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佛學經典概況》國學經典解讀

《佛學經典概況》國學經典解讀

佛學經典概況

中國文化史因佛教的輸入而為之壹變,遍覽中國哲學史、文學史、藝術史,佛教的影響都顯而易見。換言之,在中國歷史上,幾乎沒有完全不懂佛學的哲學家、文學家和藝術家。佛教雖然是外來的宗教,但早在兩漢之際已傳入我國,成為中國三大宗教之壹,佛教文化與中國傳統文化經過兩千多年的交流融合,現在已經滲透到了人們社會生活中的方方面面。比如漢語中有很多來源於佛教的詞匯或是受佛教影響而產生的新詞,日常生活中壹些常用的俗語也有不少和佛教有關,如“菩提”“現在”“未來”“剎那”“因果”“世界”“境界”“無事不登三寶殿”“與人方便,自己方便”等。中國歷代文人創作出了許多佛教題材的優秀作品,如謝靈運的《佛影銘》、李白的諸多釋家題材作品,以及與佛教思想淵源甚深的誌怪小說、神魔小說等,這些都已成為我國文學寶庫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再者,遍布全國的大小石窟和寺院都展現了佛教審美與中國藝術傳統對佛教藝術的接受和改造,如世界文化藝術的寶庫敦煌壁畫中百分之九十以上都是佛教畫。可見,佛教文化是深入學習中國傳統文化,尤其是文學、藝術的基礎之壹。

壹、佛教的興起與發展

佛教的創始人釋迦牟尼原名喬答摩·悉達多,是古代印度的壹位王子,出身於剎帝利階層。成年後,他出家悟道,創立了佛教,以壹系列的理論來宣化,直至涅槃之時。

佛教傳入中國的具體年代曾有多種說法,很難確定。目前壹般采用的,就是見諸記載而事實上也有可能的,是西漢哀帝元壽元年(公元前2年),大月氏使者伊存口授博士弟子景盧以佛經。另有“明帝求法”說也長期流行:東漢永平十年(公元67年),漢明帝夢到壹位全身發出金光的神人,大臣告訴他這位金人應當是佛,於是他遣張騫、秦景等人至大月氏國求取佛法,二人在中途迎請到迦葉摩騰和竺法蘭兩位高僧回到中國,駐錫洛陽白馬寺翻譯佛經,從此,佛教在中國流傳開來。

佛教傳入中國的初期,為了在中國站住腳,先要與中國本土的宗教特別是道教相融合,那時,中國人也用看待道教的眼光來看待佛教。東漢到三國時期,社會上壹般人以為佛教不過是神通變化等。雖然佛教的教義在當時已有較系統的介紹,但還不能說在社會上已有廣泛的影響。魏晉南北朝時期,印度各派佛教已基本介紹到中國來,並在中國有所滋長發展。隋唐時期,中國佛教發展盛大,形成了具有國際影響的許多宗派,如中國禪宗。宋元明清經過隋唐時期的三教鼎立,逐漸走向了三教會同,形成了以儒家為中心的儒教。佛、道兩教形式上走向衰微,但是,實際上佛、道兩教的宗教精神已滲透到儒教內部。

佛教在中國的傳播和發展,與中國的社會經濟、政治情況是不可分的;同時也應看到,中國封建社會經濟結構和政治結構有它的特殊性,以封建宗法制度為核心,宣揚三綱五常的封建專制主義統治了中國兩千多年,而支持這壹社會制度的主要思想支柱,是儒家及其後來轉化成的儒教。佛教對中國的綱常名教起著夾輔作用,在思想方面它是為封建統治者征服人心的壹個方面軍,但不是主力軍。“中國佛教的命運與中國封建地主階級的命運***休戚、相始終。”同時,伴隨著佛教的宗教活動,豐富了我國的音樂、舞蹈、繪畫、建築、文學等各個領域。伴隨著佛教的傳播,也推進了我國與鄰國的文化交流,加深了友誼與相互了解。

二、中國禪宗

菩提達摩是中國禪宗公認的東土初祖,菩提達摩傳來而發展成的禪宗,在中國佛教史、中國文化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禪宗初祖達摩是南天竺人,其生卒年代,傳記不明。入滅時間大約在530年。他在劉宋時期從海道來中國,自南而北,後來“遊化嵩洛”。傳說在嵩山達摩洞面壁九年開悟建立達摩禪。他所傳授,具體而明確。其主要宗旨是說大乘道不外乎二入:理入是悟理,行入是修行。入道,先要“見道”——悟入諦理。佛法不只是悟了,悟是屬於見理的,還要本著悟入的見地,從實際生活中,實際事行上去融洽,消除無始來的積習,這叫“修道”。修到究竟圓滿,名為“無學道”。

禪宗至六祖惠能時進入了壹個嶄新的階段。六祖惠能祖籍燕山,生於嶺南,俗姓盧。六祖法號,歷來寫作“慧能”與“惠能”者均有,應為惠能。惠者,指以法惠施眾生,能者,指能作佛事。六祖家境貧寒,少年時以賣柴為生。壹次,惠能賣柴回家的路上聽到有人讀誦《金剛經》,便萌生學習佛法之念,去拜謁五祖弘忍開始學佛。其時弘忍年事已高,急於傳衣付法,命眾弟子作偈以檢驗他們的修為。神秀上座呈偈曰:“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臺。時時勤拂拭,莫使惹塵埃。”弘忍以為未見本性,未傳衣法。惠能亦誦壹偈,請人書於壁上:“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壹物,何處惹塵埃。”弘忍見後,招惠能登堂入室為其宣講《金剛經》,並傳衣缽,定為傳人。

惠能禪法以定慧為本。他又認為覺性本有,煩惱本無。直接契證覺性,便是頓悟。因此,他並不以只有靜坐斂心才算是禪,提倡在壹切時中行住坐臥動作等也可體會禪的境界。主張明心見性、頓悟成佛。

1.北宗禪與南宗禪

禪宗自達摩東傳中土以來,到五祖弘忍之後,禪宗內部由於禪法風格的殊異而產生了重大分裂。其首座弟子神秀與嵩山老安等秉承漸修漸悟的禪法在北方傳播,惠能則在南方傳授以頓悟為特色的禪法,二者形成鮮明對比。分別稱為“北宗禪”與“南宗禪”。

北宗禪就是“禪宗北宗”,指唐代以五祖弘忍上首弟子神秀為代表的禪宗派別。由於他們主要活動在北方嵩洛地區,所以歷史上稱為“北宗”,其所創立和傳承的禪法就是“北宗禪”。神秀,俗姓李,河南尉氏人,少習經史,博學多聞。50歲時來親近弘忍,“六年服勤”,到了56歲,弘忍“命之洗足,引之並座”,正是付囑正法的意思。弘忍圓寂後,神秀在江陵當陽山(今湖北當陽縣東南)玉泉寺大開禪法,聲名遠播。他把“坐禪習定”、“住心看凈”作為壹種觀行方便,認為“壹切佛法,自心本有”,反對“將心外求”。然而北宗禪只傳了幾代便衰落了。

南宗禪就是“禪宗南宗”,是指由六祖惠能創立並弘傳的禪宗流派。因此派最初流行於中國南方地區,與當時流傳於北方神秀壹系的“北宗禪”相區別而得名。在惠能和神秀的時代,惠能的禪法偏居壹隅,影響較小,而神秀禪系則名震京師,勢力很大。安史之亂後,惠能壹系禪法的影響日益擴大,並逐漸取代北宗的地位,成為中國禪宗的主流。因此,後世所說的禪宗實際上主要是指惠能所創立的南宗禪。主張“頓悟”,提出“明心見性”,“見性成佛”的觀點。

2.壹花五葉,果成自然

“壹花五葉,果成自然”是對禪宗宗派源流的形象比喻,指佛法的源起與流傳演變。“壹花”指禪宗之源——由達摩傳入中國的“如來禪”,亦是對“如來拈花,迦葉微笑”典故的形象比喻;“五葉”指禪宗之流——六祖惠能門下的五個宗派。宋代釋道原《景德傳燈錄》卷二十八所載:“吾本來此土,傳法救迷情,壹花開五葉,結果自然成。”傳說是達摩傳法給二祖慧可時所作的偈文。從字面的意思來看,說的是壹朵花長出了五片花瓣,並長成了豐碩的果實。有人曾把“壹花開五葉,結果自然成”當做是“五種智慧的花瓣”盛開之後,顯示出自然的覺悟成就;而另壹種普遍被人們接受的看法則是:“壹花開五葉,結果自然成”是比喻禪宗在中國紮根以後,至六祖惠能及其門下,形成了南禪五家。包括溈山靈枯和仰山慧寂開創的“溈仰宗”;黃檗希運和臨濟義玄開創的“臨濟宗”;雲門文偃開創的“雲門宗”;洞山良價和曹山本寂開創的“曹洞宗”;清涼文益開創的“法眼宗”。這五家都自稱是惠能的傳人,祖師禪之正宗。

惠能時期的禪學,可以稱之為“祖師禪”;在惠能之後的禪學,則可以稱之為“越祖分燈禪”,因為“超佛”不已的新追求,必然導致“越祖”。而且,禪宗註重於當下之間的體驗,也以當下為最尊貴,另外“智齊於師,減師半德;智過於師,方堪傳授”的主張也使學禪者的個性得到了無限的開發。甚至出現了呵佛罵祖的德山派與佛、祖俱不禮的臨濟派。

總之,中國禪宗提倡不立文字,以心傳心,尤其是南宗禪講究頓悟,方法簡便,張揚個性,深合中國文人對佛教的理解。禪宗思想影響著中國的文人士夫,文士們又在很大程度上掌握著文化話語權,他們的推崇與追捧令禪宗在中國走得更遠。

三、中國佛教的其他宗派

中國佛教出現過許多宗派,主要有三論宗、天臺宗、凈土宗、律宗等。現擇要概述之。

1.三論宗

主要依據鳩摩羅什譯的《中觀論》《百論》《十二門論》研究傳習而形成的宗派,因為是依據中觀派的“三論”立宗,因名三論宗。其教義以真俗二諦為總綱,以徹悟中道實相為究竟。從法性理體這邊說的叫真諦,從緣起現象這邊說的叫世俗諦,真俗不二就是中道,也叫諸法實相,這是此宗的中心思想。

2.天臺宗

主要以鳩摩羅什譯的《法華經》《大智度論》《中論》等為依據,吸收了印度傳來的和中國發展的各派思想,重新加以系統地組織而形成的思想體系,其創始人智者大師住在浙江天臺山,因名天臺宗。其宗義以五時八教為總綱,以壹心三觀、三諦圓融為中心思想。五時即將佛教劃分為五個時期:華嚴時、阿含時、方等時、般若時、法華涅槃時。三觀即空觀、假觀與中道觀,是修行時的觀行方法,此三觀可以於壹心中獲得,因而叫作壹心三觀。三諦圓融是指真諦、俗諦與中道諦雖三而壹,說明諸法無礙、事理圓融。天臺宗發展了大乘圓教理論,展示了中國獨創的大乘思想。

3.凈土宗

依《無量壽經》等提倡觀佛、念佛以求生西方阿彌陀佛極樂凈土為宗旨而形成的宗派。凈土法門是壹生至誠念佛,臨命終時即可往生西方凈土永不退轉,方法極其簡單易行,因而廣受大眾推崇。修學此宗行住坐臥皆可稱念“南無阿彌陀佛”名號,只要信願具足,始終不怠,就可往生凈土,法門簡便,最易普及,凈土法門廣泛流行,甚至別宗的學者與信眾亦兼修其法,影響極大。

4.律宗

律宗主要是學習和研究戒律的。中國僧人在修學大乘的戒定慧三學中,仍然重視出家聲聞乘的戒律。戒律有聲聞戒、菩薩戒,律宗是依聲聞律部中的《四分律》而建立的。四分律雖屬小乘戒,但其文義通於大乘,中國盛行大乘,以大乘教義解釋律藏,攝小入大,就是大乘戒的組成部分。對於律學的研究,最重要的是善於分辨開、遮、持、犯的界限。因戒律在佛教教團生活中地位重要,因而律宗也壹直受到大眾的重視,發展很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