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09-晚清四大日記-《湘綺樓日記》

09-晚清四大日記-《湘綺樓日記》

壹、作者其人

二、日記介紹

三、湘綺樓記

四、日記展示

五、個人心得

壹、作者其人

王闿(kǎi)運(1833—1916)晚清經學家、文學家、教育家。字壬秋,又字壬父,號湘綺,世稱湘綺先生。鹹豐二年(1852)舉人,曾任肅順家庭教師,後入曾國藩幕府。1880年入川,主持成都尊經書院。後主講於長沙思賢講舍、衡州船山書院、南昌高等學堂。授翰林院檢討,加侍讀銜。辛亥革命後任清史館館長。著有《周易說》、《尚書箋》、《周官箋》、《儀禮箋》、《春秋公羊傳箋》、《谷梁申義》、《尚書大傳補註》、《湘綺樓詩集》、《湘綺樓文集》、《湘綺樓日記》等壹系列著述。王氏在《清史稿》中被列入《儒林傳》。

二、日記介紹

《湘綺樓日記》的時間跨度從清同治八年到民國五年,***約44年(中間稍有缺失),總計達250萬字。最早在1927年由商務印書館出版排印本(32冊),本書內容豐富,記敘了晚清覆滅和民國興起之社會民眾之看法、心情和艱辛,從社會層面研究這段歷史有著重要價值,是當時最接地氣的歷史社會寫照。1997年嶽麓書社出版排印本(***5冊),全套品佳,保存完好,極為罕見。

三、湘綺樓記

王先生在四川尊經書院講學歸來,以歷年俸給束修及受川督端方等人饋贈,在湘潭縣雲湖橋山塘灣購置田產百畝,築屋自居,名“湘綺樓”,自號湘綺樓主人。其建築為老人親自設計,分前、中、後三進。

前棟系二層樓房五開間建築,為樓之主體。樓下多儲木刻版,有木刻版作坊及客廳、客房、學生住宿房等;樓上為與門生學者講習與研究學問之所,有藏書室、書房、講習堂。樓閣上懸掛“湘綺樓”三字篆書匾額。廳堂中掛湘綺老人畫像;書房中有對聯壹幅:“心如椰子諸能受,自屬松風百不聞。”

樓前有池名荷池,種有荷蓮,且蓄魚鱉。大門外圍墻伸出,繞荷池曲折迂回,轎馬不得人,只能停放在莊門外,步行方可進入樓院大門,故時人謂其別出心裁,有欲進湘綺樓“文要下轎,武要下馬”之諺。

大門前有柏樹兩株,挺拔蔥翠。老人居家時曾寫有長詩《柏樹歌》,山塘灣房屋中進為居室,有臥室、客廳、書房及東西廂房。後進系老屋,為廚房、雜屋、家人住房等。前後兩院,院中花卉甚多,前院還種有金桂、銀桂兩株,入秋丹香撲鼻,極為幽香。後院有小型花圃。門外尚有梧桐、楊柳、香樟、紫荊排列成蔭。後山竹林,雜以樟、楠、楓、槐等樹木。炎夏引水灌溉,所有花草樹木生長繁茂高大。老人逝世後,子孫後代各奔東西,逐漸零落。

四、日記展示

《湘綺樓日記》中王先生居然把他在旅途中闖進尼庵裏去看尼姑的事也記了進去,從此壹處即可看到作者的不同凡響,率真有趣。以下展示幾處日記,壹睹風采:

>>>>>>>>>>>>>>>>>>>

凍雨初歇。起視門階有雷跡,門木碎落,門故未損,雲昨電入房似火毬,外孫婦及小婢皆驚。小兒女不知也,安眠無事,蓋未鑿渾沌耳。駭詫者不如孩童,知聰明之為累。登舟遂發,申正至城,入局小坐。即往歐家,遇伯元於城外,同入聽戲。正約團拜,杜鼎元得家信告警,遂還船宿。欲明日早發,上船乃遇蔡兒,信背時也。夜雨雷。(民國三年, 1914年二月十四日。第五冊,第3291頁)?

>>>>>>>>>>>>>>>>>>>

江寧之克,朝廷未求金帛,而曾氏上言壹無所有,豈藏珠而有愧心乎?是立言之謬也。(《湘綺樓日記》12頁,嶽麓書社,1997年。以下簡稱《王記》)

曾國藩、曾國荃兄弟歷經多年,最終攻下太平天國首都南京(江寧),挽救了搖搖欲墜的清王朝,建立了“同治中興”的功勛。由於此舉功勞之大,挽狂瀾於既倒,清廷未主動來催問攻下南京之後是否繳獲多少金銀財寶,而曾氏卻上書說“壹無所有”。故王闿運諷刺曾氏兄弟是否私吞太平天國財產,“豈藏珠而有愧心乎?”——歷史真相可以讓相關專家去細細考評,但王闿運對曾氏兄弟不滿之情已躍然紙上矣。

>>>>>>>>>>>>>>>>>>>

同治十年他雇舟遊南昌,停泊在滕王閣故址附近,發了壹通感嘆:

當余廿歲遊南昌,初不自意能成立如此;及余卅歲重遊,又不自意不富貴如此;今余卌歲三遊,蓋不自意老大如此。(《王記》270頁)

這段文字感慨自己早年聲名鵲起,受到權傾天下的朝廷大臣肅順激賞,要與其結為異姓兄弟,曾有平步青雲之機遇;同時悲嘆而立之年卻未能壹展胸中抱負,進入富貴場中(因肅順在“辛酉政變”中遇害);最後又悲嘆不惑之年因曾、左、李之權臣有目無珠,不識人才,以致他功名無望,只能“老大徒悲傷”了。這壹通感嘆壹波三折,在平平淡淡的文字中盡顯壹種淒婉悱惻、“我見猶憐”的韻致,卻不見壹個哀字、壹個悲字、壹個怨字,顯示了壹位具有特殊才華人物的高度自尊,而他的文字功力已臻於化境。

五、個人心 得

在晚清四大日記作者中,王闿運的功名地位最低,僅是個舉人,但學識才情卻最大,就連曾氏父子都得請他寫《湘軍誌》。王先生壹生奉行“有教無類”的教育理念,門下不僅有木匠齊白石,還有鐵匠張正旸、銅匠曾紹古以及僧人八指頭陀等,也培養了壹些對後世政治產生深刻影響的人物。

它的日記是社會較底層人員對當時(晚清覆滅和民國興起)情況的真實記錄,史料價值極大。另外,日記中也能看到作者對曾國藩、李鴻章、左宗棠等人的批評與不屑,多了壹些看歷史、歷史人物的視角,不再盲從壹個單壹化的認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