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如何看待青少年漠視生命?

如何看待青少年漠視生命?

近日,教育部發布《生命安全與健康教育納入中小學課程和教材指南》,再次引起教育工作者對生命教育和生死教育話題的關註。

泰戈爾說:“生如夏花之美,死如秋葉之美。”人生有開始,也會有結束。近年來,隨著兒童青少年漠視生命引發的壹系列成長悲劇,生死教育應該越來越成為家長通識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但是,對於成長中的幼兒,如何進行生死教育呢?父母該如何回應孩子的“生死之問”?本期特別關註,希望對家長有所啟發。

兒童的健康成長是家庭和國家的希望。然而,青少年兒童自殺的新聞經常出現在人們的視野中,壹些兒童殺人案件更是觸目驚心。從時間上,我們可以看到壹個意想不到的事實:這樣的悲劇由來已久,至今仍在發生。我們在震驚和感嘆的同時,也壹直在努力尋找背後的根源。是什麽讓本該無憂無慮的孩子放棄了生命?為什麽無辜的孩子會變成殺人犯?對於孩子的生命傷害,教育應該做什麽,又能做什麽?

事實上,中國青少年的生命教育從未停止。上海新雅書店1952出版的《兒童心理教育圖片》中,有兩幅關於生與死的圖片,生動直觀地講述了關於生與死的問題。(見下圖)早在21世紀初,為了應對兒童自殺等危及生命的行為,生命教育在中國崛起後發展得如火如荼,2010年上升到國家層面。經過20多年的發展,生命教育空前繁榮,相關的理論研究和實踐探索不計其數。但是,孩子的生命傷害還是時有耳聞。看來生命教育並沒有真正讓所有的孩子都珍惜生命。

生死教育本身屬於生命教育,但由於我國存在嚴重的死亡禁忌傳統,作為生命教育重要組成部分的生死教育往往被有意無意地忽略,使得生命教育“純粹”地“只談生,自動過濾死”。北京師範大學生命教育研究中心曹專教授提出“不建議在中小學開展過多的死亡教育...“因為中小學生朝氣蓬勃,陽光向上,充滿朝氣,所以最好不要用死亡教育誤導學生。曹專教授的觀點不無道理,不科學的死亡教育可能會誤導孩子,導致負面影響。但這並不意味著孩子不需要死亡教育。同時,“死亡是黑暗和消極的,不應該在中小學進行”的觀點代表了相當壹部分生命教育研究者和中小學教育工作者。正因如此,大多數學校只願意開展生命教育,卻不願意給生死教育壹個發展空間。不止壹個中小學校長跟我說過,“生命教育可以,死亡教育太消極,要多告訴學生壹些積極的東西。“作為壹名兒童死亡教育的研究者,我的思考是:對生死教育持謹慎態度沒有錯,但如果我們認為死亡教育是黑暗的、消極的,因為老師不能講死亡,或者因為噎死我們不能放棄吃飯而拒絕在校園外進行生死教育,這是不理智的、客觀的。

2002年,《中國教育報》發表題為《生命中不能承受之重——青少年自殺現象的調查與思考》的報道,呼籲中國青少年迫切普及死亡教育,期待死亡教育在不久的將來能真正走進課堂;到2016,中國婦女報還在孜孜不倦地發出“死亡教育何時成為成年人的必修課?”“死亡教育要從學生時代開始重視”的呼籲。

幸運的是,在2020年5月的政協十三屆三次會議上,壹位委員提出的“新冠肺炎疫情後全社會加強生死教育”的提案,得到了教育部的正式回復。回復稱,“新冠肺炎疫情爆發以來,我們高度重視疫情防控期間全社會的生死教育,註重將生死教育與疫情防控期間的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緊密結合。”特別提到“將生死教育融入課堂教育教學”。小學品德與生活課程要求學生“珍愛生命,熱愛生命”,初中思想品德課程要求學生“認識人的生命的獨特性,珍愛生命”。他在回信中肯定了生死教育,並表示會進壹步加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