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俗語“日不曬根,口不吞陽”中的曬根與吞陽指代什麽?如今適用嗎

俗語“日不曬根,口不吞陽”中的曬根與吞陽指代什麽?如今適用嗎

人這壹輩子,有三件大事必須要做。

壹是成家,男大當婚女大當嫁;二是擁有壹處自己的房屋;三是孝敬贍養自己的父母。

這三件事情如果都弄不明白,必然會被世人恥笑的。

無論是在古代,還是在當下,修建房屋都是人生中值得拿本本記下來的節點。

古人多是自己修繕房屋,現在多是在城市裏直接購買商品房。

我們不難發現兩者還是有很多***同點的,房屋的朝向,基本上都會選擇坐北朝南,因為我們在北半球,這樣的朝向更有利於房間內采光。

在前面的文章中,我們已經知道了“房屋內有三象,財神自己都會跳上炕”,這“三象”就是指的“光,水,山”。

古人建房屋的時候,都會依山傍水,而且讓房屋有充足的采光。

現在我們在城市裏購房,自己雖然不能決定怎麽修建,但在屋內擺放壹缸風水魚,客廳和書房都掛上字畫,也就代替了水和山。

至於采光問題,那就要看自己的戶型了,采光好的房子,價格也會高壹些。

其實,古人的生活經驗告訴我們,在修建房屋的風水學上,還有很多值得註意的地方。

比如這句俗語:“日不曬根,口不吞陽”。

這句話只有簡短的八個字,但卻涵蓋了很多風水學的知識。

其中曬根與吞陽是關鍵,要弄明白古人為何會把這句話代代相傳下來,就必須要深入去了解他們具體的生活年代和環境。

因為古人使用的漢字都很簡練,大家去讀壹讀文言文就深有體會了。

其實主要原因是紙張很難得,古人大多在竹簡上記錄事情,而且竹簡制作很繁瑣,價格自然很貴,就如同發電報壹樣,每個字都要仔細斟酌。

先來看“曬根”,曬很好理解,就是字面意思。

我們在天氣晴朗的時候,都會叫上朋友出去曬太陽,要註意這裏的“根”,指的是墻根。

所以前半句的意思就是:在修建房屋的時候,不能讓太陽曬到內墻根,換種說法就是不能讓太陽光透過窗戶曬到屋內的墻根。

那麽問題來了,難道不是采光越多越好嗎?其實不然,我們偶爾出去曬壹曬太陽,不僅提神醒腦,還能讓紫外線幫助殺菌。

但如果讓妳長時間都暴露在強烈的太陽光下面,那肯定是受不了的。

修建房屋時,對采光的要求也是壹樣的,既要保證屋內有光照,但不能全部都被曬到,這是有講究的。

用古人的風水學來解釋,也很好理解。

在風水中,陰陽要調和才能使得屋主人身心健康,事事順利。

如果全屋都是被暴曬的狀態,自然就是陽氣完全壓制了陰氣,這樣是會失衡的。

還有壹點我們不能忽略掉了,古人都有壹個簡單的祭祀的地方:祠堂。

如果陽氣太強盛,這是對已逝先輩的不尊敬。

再來看“吞陽”,指的是吞吐陽光。

“口”指的是門口,修建房屋的時候,大門口吞吐陽光的尺度也是有限制的。

上面也提到了古人的祠堂,先祖們的牌位都是正對著門口的,陽光照射的範圍必須要加以控制。

就大門口而言,堂屋(客廳)都是會客用的地方,主人和客人要端坐在壹起詳談事情,這個時候太陽光直楞楞地曬在兩人身上,那會是很不舒服的體驗。

不僅難以睜開眼,還會擾亂心智。

所以門口高度的設置,不能出現還沒出門,就讓陽光都照進來,這是固定了的標準。

所以,俗語“日不曬根,口不吞陽”依然是古人對風水學的壹種信奉,也是在生活中不斷積累下來的經驗之談。

因為古人生活的年代並沒有高樓大廈存在,對於房屋的修建大多是根據自己的意願。

但如今城市化高度發達,小區要如何修建都是開發商來制定,買主只能被動地接受。

再加上多種多樣的裝修風格,使得這句俗語提到的風水學相關註意事項都不適用了,而且基本上被遺忘掉了。

“日不曬根”其實很好做到,在裝修的時候把窗戶和窗簾搭配好即可,比如落地窗,不僅美觀,還很實用。

至於“口不吞陽”,那就沒有去關註的必要了,門和門檻都是統壹做好了的。

古人留下來的俗語,作為壹種傳統文化去研究是完全沒有問題的,有壹些精華我們可以吸取,作為壹種智慧的結晶來服務生活。

更多的已經不適用於當下的生活狀態,但我們可以以此去了解古人的生活方式和習俗,對於研究歷史文化進程是有積極作用的。

文中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