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學森(1911.12.11-2009 438+00.438+0)。漢族,吳越國王錢镠的第三十三孫,祖籍浙江杭州臨安。應用力學、航天技術和系統工程領域的科學家。
1934畢業於國立交通大學機械與動力工程學院,1936獲得麻省理工學院碩士學位,1938獲得加州理工學院博士學位,1955回國。
早年,他在應用力學和火箭、導彈技術的許多領域做了開創性的工作。獨立研究和與馮·卡門合作研究提出的許多理論,為應用力學、航空工程和火箭導彈技術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回國後,他長期擔任火箭、導彈和衛星研制的技術負責人,為中國導彈和航天事業的建立和發展做出了突出貢獻。
在工程控制論、系統工程與系統科學、思維科學與人學、馬克思主義哲學等多個理論領域進行了創造性研究,做出了重大貢獻。1956獲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獎壹等獎。
1985獲國家科技進步特等獎。1991被國務院、中央軍委授予“國家傑出貢獻科學家”榮譽稱號和壹級英模獎章。中國科學院院士,1994當選中國工程院院士。
2.鄧稼先
鄧稼先(1924-1986),九三學社社員,中國科學院院士,著名核物理學家,中國核武器發展的開拓者和奠基人,為中國核武器和原子武器的研究與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
鄧稼先是中國核武器研發的主要組織者和領導者。鄧稼先壹直帶領許多學者和技術人員在中國武器制造的第壹線,成功設計了中國的原子彈和氫彈。
引領中國國防和自衛武器達到世界先進水平。1982獲國家自然科學獎壹等獎,1985獲國家科技進步獎特等獎兩項,1986獲全國勞動模範稱號。
1987、1989各獲國家科技進步獎特等獎壹項。1999被追授“兩彈壹星功勛獎章”。由於他對中國核科學的巨大貢獻,他被稱為“兩彈”。
鄧稼先在壹次實驗中患直腸癌,於1986年7月29日在北京逝世,享年62歲。
3.袁隆平
袁隆平,1930,9月生於北京,江西省九江市德安縣人。他是中國雜交水稻育種專家,是中國雜交水稻研究和開發的先驅。他被譽為“世界雜交水稻之父”。
1953年畢業於西南農學院(現西南大學),1995年當選中國工程院院士,1999年中科院北京天文臺施密特CCD小行星項目組發現的壹顆小行星命名為袁隆平星。
2000年獲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2006年4月當選美國國家科學院外籍院士。2010獲澳門科技大學榮譽博士學位。
袁隆平是雜交水稻研究領域的開拓者和領導者,致力於雜交水稻的研究,先後成功研制出三系雜交水稻、兩系雜交水稻和超級雜交水稻。
同時,袁隆平提出並實施了“三熟四高產工程”,利用超級雜交稻技術成果,出版中英文專著6部,發表論文60余篇。2065438+2007年7月任青島海水稻學院首席教授。
2018 12 18黨中央、國務院授予袁隆平改革先鋒稱號,授予改革先鋒獎章,被授予雜交水稻研究先鋒。
4.鄧小平
鄧小平(1904年8月22日-12月19,0997),四川廣安人,原名鄧先生,後被啟蒙老師改名為鄧希賢。他是中國共產黨第二代領導核心,馬克思主義者。
無產階級革命家、政治家、軍事家、外交家,中國人民解放軍和中華人民共和國主要領導人之壹。鄧小平是中國社會主義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總設計師,創立了鄧小平理論。
被譽為中國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總設計師”。他倡導的“改革開放”、“壹國兩制”的政策理念,改變了20世紀後期的中國,也影響了世界。
5.李四光
李四光,原名李。湖北黃岡人,蒙古族,我國著名的音樂家、科學家、地質學家、教育家和社會活動家,是我國現代地球科學和地質工作的主要領導人和奠基人之壹。
新中國成立後,第壹批為新中國發展做出突出貢獻的傑出科學家和奠基人,北京地質學院(中國地質大學前身)創始人之壹。1958,加入中國* * *產黨。
他的著作包括《中國地質學》、《巖土力學導論》、《地震地質學》、《天文學》、《地質學和古生物學》。他為中國的“貧油”帽子、地質力學理論的建立和中國“兩彈”的研發做出了巨大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