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í lóng zǐ
2 石龍子科動物石龍子的全體·《中醫大辭典》·石龍子石龍子為中藥名,出自《神農本草經》[1]。
2.1 石龍子的別名蜥蜴、四腳蛇、馬蛇子[1]。
2.2 來源及產地石龍子科動物石龍子Eumeces chinensis (Gray)的全體[1]。分布長江流域以南各地[1]。
2.3 性味歸經鹹,寒,有毒[1]。入腎經[1]。
2.4 功能主治
解痙,破結,行水[1]。
1.治癲癇,瘰癧,石淋,乳腺癌[1]。內服:煆存性研末,1~1.5g[1]。
2.治臁瘡久不愈[1]。熬膏或浸桐油外搽[1]。
2.5 使用註意孕婦忌服[1]。
2.6 化學成分本品含蛋白質、肽類、氨基酸、脂肪。脂肪中主含油酸[1]。
3 石龍子科動物銅石龍子或同屬其它種石龍子的活體或幹燥全體·《全國中草藥匯編》·石龍子 3.1 拼音名Shí Lónɡ Zǐ
3.2 石龍子的別名四腳蛇、草龍
3.3 來源石龍子科動物銅石龍子Sphenomorphus indicus (Gray)或同屬其它種石龍子的活體或幹燥全體。春夏秋皆可捕,曬幹或烘幹。
3.4 性味鹹,寒。
3.5 功能主治解毒消腫,鎮痙祛風。用於淋巴結結核,乳癌,肺癰,癲癇,風濕皮膚發癢及瘡毒。
3.6 石龍子的用法用量0.5~1錢。作散劑或熬膏。
3.7 備註(1)同屬動物花楔蜥Sphenomorphus maculatus (Blyth)。亦同供藥用。
3.8 摘錄《全國中草藥匯編》
4 石龍子科動物石龍子或藍尾石龍子除去內臟的全體·《中華本草》·石龍子 4.1 出處出自1.《本經》。
2.陶弘景:石龍子,其類有四種,壹大形純黃色為蛇醫母,亦名蛇舅母,不入藥。次似蛇醫,小形長尾,見人不動,名龍子。次有小形而五色,尾青碧可愛,名斷蜴,並不螫人。壹種喜緣籬壁,名yan蜒,形小而黑,乃言螫人必死,而未嘗聞中人。
2.《綱目》:諸說不定,大抵是水旱二種,有山石、草澤、屋壁三者之異,《本經》惟用石龍,後人但稱蜥蜴,實壹物也。且生山石間,正與石龍、山龍之名相合
4.2 拼音名Shí Lónɡ Zǐ
4.3 英文名Chinese Skink
4.4 石龍子的別名蜥易、易蜴、蜥蜴、山龍子、守宮、石蜴、豬蛇婆、四腳蛇、五寸棍
4.5 來源藥材基源:為石龍子科動物石龍子或藍尾石龍子除去內臟的全體。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1.Eumeces chinensis(Gray)2.Eumeceselegans Boulenger
采收和儲藏:夏、秋間捕捉,處死,除內臟,置通風處幹燥。
4.6 原形態1.石龍子,頭體頭103125mm,尾長144189mm。眶上鱗第2枚顯著大於第1枚;額頂鱗發達,彼此相切,有上鼻鱗;無後鼻鱗;第2列下顳鱗楔形,後頦鱗前、後2枚。耳孔前緣有23個瓣突,鼓膜深陷。體較粗壯,環體中段鱗2224行;肛前具1對大鱗;尾下正中行鱗擴大。前、後肢貼體相向時不相遇,指、趾側扁掌足冰粒鱗大、小不壹。背面灰橄欖色;頭部棕色;頸側及體側紅棕色,雄性更為顯著,體側有分散的黑斑點;腹面白色。幼體背面黑灰色,有3條淺黃色縱紋向後直達尾部,隨個體成長而消失或隱約可見。雄性顳部顯著隆腫。
2.藍尾石龍子,頭體長7090mm,尾長130160mm,吻端頓圓;上鼻鱗1對,左右相切,無後鼻鱗,前額鱗1對,不相切;額鼻鱗與額鱗相接,左右頂鱗為間頂鱗所隔開,頰鱗2,眶上鱗4,耳孔前緣有23枚錐狀鱗,上唇鱗7,後頦鱗1枚,體鱗平滑,環體中段鱗2628;肛前鱗2,股後緣有1簇大鱗,雄性肛側各有1棱鱗。背面深黑色,有5條黃色縱紋,正中條在頂鱗分叉向前達吻部,其余分別在眼上方和眼下方向後沿體側達尾部,在尾後端淺縱紋消失。尾部為藍色,腹面色淺。
4.7 生境分布生態環境:1.生活於海拔2001000m的山區、平原耕作區、開闊地、住宅、路旁雜草亂石堆中捕食昆蟲。
2.生活於海拔6001500m左右山間路旁雜草間。捕食昆蟲。
資源分布:1.分布於江蘇、安徽、浙江、江西、福建、臺灣、湖北、湖南、廣東、海南、廣西、四川、貴州、雲南。
2.分布於江蘇、安徽、浙江、江西、福建、臺灣、河南、湖北、湖南、廣東、廣西、四川、貴州、雲南。
4.8 栽培本品野生。
4.9 藥理作用本品有抗癌作用,其醇提取物能抑制人肝癌細胞的呼吸;體內試驗,可延長移植腫瘤動物的壽命。
4.10 炮制捕得後處死,割除內臟,洗凈,置通風處幹燥,或曬幹。
4.11 性味味鹹;性寒;小毒
4.12 功能主治利水通淋;破結散瘀;解毒。主癃閉;石淋;小便不利;惡瘡;臁瘡;瘰癧
4.13 石龍子的用法用量內服:燒存性研末,1.53g;或入丸、散。外用:適量,熬膏塗;或研末調敷。
4.14 註意孕婦禁服。
4.15 各家論述1.《本經》:主五癃邪結氣,破石淋,下血,利小便水道。
2.《綱目》:消水飲陰,滑竅破血。
3.《本草求原》:偏助壯火,陽事不振者宜之。
4.《四川中藥誌》:治九子爛瘍,乳癌,肺癰,風濕,皮膚發癢及瘡毒。
4.16 摘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