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中認為人體各處都有神仙,首次提出了三丹田的理論。介紹了許多存思觀想的方法。
《黃庭經》是道教上清派的重要經典,屬於洞玄部。現傳《黃庭經》有《黃庭內景玉經》、《黃庭外景玉經》、《黃庭中景玉經》三種,因中經出現較晚,可以暫置不論,關於內外經的作者、成書年代及其相互關系,向來有多種說法。今人王明先生在《黃帝經考》中曾作詳細考證,認為魏晉之際,民間已有私藏七言韻語體《黃庭》草本。大約在晉武帝太康九年(288年),女道士魏華存得到這個《黃庭》草本並加以註述;或有道士口授,華存筆錄而寫成定本《黃帝內景經》。晉成帝鹹和九年(334年),魏華存去世,《黃庭外景經》約在這前後問世,它是在《內經》的基礎上撰寫而成的,作者不祥。這是主張《內經》在《外經》之前出現。歷史上也有人認為《內經》在《外經》之後出現的,如歐陽修等。
《內經》與《外經》旨意相通,這點是無疑問的。歷來校註本經的較多,今所見最早註本為唐玄宗時隱士白履忠(號梁丘子)註的,收入《雲笈七簽》和《修真十書》,另有胡?、歐陽修、劉處玄、蔣慎修等都註過《黃庭經》,而清人董德寧《黃庭經發微》較曉暢易懂,陳攖寧《黃庭經講義》分類詮釋,解難釋晦。據《雲笈七簽》本,《內景經》***36章,每章以句首二字作為標題,正文計416句,2912字;《外景經》分上中下三部,計98句,686字。別本與此大略相同。經名“黃庭”壹辭的含義,有不同的解釋。《正統道藏》染丘子註序:“黃者,中央之色也;庭者,四方之中也。外指事,即天中地中人中;內指事,即腦中心中脾中,故曰‘黃庭’。
內者,心也;景者,象也。外象諭,即日月星辰雲霞之象;內象諭,即血肉筋骨臟腑之象也。心居身內,存觀壹體之象色,故曰內景也。”王明《黃庭經考·釋題》說:“按黃庭三宮,上宮腦中,中宮心中,下宮脾中,黃為中央之色,庭為四方之中,並具中義。內景者,含氣養精,內視神象:似義取雙關。”今人陳攖寧認為庭乃階前空地,故黃庭表示中空的意思,對人體而言就是臍內空處。總而言之,“黃”是中央之色(根據五行說:東方甲乙木,南方丙丁火,中央戊己土,西方庚辛金,北方壬癸水。土色為黃,故黃為中央之色),“庭”指四方之中,或指階前空地,“黃庭”即喻指道家內修功夫的中空現象。
《內景經》又名《太上琴心文》、《東華玉篇》、《大帝金書》。歷代稱它是魏晉間道士養生之書,其實它遠在壹般藥物養身、術數延命之類書之上,而是壹部繼承漢代“五臟神”之說,以身體臟腑各有所主的理論為基礎,結合道教人身百脈關竅各有司神之說,以七言韻文的形式,註重以“存思”為主的修煉要訣。因它是早期上清派崇奉的經典,故又稱《上清黃庭內景玉經》。《內景經》包含著壹些醫學理論,分別論述了人體各主要器官的大致情狀以及主要生理功能,其中有十四章著重闡述了人體五臟及膽腑的生理作用。經中認為心是臟腑之王,能知寒熱、和榮衛、通血脈、調陰陽;心開竊於口舌,能吐納五臟之氣,識別五行之味。所以人能心安,就可以體和無病身不枯。肝主謀慮,藏血、魂魄之居。
經中認為肝開竅於目,如日月之明,五行之關鏡。肝氣上與三焦氣合,下為口中津液,津液過玄膺、明堂入丹田,真氣流布,百骸受潤,則無疾病。脾為倉廩之本,納谷物生味道,化糟粕。它認為脾居中央,橫在胃上,外應臉色;脾胃相合供應營養,那麽血脈通暢,筋骨強健、肌膚豐潤、營養全軀,就能延年益壽。故它重視脾的功能,稱脾為下黃庭宮、人體的根本、五臟的要樞。肺為氣之本,開竅於鼻,布氣於七竅,主耳目聰明。認為肺氣起自三焦,能調理五臟之元氣,人若能把津液吞進丹田,那麽膚色亮澤,百脈通暢,齒堅發黑,不會衰老。腎者精之處,先天之本,元氣之根,主骨。經中認為腎主五臟六腑、九竊津液之相連,開竅於耳,腎氣充足,則耳聰目明,筋強骨健、百脈通暢。又腎藏精,認為人若止精可長壽。經文認為,膽主決斷,為六腑之精。人若膽、力互用,能攝虎兵。又認為膽外名於眉目之間,喜怒皆行此處,憤則發上沖冠。
《內景經》又吸收《河上公老子章句》及《太平經》中“五臟神”的觀念,發展為三部八景二十四神之說,認為人體各部位都有神靈居住。三部八景二十四神,是指將人身分為上元宮、中元宮、下元宮三部分,每部分的元宮都有八景神鎮守,即上部八景神鎮在人身上元宮中,中部八景神鎮在人身中元宮中,下碚八景神鎮在下元宮中。經中認為人們若能存思三部八景二十四神,則三田五臟的真氣調和,不會有疾病,甚至能乘雲升仙。值得註意的是,這些神的名字並非隨意起的,而是根據人身各器官的功能、所處方位以及顏色、狀態等,加以提煉概括成的。如對面部七神的介紹:“發神蒼華字太元”;“腦神精根字泥丸”;“眼神明上字英玄”;“鼻神玉壟字靈堅”;“耳神空閑字幽田”;“舌神通命字正倫”;“齒神■峰字羅千”。
這些神名都是對相應器官進行形象的概括,各具特色。經中認為,人體正是靠這些神的主宰,才是以維持生理活動正常地進行,才能“形與神具”。這些神有別於超自然力量的神,而是主宰人體生理活動的“功能神”。這也反映出古時人們對人體器官功能的壹些正確認識,但他們卻將人體器官功能的主宰歸結於神,是明顯錯誤的。
《內景經》還對《存思法》進行詳細闡述。早期道教《太平經》中就有存思五臟神萬病都可消除的說法,《內景經》繼承這壹思想並加以進壹步發揮。認為“存思百念視節度”,即要求存思身中百神,呼吸上下如壹而除雜念。並認為“可用存思登虛空”,這是把存思之法當作學仙之道。可以說,存思是道教上清派典型的修煉方法,也是《內景經》的核心內容。所謂存思之法,《內景經》中包含兩個方面內容,壹是指存思身內諸神,另外指存思身外之物。
道教認為人體多神,而以五臟神為主,故重視存思五臟神的色、形、氣、服飾、姓名等。《內景經》對於存思心、肝、脾、肺、腎等五臟神,都分別加以論述,其中對存思心神的論述最多。如經中述道:“心典壹體五藏(臟)王,動靜念之道德行,清潔善氣自明光,坐起吾俱***棟梁,晝日曜景暮閉藏,通利華精調陰陽。”這是認為心有神靈,且是五臟之王,倘若經常存思心神,那麽陰陽和順,臟腑調勻,均無疾病。存思肝神:“肝氣郁勃清且長,羅列六府生三光,……五色雲氣紛青蔥,閉目內眄自相望。”
肝屬東方木位,主青,故肝氣旺盛清而且長時,如東方之木主春,肝為生氣之本,閉目冥想生氣遍照體內五臟之腑,與臟腑相應,上為五色雲,如日月星辰光亮明徹,久久即可自己內視臟腑。“內視”是存思法中壹種重要思想,就是指修煉者閉目存思,潛神入定後,內觀形體,神氣充溢而使體內朗然洞徹的景象。關於存思脾神:“脾長壹尺掩太倉,中部老君治明堂,……黃衣紫帶龍虎章,長精益命賴君王,三呼我名神自通。”脾居中宮,存思脾神,即可增長精氣,延長壽命,心虛洞鑒,神靈自通。關於存思肺神:“肺部之宮似華蓋,下有童子坐玉闕。……素錦衣裳黃雲帶,喘息呼吸體不快,急存白雲和六氣,神仙久視無災害,同之不己形不滯。”肺為金宮,在五臟之上,狀似華蓋。
童子、白雲都是指肺神。當喘息不定呼吸不暢、身體不快時,就趕緊存思肺神,便能調和六氣而無災害,常用此道,可保形體不枯衰。關於存思腎神:“腎部之宮玄闕園,中有童子冥上玄,……蒼錦雲衣舞龍幡,……百病千災急當存,兩部水王對門生,使人長生■九天。”腎為水宮。玄闕園,喻指腎之外形。童子、水王都是指腎神。當人正生病時,就應立即存思腎神,這樣便能逢兇化吉,免除疾病而能升天成仙。
《內景經》提出“三丹田”之說。關於三丹田之名,在此經之前的早期道教籍中尚未出現。《太平經》、《大洞真經》提到泥丸、心、臍等與之相關的名稱,只有到了《內景經》才明確提出“三丹田”的概念。丹田有上、中、下之分,故合作“三田”。每壹丹田中各居著壹位神,故有“三神”。又因丹田之室,方圓壹寸,故稱寸田,下面分別簡介三丹田。
關於上丹田:眉間內入三寸為上丹田宮,也叫泥丸宮。“泥丸百節皆有神,……壹面之神宗泥丸,泥丸九真皆有房,方圓壹寸處此中,同服紫衣飛羅裳,但思壹部壽無窮,非各別住俱腦中,列位次坐向外方”,講的是泥丸宮在壹身之首,是百神之主,泥丸百節都有神,它們都受腦主持而排定坐次,泥丸九真都穿紫衣羅裳,人們只要意守上丹田,存思九真神,就可以延壽不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