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山海經》讀後記

《山海經》讀後記

《山海經》的譯文,終於全部完成。

近兩個月的讀譯過程,其中的酸甜苦辣,只有親身經歷過的人,才能有深切的體會。有幾次,我都想過放棄,但咬咬牙,又堅持了下來。只有堅持,才會有希望。人只要活在這個世上,還是應該有個目標,有了目標,就有了努力的方向和前行的動力。世上無數的成功者都在孤獨中戮力奮進,我們可以嗎?

下面簡要記錄下讀譯《山海經》的過程與收獲。

第壹,是在翻譯之前要通讀全文,包括《經》內文字的相關註釋和譯文。目的是為了能了解全書的概況,包括其內容、順序、難易程度、組成分布等,從而規劃自己的讀譯時間計劃,以每天原、譯文1500的字數進行實時更新。畢竟,白天要工作,只能在空閑時間逐漸完成此項難度較大的愛好事宜。

第二,當開始動手翻譯時,才真正體會到了以往那些譯著者的不易。首先遇到的攔路虎,就是個別古文生僻字如何在電子文檔裏的體現。這些字在平常使用的新華字典裏很多都沒有,查起來也不方便;網上也搜索不到完整的古文字。我也使用了各種方法,包括:拼音、手寫、拆分等。後來,我又使用截屏,可是粘貼到網上時,才發覺截屏的字是以圖片的形式夾雜在文檔裏發布,格式上肯定不合適。隨後,我就想到了替代,可哪有那麽合適的字代替《經》裏的古文字呢。不過,在翻譯到後面時,我也在不停的校對前面已譯過的文字,有時,突然在網上又能搜索到了那些個別古文字。這時,是我比較開心的時刻,這種情況發生過十來次。總體來說,少量進行替代的字都基本符合原字的含義。有時候,為了壹個字,前後查找核對能花費兩、三個小時,而這時,那種枯燥、焦灼的滋味不停的湧上來,讓我幾欲擱置、放棄。尤其是從北山經到中山經,古文字的生僻處最多,總是譯譯停停,咬咬牙,然後再重整旗鼓繼續艱難的譯程。譯文中對個別生僻字只註音,不釋義,因為,對有些閱讀者知道讀音就可以了;而對有的閱讀者,即使做了釋義,他們也會自己去查閱核對,只有經過自己的查尋,才會釋惑。

第三,按照順序,開始是南山經,然後是西山經,當我把譯文編輯、粘貼到網上,發布前再進行校對時,卻發現有些部分的譯文太死板,不宜閱讀,還有個別錯字和丟字的地方。本著對自己、對讀者負責的心情,我又重新進行了修改和調整,讓譯文變得更通俗易讀,且還要符合原著。因此,很多地方就需要重新構思和編輯。修改好了,發布後,我自己首先要重讀壹遍,若是發現還有個別錯字和落字的地方,那麽就再編輯和更新。這樣下來,從開始通讀,到發布完成,壹段文章要反反復復查看十來遍,直到最終全部校對完成,才算對《山海經》這本書有了真正意義上的了解。

[第四,再構思的過程,就是要讓讀到我的《山海經》譯文的人覺得有可讀性、知識性、趣味性及能使自我想象發散的過程。這就需要對很多章節重新組織語言,還要在內容上符合原文。也就是說在基本翻譯完成後需要進行大量的修改和完善,在原文的基礎上譯成適合現代人閱讀的文章。這其中參考了專家袁珂先生的譯著文及其他壹些相關的古籍。

第五,《山海經》到底是壹本什麽樣的書呢?網上的評論不少,古今研讀的人也有很多。有些專家學者著重在其中的字、句上下功夫。即使想追根溯源,但經文中有些章節的紊亂、散佚,也無法進行真實的延續;有的在神話傳說上深入探究,甚至有些人物在當今的網絡小說中大放異彩,不得不為這些作者們豐富的想象力大加贊嘆;有的是在山川分布,物種功效,滄海桑田的演變,動植物的消亡與遺存等上面做細致的查證。個人認為:《山海經》是能與《易經》比肩的、具有與其異曲同工、包羅萬象的作品。

第六,《山海經》的特點是散、實、虛、神,《易經》的則是規、實、虛、神。兩者的不同之處主要在表面的字句上,《山海經》的散,那是真的散,古今第壹散,尤其到了海經和荒經,很多地方都是東鱗西爪,似是而非又是非而是,不仔細的前後對照,及其參考相關註解,那麽,看著看著就跑神了,有時還會犯迷惑,所以,給人的感覺就是難讀。除此之外,《山海經》內的文字也是虛實夾雜,神妙囧異。而《易經》的文字規正,次序井然,讀起來虛實相間,陰陽交錯,實虛之中,就看人們如何去理解。

第七,個人認為國人必須讀《山海經》,就象《易經》、《史記》等壹些偉大的作品壹樣,因為它是文明的起源之壹。以前,在我看過的壹些書籍中,不時的能看到古希臘、古羅馬、古埃及等國的神話傳說,只是在查找成語時,讀到過精衛填海、誇父逐日等壹些片段。這次完整的讀過《山海經》後,才知道我國在這方面的故事更加奇詭多姿。近些年,看到壹些網絡文學的小說中,經常描寫或借鑒這些傳說中的故事,深感欣慰。畢竟有越來越多的文學愛好者感受到了這些傳承的珍貴。很多名揚千古的經典作品無不與《山海經》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比如我前段時間讀過的《史記》,比如司馬相如的漢賦,又比如屈原的《離騷》,以及《楚辭》、《水經註》、《本草綱目》等等。所以說,《山海經》是壹種文明的起源,在沒有文字出現的時代,它就是口口相傳,延續到了有文字出現的時代,即使記載它的圖畫保存不到今天,即使記錄它的文字比較散漫,但只要認真的去看,就能從歷史、地理、風俗、文化等各個方面感受到它是多麽瑰麗雄闊的壹部大典。

第八,終於對《山海經》的“經”字有了壹定程度的了解。很多版本或者是壹些專家學者都把“經”字解讀為經歷、經過,甚至連網絡平臺上做閱讀講解的也是如此。我從開始讀,到全部翻譯了壹遍,也是認為《山海經》的“經”字,就是指經過、經歷。可是,當我讀完仔細思考的時候,才明白,這個“經”字,如果僅僅理解為經過或者經歷,那只是壹種表象。統觀全篇,從表象到本質,這個“經”字,就不能僅僅當作是經過或者經歷解讀,它更深層的意思是經卷、經書。而《山海經》的書名,字面上的意思是經歷的山川象物,但從其記錄的內容看,就不是那麽簡單了。裏面的壹些動植物的名稱,現在依然存在,並且仍沿用其名;裏面的壹些山脈水系,現在依然存在,或換了壹種稱呼;裏面的壹些雙身兩首或是兩首壹身的人,現在有些連體人不就是嗎?(前些日子,美國又發現了三身人)。另外,還有個別巫術的咒語,及以呼吸吐納食氣為主的人類等。這些都是實的,也是實際存在、延存下來的;而很多已消失在時間長河裏的、那些虛無縹緲的物種或山川,只能依靠我們自己的想象去補充了。所以,個人認為,《山海經》的“經”字,應該理解成我國文明傳承的壹部經書,也應起到警示的作用。又比如:《經》書中多次提到“巴蛇吞象”,因為自然環境的變化不允許這種蛇的繁衍,所以,只能消亡而絕種。

最後,通過對《山海經》的解讀,讓我更加明白當今環境保護的重要。“金山銀山,就是綠水青山”,所謂的“綠水青山”不是說水綠了,山青了,人們的生活更加舒適了,重要的是必須保護生態平衡,先是營造出自然的環境,然後,順其自然的發展變化和適當的控制,從而保存地球在這壹時代的穩定,為我們的子孫後代造福啊。

特吟詩壹首,祝:《山海經》典,文明傳承。

山丘立立布八荒,

海陸連連環四方,

經天緯地奇書事,

典藏絕音異種亡。

文字開天延細浪,

明光映日落霞芒,

傳遞陰陽星有途,

承載乾坤宇無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