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土大黃簡介

土大黃簡介

目錄 1 拼音 2 英文參考 3 《中醫大辭典》·土大黃 3.1 土大黃的別名 3.2 來源及產地 3.3 性味 3.4 功能主治 4 《陜西中草藥》·土大黃 4.1 土大黃的別名 4.2 來源及產地 4.3 性味 4.4 功能主治 4.5 土大黃的用法用量 4.6 化學成分 4.7 土大黃的藥理作用 5 《滇南本草》·土大黃 5.1 土大黃的別名 5.2 來源及產地 5.3 性味歸經 5.4 功能主治 5.5 化學成分 5.6 土大黃的藥理作用 6 《全國中草藥匯編》·土大黃 6.1 拼音名 6.2 土大黃的別名 6.3 來源 6.4 原形態 6.5 性味 6.6 功能主治 6.7 土大黃的用法用量 6.8 備註 6.9 摘錄 7 《中華本草》·土大黃 7.1 出處 7.2 拼音名 7.3 土大黃的別名 7.4 來源 7.5 原形態 7.6 生境分布 7.7 性狀 7.8 化學成份 7.9 土大黃的藥理作用 7.10 性味 7.11 歸經 7.12 功能主治 7.13 土大黃的用法用量 7.14 各家論述 7.15 摘錄 8 參考資料 附: 1 用到中藥土大黃的方劑 2 用到中藥土大黃的中成藥 3 古籍中的土大黃 1 拼音

tǔ dà huáng

2 英文參考

Nepal dock root [湘雅醫學專業詞典]

3 《中醫大辭典》·土大黃

土大黃為藥名,出自《植物名實圖考》[1]。

3.1 土大黃的別名

金不換、吐血草、血三七、化血蓮[1]

3.2 來源及產地

蓼科植物鈍葉酸模Rumex obtusifolius L.的根。分布山東、江蘇、江西、河南、湖北、湖南、廣東等地[1]。

3.3 性味

苦、辛,涼[1]。

3.4 功能主治

清熱解毒,涼血止血,通便,殺蟲[1]。

①治咽喉腫痛,肺癰,大頭瘟,大便秘結,肝炎[1]。

②治吐血,咯血,衄血。煎服:9~15g[1]。

③治癰癤腫毒,腮腺炎,疥癬,濕疹,皮炎,跌打損傷,湯火傷。搗汁塗或研末調敷。根含蒽醌類。如大黃素、尼泊爾羊蹄素等。以小鼠作試驗,煎劑有止血作用。蒽醌類有抗菌作用[1]。

4 《陜西中草藥》·土大黃

土大黃為藥名,出自《陜西中草藥》。為《天津中草藥》記載的牛西西之別名[1]。

4.1 土大黃的別名

土大黃、牛耳大黃、金不換[2]

4.2 來源及產地

蓼科植物巴天酸模Rumex patientia L.等數種同屬植物的根。分布黑龍江、遼寧、河北、山西、陜西、青海等地[2]。

4.3 性味

苦、酸、寒,有小毒[2]。

4.4 功能主治

涼血止血,清熱解毒,通便殺蟲[2]。

1.治吐血,咯血,鼻衄,牙齦出血,潰瘍病嘔血、便血,功能性子宮出血,紫癜[2]。

2.治慢性肝炎,痢疾,熱結便秘,闌尾炎。煎服:9~15g[2]。

3.治疥癬,瘡癤,脂溢性皮炎[2]。

4.5 土大黃的用法用量

鮮根搗汁或幹根研末加醋調敷[2]。

4.6 化學成分

本品含大黃酚、大黃素、大黃素甲醚、蘆薈大黃素等。還含蒽醌苷[2]。

4.7 土大黃的藥理作用

大黃酚灌胃或皮下註射能縮短小鼠血凝時間。牛西西縮短兔血凝時間的作用比仙鶴草素、維生素K強。血小板減少癥患者口服煎劑可使血小板數有所上升。此外,本品較大劑量有致瀉作用,對動物尚有祛痰、鎮咳及平喘、抗菌作用[2]。

5 《滇南本草》·土大黃

土大黃為中藥名,出自《滇南本草》。為《神農本草經》記載的羊蹄之別名[1]。

5.1 土大黃的別名

鬼目、土大黃、牛舌大黃、野菠菜[3]

5.2 來源及產地

蓼科植物羊蹄Rumex japonicus Houtt.等的根。分布華東、中南及四川等地[3]。

5.3 性味歸經

苦,寒。入心、肝、大腸經[3]。

5.4 功能主治

清熱通便,涼血止血,殺蟲止癢[3]。

1.治大便秘結,鼻衄,吐血,便血,功能性子官出血,血小板減少性紫癜[3]。

2.治淋濁,黃疸, *** 周圍炎。煎服:9~15g[3]。

3.治急性乳腺炎,癤腫,外痔,搗爛敷或煎水洗頭風白屑,研末羊膽汁調塗;白禿、頑癬、疥瘡,醋磨汁塗敷;燒燙傷,研細末油調塗[3]。

5.5 化學成分

本品含大黃酚、大黃素、酸模素(Nepodin)等。抗真菌的成分為2,乙酰1,8二羥基3甲基萘[3]。

5.6 土大黃的藥理作用

本品具抗白血病和止血作用[3]。

6 《全國中草藥匯編》·土大黃 6.1 拼音名

Tǔ Dài Huánɡ

6.2 土大黃的別名

紅筋大黃、金不換[江西、湖北]、血三七、化雪蓮、鮮大青[江蘇蘇州]

6.3 來源

為蓼科酸模屬植物土大黃Rumex madaio Makino[R. daiwoo Makino],以根和葉入藥。秋季挖根,洗凈,切片,曬幹或鮮用。葉隨用隨采。

6.4 原形態

多年生草本,高1米左右。根肥厚而大,黃色。莖直立,紫綠色。基生葉具長柄;莖生葉卵狀披針形,互生。夏季開淡綠色小花,花被6片。瘦果卵形,有三棱,茶褐色。

6.5 性味

苦、辛,涼。

6.6 功能主治

清熱解毒,止血,祛瘀,通便,殺蟲。用於肺膿瘍,肺結核咯血,衄血,流行性乙型腦炎,急、慢性肝炎,便秘;外用治跌打損傷,燒燙傷,癰癤腫毒,流行性腮腺炎,疥瘡,濕疹,皮炎。

6.7 土大黃的用法用量

根、葉3~5錢(鮮品0.5~1兩);外用適量,研末敷患處。

6.8 備註

(1)以土大黃為名的草藥甚多,如同屬植物羊蹄Rumex japonicus Houtt.、皺葉酸模Rumex crispus nepalensis Spreng. 及大黃屬植物華北大黃(山大黃)Rheum franzenbachii Munt 等,在不同地區也有稱土大黃者。

6.9 摘錄

《全國中草藥匯編》

7 《中華本草》·土大黃 7.1 出處

出自《植物名實圖考》

7.2 拼音名

Tǔ Dài Huánɡ

7.3 土大黃的別名

吐血草、箭頭草、救命王、金不換、紅筋大黃、野蒿蕒、廣角、鐵蒲扇、大暈藥、包金蓮、止血草、牛大黃、土三七、血當歸、蘿蔔奇、血三七、癬藥、化血蓮

7.4 來源

藥材基源:為蓼科植物土大黃的根。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Rumex obtusifolius L.[R.madaio auct.non Makino

采收和儲藏:9~10月采挖其根,除去泥土及雜質,洗凈切片,晾幹或鮮用。

7.5 原形態

多年生草本。根肥厚且大,黃色。莖粗壯直立,高約1m。根生葉大,有長柄;托葉膜質;葉片卵形或卵狀長橢圓形;莖生葉互生,卵狀披針形或卵狀長橢圓形,莖上部葉漸小,變為苞葉圓錐花序,花小,紫綠色至綠色,兩性,輪生而作疏總狀排列;花被片6,淡綠色,2輪,宿存,外輪3片披針形,內輪3片,隨果增 大為果被,緣有牙齒,背中肋上有瘤狀突起;雄蕊6;子房1室,具棱,花柱3,柱頭毛狀。瘦果卵形,具3棱,茶褐色。種子1粒。花果期57月。

7.6 生境分布

生態環境:生於原野山坡邊。

資源分布:分布於江蘇、安徽、浙江、江西、河南、湖南、廣西、廣東、四川、雲南等地。

7.7 性狀

性狀鑒別 根莖粗短,直徑約3cm,有少數分枝,頂端有莖基與葉基殘余呈棕色鱗片狀及須毛纖維狀,有的具側芽及須狀根,並有少數橫紋。根粗長圓錐形,長約17cm,直徑達1.8cm,表面棕色至棕褐色,上段具橫紋,其下具多數縱皺紋,散有橫長皮孔樣疤痕及點狀須根痕。質硬,斷面黃色,可見棕色形成層環及放射狀紋理。氣微,味稍苦。

顯微鑒別 根橫切面:木栓層薄。皮層為薄壁組織,有的薄壁細胞含有草酸鈣簇晶,直徑5060μm。韌皮部細胞壓縮。形成層環明顯。木質部導管單個散在或數個成群,呈徑向排列。無髓。本品薄壁細胞含澱粉粒,類梭形、類球形,長徑532μm。根莖中央有髓部。

7.8 化學成份

土大黃根及根莖含結合及遊離的大黃素(emodin),大黃素甲醚(physcion),大黃酚(chrysophanol)衍生物其總量為1.14%,其中結合型0.87%,遊離型0.27%,還含有酸模素(musizin)及大量鞣質[1]。根中還含6-O丙二酰基β甲基D吡喃葡萄糖甙(6-OmaloynylβmethylDglucopyranoside)及阿斯考巴拉酸(ascorbalamic acid)[2]。

7.9 土大黃的藥理作用

煎劑可使小鼠凝血時間顯著縮短(毛細管法),應用肝素使凝血時間延長後,再用煎劑仍可使其縮短。小鼠靜脈註射依文氏藍,再於局部皮下註射組織胺,則於註射組織胺之局部不久出現藍暈,如預先腹腔註射煎劑則可阻斷或推遲藍暈的發生,說明它能使毛細血管收縮,通透性降低。蟾蜍全身血管灌流試驗,表明它可使血營收縮。

7.10 性味

辛;苦;性涼

7.11 歸經

肺;脾;大腸經

7.12 功能主治

清熱解毒; 涼血止血; 祛瘀消腫;通便;殺蟲。主肺癆咳血;肺痛;吐血;瘀滯腹痛;跌打損傷;大便秘結;痄腮;癰瘡腫毒;燙傷;疥癬;濕疹

7.13 土大黃的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10~15g。外用:適量,搗敷或磨汁塗。

7.14 各家論述

1.汪連仕《采藥書》:治吐血。軍中箭傷,置之。2.《綱目擡遺》:破瘀生新。治跌打,消癰腫,止血;愈疥癬,和糖醋搗擦。治肺癰。3.《植物名實圖考》:治無名腫毒,消血熱。4.《貴州民間方藥集》:開胃健脾,補體虛力弱。5.《湖南藥物誌》:疏風祛濕,殺蟲止癢,清熱解毒。

7.15 摘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