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國時代,了解戰國歷史的人都知道那是多麽黑暗,政治鬥爭是多麽激烈和殘酷。在這種背景下,為什麽非要搞瑪麗蘇?惡心。網絡名人,壹個死歷史學家,說大秦帝國系列是狗屎,玩偶像劇套路,說自己是歷史劇,誤導人,壹點都不誇張。應該改名為商鞅,真牛皮,秦王,秦王演義的嬴政。或者,古代活雷鋒:商鞅,霸道總裁橫掃六合。
這個系列的第壹集看不下去了。第壹集商鞅還在王維手下,魏國在與秦國的戰爭中損失慘重。商鞅...他不僅同情秦國的士兵,還稱贊秦軍,說了壹句經典的豪言壯語“我們不是在和秦軍打仗,而是和秦人、秦國打仗”。謝謝妳,商洋。如果不是妳提醒我,我會忘記秦軍是秦國派來的,是由秦國人組成的。魏軍統帥聽了商鞅尷尬的壹擊,也沒有壹個大嘴巴把他打死,只是提醒商鞅小心。劇情分分鐘打到抗日劇,日本軍官誇八路俘虜:“妳的堅忍、忠誠、不屈有什麽用?”或者“哈哈哈,妳們被我們日本鬼子耍了!”
心裏滿是黑色問號:這種劇不是侮辱觀眾智商嗎?但我錯了。我不應該用問號。果然,商鞅的謀反變成了大臣逼宮,羅密歐(秦王)和朱麗葉(商鞅)被打鴛鴦分開。朱麗葉為了改革喝藥自殺,戰國時期藥效如此強大的藥她也沒吐出來。秦武王真的快死了。在禮法制度下的戰國時期,達官貴人以莫須有的罪名被懷疑流放甚至滅絕九族是常有的事。部長們在哪裏可以聯合反對基本國策?而大臣們的真正目標不是變法,而是商鞅?我想了幾秒鐘也想不通。哦,我明白了!羅密歐與朱麗葉有仇,所以打鴛鴦?愛情愛情,原來莎翁的靈感是來自秦國,簡稱薩賓福琴。
先說結論:歷史劇最不符合歷史。但是,單單壹部影視作品,就其藝術水平而言,就堪稱上品。在系列中,有兩三部可以算是歷史劇,但第壹部是獨壹無二的歷史劇。
相對於夏、商、西周及以前史料的極度缺乏導致根本無法出壹部劇,以及秦漢以來歷史事件的清晰記載,東周史料呈現出缺乏但多版本的特點,這就給了劇集作者極大的發揮空間,冒充壹部劇,進而塑造歷史。畢竟,即使是歷史記錄也有壹些嚴重的不壹致之處。
但我個人並不否認他的藝術成就,因為這與史實相去甚遠。如果改名為不太正規的劇,定位為以歷史為基礎的古裝劇,類似於兵家聯盟,那就更配得上這個分數了,因為要註意的是,大部分劇是超越不了原著的,但是《秦帝國的裂變》就像《宮中皇後》壹樣,超越了原著。
至少從藝術角度來說,比文筆差的原著高很多。此後眾多“秦信徒”的出現,已經可以說明這壹點的成功。但另壹方面,他對歷史的創造真的無處不在。豐澤之會成為秦魏關系的致命寫照,商鞅的完美寫照,魏國君臣的弱智待遇,燕趙楚活動的消失...
總之不要做歷史劇,可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