱗。 1953年夏天,豫東某地降落壹條不明動物,不少好事者徒步數裏前往觀看。據目擊者所描述的形狀,這東西像壹條巨大的鯊魚。它的腥味招來很多蒼蠅。這魚應是生活在深海的稀有魚類,至於為什麽會由天而降,似乎可以和龍墜落的原因產生關聯。 1960年冬,有兩人傍晚時分,在哈爾濱松花江畔聽見遠處有破冰聲音傳來。駐足查看,聲音由遠及近的移動過來,速度很快。到近處看見有壹對兒類似錐形角狀物從冰下探出,劃破冰面,很快地向前移動。推測可能是蛟。因為當時還沒有能在河底破冰而行的機器,更何況是在冰凍時期的內陸河。 編輯本段龍的形象 龍,在中國的神話與傳說中,是壹種神異動物,具有九種動物合而為壹之九不像之形象。具體是哪九種動物有爭議。 相傳龍的形體「九像九不像」,《爾雅翼》雲∶龍者鱗蟲之長。王符言其形有九似∶頭似駝,角似鹿,眼似兔,耳似牛,項似蛇,腹似蜃,鱗似鯉,爪似鷹,掌似虎,是也。其背有八十壹鱗,具九九陽數。其聲如戛銅盤。口旁有須髯,頷下有明珠,喉下有逆鱗。頭上有博山,又名尺木,龍無尺木不能升天。呵氣成雲,既能變水,又能變火。 另壹說是:「嘴像馬、眼像蟹、須像羊、角像鹿、耳像牛、鬃像獅、鱗像鯉、身像蛇、爪像鷹…」;還有壹說是:「頭似駝、眼似鬼、耳似牛、角似鹿、項似蛇、腹似蜃、鱗似鯉、爪似鷹、掌似虎」。 臺灣畫師相傳的畫龍口訣,也相當有趣:「壹畫鹿角二蝦目、三畫狗鼻四牛嘴、五畫獅鬃六魚鱗、七畫蛇身八火炎,九畫雞腳畫龍罷」,也許記住它,妳也可以畫出壹條栩栩如生的龍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