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義縱傳文言文翻譯

義縱傳文言文翻譯

1. 文言文翻譯上官桀

漢代上官桀當未央廄令(官職),漢武帝有次身體不好,等到治愈的時候見到大多數馬都很瘦。

皇上大怒道:“廄令上官桀認為我不能再看到官馬了嗎?”打算交給官吏治罪。上官桀跪下來頭扣著地說:“臣聽說皇上您的身體不好,日夜擔憂害怕,心思的確是沒有放在養馬上。”

話還沒說完,已經流淚數行。皇上認為他很忠誠,,於是就對他很親近,壹直到遺詔讓他輔助小皇帝。

義縱是右內史,皇上親臨鼎湖,病的時間長了,不久突然起駕前往(到、去)甘泉宮,道路沒被清理,皇上大怒說:“義縱妳認為我不能在走這條路了嗎?”武帝內心恨義縱,於是借它事治他的罪,並把他斬首示眾。這兩個人,剛開始所得的罪名都是壹樣的,上官桀因為壹句話的緣故而得到重用,然而義縱卻被誅殺。

可以說是幸運和不幸啊。

2. 《陳際泰傳》文言文翻譯

《陳際泰傳》原文:

陳際泰,字大士,臨川人。家貧,不能從師,又無書,時取旁舍兒書,屏人竊誦。從外兄所獲《書經》,四角已漫滅,且無句讀,自以意識別之遂通其義。十歲,於外家藥籠中見《詩經》,取而疾走。

父見之,怒,督往田,則攜至田所,踞高阜而哦,遂畢身不忘。久之,返臨川,與南英輩以時文名天下。其為文,敏甚,壹日可二三十首,先後所作至萬首。經生舉業之富,無若際泰者。

《陳際泰傳》翻譯:

陳季泰,臨川人文學大師。家境貧寒,不能由老師學習,沒有書,有時帶著孩子在附近看書,偷看。我從表兄弟那裏得到了壹本書。這本書的四個角變得模糊了,沒有可供閱讀的分句。我根據文學意義來判斷區別(應該有停頓的地方),所以我熟悉這本書。十歲的時候,我在我叔叔的藥箱裏看到了那本歌,很快就跑了。

我父親看到了,非常生氣。他催促他去田裏。陳繼泰把《詩經》帶到田裏,蹲在高高的土山上唱《詩經》。所以他壹輩子都沒有忘記。很長壹段時間後,他回到了臨川,與艾南英等八部詩作齊名。陳吉泰的詩歌和作曲寫得很好。勤奮,壹天能寫二三十首詩,寫過壹萬首詩。這次考試的詩歌和散文的數量與陳季泰不匹配。

擴展資料:

《陳際泰傳》創作背景:

陳際泰才思敏捷,寫作速度極快,有時壹天能寫二三十篇,壹生之中作文多達萬篇。史書稱他“經生舉業之富,無若際泰者”。在八股文方面造詣較高。他將經史古籍融會貫通,自辟門徑,借題發揮,馳聘才思,抒發己見,被人稱為八股文大家。

崇禎三年(1630),陳際泰才得中舉人;崇禎七年中進士,時年68歲。十年,被授行人(掌冊封、傳旨的官),赴貴州監考。十三年,奉旨護送已故相國蔡國用靈柩回鄉,次年於濟寧途中染病去世,年七十五歲。

其著述多闡發經籍,有《易經說意》(又名《讀易正義》)7卷、《周易翼簡捷解》16卷、《群經輔易說》1卷、《五經讀》5卷、《四書讀》10卷,均存目於《四庫全書總目》經部。文集有《太乙山房集》15卷、《已吾集》14卷。清人輯《臨川文選》、《臨川文獻》和《江西五家稿》分別選人壹卷。

百度百科—陳際泰 (明朝學者)

百度百科—明史 (二十四史之壹)

3. 李常傳 文言文翻譯

李常傳

李常字公擇,南康建昌人。年青時在廬山白石僧舍讀書。既登進士第,留下所抄書九千卷,給僧舍取名叫李氏山房。調任江州判官、宣州觀察推官。發運使楊佐打算推薦他改官秩,李常推薦他的朋友劉琦,楊佐說:“世間沒有此種風氣很久了。”壹起推薦他們。

熙寧初年,為秘閣校理。王安石與李常友好,以他為三司條例司檢詳官,改任右正言、知諫院。王安石立新法,李常參與討論,不想青苗收取息錢,到這時,分條開列說:“三司條例司剛建立時,已導致中外議論。至於均輸、青苗法,斂散取息,附會經義,人們又大為驚駭,無異於王莽瑣碎離析《周官》片言,以流毒天下!”王安石看到後,派親信曉諭大意,李常不為此而停止。又說:“州縣散常平錢,實際上不出本錢,勒索百姓出息錢。”神宗詢問王安石,王安石請命令李常出具官吏主犯,李常認為這不符合諫官體制,落職校理,通判滑州。壹年多後復職,任鄂州知州,移任湖、齊二州。齊州多盜賊,論報沒有虛日。李常捉到狡黠的盜賊,刺為兵士,使其在部下,盡知盜賊聚居的地方,全部發屋破柱,拔掉他們的基根,半年間,殺七百人,奸惡無處藏身。移任淮南西路提點刑獄。元豐六年(1083),召為太常少卿,升任禮部侍郎。

哲宗即位,李常改任吏部侍郎,升戶部尚書,有人懷疑他缺少才幹氣度,擔心不能勝任,哲宗詢問於司馬光。司馬光說“:使用李常主管國家財政,那麽人們知道朝廷不急於征利,聚斂可稍稍平息了。”李常入對,上書七事,叫崇廉恥,存鄉舉,別守宰,廢貪贓,審疑獄,擇儒師,修役法。當時役法差、免二科沒有決定,李常認為“:法無新舊,方便百姓的就好;論無他我,可長久的就正確。現在如果百姓都出資,那麽貧困的人難辦;如果都出力,那麽富裕的人難堪。各從其願,那麽可以長久。”於是折衷分條開列上呈。皇帝赦恩,免除市易逃欠不滿二百緡的人,李常請求息錢超過二百緡也不收取。

被授予禦史中丞,兼任侍讀,加龍圖閣直學士。李常論取士,請分詩賦、經義為兩科,以盡其所長。開始,黃河在小吳決口,議者打算從孫村口疏導黃河歸還舊河道,到這時,工役興起,李常說:“京東、河北饑餓困乏,不宜疏導黃河。”詔命解除工役。諫官劉安世以吳處厚交付蔡確詩中有毀謗朝政之處,因而極力攻擊蔡確。李常上疏論以詩治罪蔡確,這不是用來敦厚風俗的辦法。劉安世壹同彈劾李常,移任兵部尚書,辭謝不就職,出任鄧州知州。移任成都,在走到陜西途中,突然去世,終年六十四歲。有文集、奏議六十卷,《詩傳》十卷,《元..會計錄》三十卷。

李常比孫覺大壹歲,開始與孫覺齊名,都被呂公著賞識。他們的議論趣舍,大致多相同,所擔任的最後官職也相同,二人死亡,先後只差壹晚。

4. 古文翻譯——魏徵傳

原文:

隋文帝樹基立本,積德累仁。徒以外戚之尊,受托孤之任,與能之議,未為所許。是以周室舊臣,鹹懷憤惋。既而王謙固三蜀之阻,不逾期月;尉遲迥舉全齊之眾,壹戰而亡。斯乃非止人謀,抑亦天之所贊。乘茲機運,遂遷周鼎。於時蠻夷猾夏,荊、揚未壹,劬勞日仄,經營四方。樓船南邁,則金陵失險;驃騎北指,則單於款塞。《職方》所載,並入疆理;《禹貢》所圖,鹹受正朔。雖晉武之克平吳會,漢宣之推亡固存,比義論功,不能尚也。七德既敷,九歌已洽,尉候無警,遐邇肅清。於是躬節儉,平徭賦,倉廩實,法令行。君子鹹樂其生,小人各安其業,強不陵弱,眾不暴寡;人物殷阜,朝野歡娛。自開皇二十年間,天下無事;區宇之內,晏如也。考之前王,足以參蹤盛烈。而素無術業,不能盡下。無寬仁之度,有刻薄之資。暨乎暮年,此風愈扇。又雅好瑞符,暗於大道。建彼維城,權侔京室,皆同帝制,靡所適從。聽姑歸之言,惑邪臣之說,溺寵廢嫡,托付失所。滅父子之道,開昆弟之隙;縱其尋斧,翦伐本根。墳土未幹,子孫繼踵為戮;松槚才列,天下已非隋有。惜哉!跡其衰怠之源,稽其亂亡之兆,起自文皇,成於煬帝;所由來遠矣,非壹朝壹夕,其不祀忽諸,未為不幸也。

譯文:

隋文帝建立根基,積累仁政恩德。他憑借外戚的尊貴地位,接受傅作小皇帝的重任,和賢能的人商議(自立為皇帝),沒有得到他們的贊同。所以(他即位以後)後周的宗室、舊臣,都心懷不滿和惋惜。不久王謙憑借三蜀地區的險阻地勢,沒有壹個月(就割據壹方了);尉遲迥率領齊地的軍隊,只用壹戰就滅亡了隋朝。這不光是因為不采納別人的計謀,也是因為不遵守上天的保佑。趁著機會,篡奪了後周的政權。那時候少數民族侵犯中原,荊州、揚州還沒有統壹,隋文帝每天操勞都日落,管理天下。戰船向南渡江,於是金陵(今南京)失守而被隋文帝收復;精壯的騎兵向北進發,於是單於(匈奴的首領)退出關塞。《職方》所記載的地理位置,都被納入隋朝的疆域;《禹貢》地圖所畫出的地區,全部被統壹。就算晉武帝征服吳國會稽地區,漢宣帝防備滅亡鞏固政權,和隋文帝的功業相比,都比不上。各種恩德都布施天下,各種禮樂都和諧融洽,軍事機構接不到警報,遠近都平靜安定。於是隋文帝親自奉行節儉的生活,平衡各地的徭役、賦稅,倉庫充實,法令廣泛推行。君子(當官的和讀書人)都生活快樂,百姓都安居樂業,強勸的不欺壓弱小的,人多的不殘害人少的;人口眾多,物產豐盛,朝廷和民間都歡樂祥和。從開皇(隋文帝年號)算起二十年之間,天下沒有大事;地方上也平靜無事。和從前的皇帝相比,足以和他們比較功績。但是隋文帝向來沒有什麽特長,不能全都不恥下問。沒有寬容大度的心胸,卻有刻薄的本質。到了晚年,這種風氣更加厲害。又盲目的喜歡祥瑞,不註重治國之道。修建維城,權力和京城壹樣大,都和皇帝排場壹樣,無所適從。聽信姑歸的話,被奸臣迷惑,寵愛後宮,廢掉長子,選擇錯誤的繼承人。喪失了父子之間應遵守的道德,引發了(隋煬帝)兄弟之間的不合;縱容兒子拿起斧頭,砍伐了隋朝的基業根本。隋文帝的墳土還沒有幹,他的子孫接著相互殺戮;成排成列的松樹、槚樹,天下已經不是隋朝的了。可惜啊!追溯隋朝衰敗的根源,尋找動亂滅亡的先兆,就是從隋文帝開始,到隋煬帝時期發作的;這個原因產生很早了,並不是壹天兩天形成的,他的不孝子孫忽視了這壹點,真是不幸。

5. 《王義方傳》的文言文譯文

《王義方傳》的文言文譯文:

王義方,是泗州漣水(今江蘇漣水縣)的人,自幼喪父,家庭非常貧困,侍奉母親非常恭謹。他飽讀詩書,性格正直特別。因參加明經考試,前往京城,在路上遇到壹個因徒步趕路而疲憊的人,對王義方說:“我的父親在很遠的地方做官,得了病而且很嚴重,想要前往探視,因徒步趕路十分疲憊不能前往。”王義方同情他,解下自己的馬送給他,沒有告訴自己的姓名就離開了,因此美名振動當時。不肯走訪請托權貴,魏征認為他與壹般人不同,準備把夫人的侄女嫁給他,他婉言謝絕了。不久魏征去世,王義方卻主動迎娶了魏征夫人的侄女。別人問王義方這樣做的原因,王義方說:“我先不這樣做是不依附權貴,現在這樣做是報答宰相的知遇之恩。”

王義方壹直和刑部尚書張亮友好,張亮犯罪,王義方受牽連被貶到吉安縣做縣丞。吉安處在蠻夷之間,百姓強硬固執不馴服。王義方招集地方首領,逐漸地挑選了壹些學生門徒,為他們開設講授經書,舉行祭祀先聖先師的禮儀,傳授清歌短笛合奏的技藝,他們都十分高興。不久,王義方調任洹水縣(今河北魏縣)縣丞,當時張亮的侄子叫張皎從崖州回來,投靠王義方。張皎快死的時候,把妻子兒女托付給他,希望把屍體運回家鄉安葬,王義方答應了他。因為張皎妻子年輕,王義方讓家奴背著靈柩,自己從馬上下來,讓張皎的妻子騎著,自己步行跟著。在原武安葬完張皎,把他的妻子兒女送回家,在張亮的墳前祭告才離去。

顯慶元年,王義方升任侍禦史。當時中書侍郎李義府執掌朝政,有個婦女淳於氏姿色過人,因獲罪被囚禁在大理寺,李義府很高興,委托大理寺寺丞畢正義違法把她弄出監獄。高宗皇帝下令給事中劉仁軌、侍禦史張倫重新審理淳於氏這個案子,畢正義自縊身亡。王義方認為李義府奸邪害政,將要彈劾上奏,拿這件事問自己的母親。母親說:“從前王陵的母親用劍自殺成就兒子的大義,妳能盡忠心成就美名,這是我的心願,我即使死了也不遺憾!”義方於是上奏皇上說:“皇上設置公卿大夫,想要水火互相救濟,宰輔大臣互相幫助,不能獨自認為是對的或認為是錯的。現在陛下安撫並擁有天下,少數民族及邊遠地方的人,犯罪了都不能逃避懲罰,何況皇帝身邊的奸臣肆意暴虐呢?殺人滅口,這生殺的大權,不由君主發出,卻向下移交給奸臣,腳下踩著霜就要想到堅硬的冰塊,彌補不能太晚。請求交給有司***同處理畢正義死的情況。”高宗特意要赦免李義府的罪過,認為王義方毀辱大臣,言詞不謙遜,把王義方貶謫到萊州任司戶參軍。年終也沒有調回來。王義方客居昌樂,就招募學生教學。母親去世,隱居不出。卒,年五十五。

6. 《王建傳》古文翻譯

妳好是這個嗎?

破慕容主於參合,帝(魏道武帝)乘勝將席卷南夏。於是簡擇俘眾,有才能者留之,其余欲悉給衣糧遣歸,令中州之人鹹知恩德。建以為寶覆敗於此,國內空虛,獲而歸之,縱敵生患,不如殺之。帝曰:“若從建言,非伐罪吊人之義。”諸將鹹以建言為然。建又固執,乃坑之。帝既而悔焉。

翻譯;

王建是北魏初年魏道武帝拓跋珪手下將領。初為左大夫,後遷散騎常侍,為冀、青二州刺史,封真定公。

東晉太元二十年(395)王建隨拓跋珪在參合陂(今山西大同市東南)大破後燕慕容寶的軍隊。開始,拓跋珪想留下有用的人,遣返數萬俘虜。王建則堅決反對,認為是縱敵養患,應全部殺掉。拓跋珪采納了這個建議,全部坑死,可不久又後悔了。

7. 文言文翻譯節選自《宋書·謝景仁傳》

原文閱讀:

謝景仁,陳郡陽夏人,衛將軍晦從叔父也。祖據,太傅安第二弟。父允,宣城內史。

景仁幼時與安相及,為安所知。始為前軍行參軍、輔國參軍事。會稽王世子元顯嬖人①張法順,權傾壹時,內外無不造門者,唯景仁不至。年三十,方為著作佐郎。景仁博聞強識,善敘前言往行,玄每與之言,不倦也。

高祖為桓修撫軍中兵參軍,嘗詣景仁咨事,景仁與語悅之,因留高祖***食。食未辦,而景仁為玄所召。玄性促急,俄頃之間,騎詔續至。高祖屢求去,景仁不許,曰:“主上見待,要應有方。我欲與客***食,豈當不得待。”竟安坐飽食,然後 *** 。高祖甚感之,常謂景仁是太傅安孫。及平京邑,入鎮石頭,景仁與百僚同見高祖,高祖目之曰:“此名公孫也。”謂景仁曰:“承制府須記室參軍,今當相屈。”以為大將軍武陵王遵記室參軍,仍為從事中郎,遷司徒左長史。出為高祖鎮軍司馬,領晉陵太守,復為車騎司馬。

義熙五年,高祖以內難既寧,思弘外略,將伐鮮卑;朝議皆謂不可。劉毅時鎮姑孰,固止高祖,以為:“苻堅侵境,謝太傅猶不自行。宰相遠出,傾動根本。”景仁獨曰:“公建桓、文之烈,應天人之心,匡復皇祚,芟夷奸逆,雖業高振古,而德刑未孚,宜推亡固存,廣樹威略。鮮卑密邇疆甸,屢犯邊陲,伐罪吊民,於是乎在。平定之後,養銳息徒,然後觀兵洛汭,修復園寢,豈有坐長寇虜,縱敵貽患者哉!”高祖納之。時從兄混為左仆射,依制不得相臨,高祖啟依仆射王彪之、尚書王劭前例,不解職。

景仁性矜嚴整潔,居宇靜麗,每唾,轉唾左右人衣;事畢,即聽壹日浣濯。每欲唾,左右爭來受。高祖雅相重,申以婚姻,廬陵王義真妃,景仁女也。十二年,卒,時年四十七。追贈金紫光祿大夫,加散騎常侍。葬日,高祖親臨,哭之甚慟。

節選自《宋書 謝景仁傳》

參考譯文:

謝景仁,陳郡陽夏人,是衛將軍謝晦的堂叔。他的祖父謝據,是太傅謝安的二弟。父親謝允,曾任宣城內史。

謝景仁年幼時謝安還在世,謝安對他有所了解。起初擔任前軍行參軍、輔國參軍事。會稽王世子司馬元顯的嬖人張法順,當時權勢極大,朝廷內外沒有誰不登門拜謁,只有謝景仁不到。到了三十歲,擔任著作佐郎。謝景仁博聞強記,擅長敘述前人的言論和行為,桓玄常常和他交談,不覺疲倦。

高祖任桓修撫軍中兵參軍,曾經到謝景仁處商議事情,謝景仁和他談得很高興,於是留高祖壹起吃飯。酒食尚未做好,景仁受到桓玄宣召。桓玄性子急躁,片刻之間,騎馬攜詔書的使者相繼而至。高祖多次請求離開,景仁不答應,說:“主上對待我們臣下,應當有壹定的法則。我將要和客人壹起吃飯,他怎麽就不能等待。”竟陪高祖安穩地吃飽了,然後才應詔前去。高祖對此很感激,常常說景仁是太傅謝安的孫子。等到平定京邑後,高祖進駐石頭城,景仁與百官同去拜見高祖,高祖註視著他說:“這是明公的孫子。”又對景仁說:“承制府需要記室參軍,如今要請妳屈就。”任命他為大將軍武菱王司馬遵記室參軍,仍為從事中郎,升任司徒左長史。出任高祖鎮軍司馬,領晉陵太守,又任車騎司馬。

義熙五年,高祖認為國內禍亂已經平息,打算向外開拓,將要攻打鮮卑。朝廷議論都認為不可。劉毅當時鎮守姑孰,堅決勸阻高祖,認為“苻堅侵犯邊境時,謝太傅尚且不親自帶兵出征。宰相遠征,會動搖國家基礎。”只有景仁壹人說:“明公建立齊桓、晉文的功業,順應了上天的意誌和人民的心願,挽救復興王位,鏟除蕩平奸逆,雖然功勞偉大直追遠古,然而恩澤刑罰還遠未使天下信服,應當推翻行亡道之國,鞏固行存道之邦,廣泛樹立聲威大略。鮮卑緊鄰我國疆土,屢次侵犯邊陲,討伐罪人而撫慰百姓,就在此壹舉。平定鮮卑之後,養精蓄銳,休整步卒,然後再進軍洛陽壹帶,修復先帝園陵寢廟,哪裏有坐視敵寇擴張,放縱敵人以至遺留禍患的呢?”高祖采納了他的意見。當時景仁的堂兄謝混任左仆射,按照制度兩人不可以在壹個部門任職,高祖啟奏,依照仆射王彪之、尚書王劭先前的成例,不必解除職務。

謝景仁生性謹嚴整潔,居室幹凈素雅,每逢咳唾,總是轉過頭來吐在左右侍者身上,咳吐以後,即允許侍者盥洗壹天。每當他要吐痰,左右侍者都爭著來承受。高祖壹向對他很器重,用結為兒女親家的關系來表明,廬陵王劉義真的妃子,就是謝景仁的女兒。十二年,景仁去世,當時四十七歲。追贈金紫光祿大夫。加散騎常侍。下葬之日,高祖親自吊唁,哭得很悲痛。

8. 蔡邕傳文言文翻譯

蔡邕表字伯喈,是陳留的圉人。

蔡邕性情忠實孝順,母親曾經久病三年,蔡邕如果不是寒暑節氣變化的時候,不曾解開衣衫,七十天不睡覺(去照顧母親)。母親去世後,他在墳墓旁邊蓋屋住下,行為舉止都依照禮的要求。

有溫順的兔子順從地呆在他的屋子旁邊,又有兩棵樹的枝幹合生在壹起,遠近的人都覺得這些很奇特,很多人前往觀看。他和叔父堂弟住在壹起,三代不分家,鄉裏的人都敬重他的義節。

他年輕時知識淵博,以師禮侍奉太傅胡廣。他喜歡文章、數術、天文,善於彈奏音樂。

吳地有人燃燒桐木來做飯,蔡邕聽見火焰燃燒的聲音,清楚那是好的木材,因此請求將它裁制來做琴,(這把琴)果然有美妙的聲音,而它的末端猶如燒焦壹般,因此當時的人叫它“焦尾琴”。起初,蔡邕在陳留的時候,他有鄰居用酒菜食物邀請蔡邕去,等到蔡邕去時他們已經喝得很暢快。

有位客人在屏風後彈琴,蔡邕到門口試探地專心聽琴聲,說:“用享樂邀請我卻有殺心,為何呢?”於是就回去了。奉行命令的人告訴主人說:“蔡邕剛才來了,到了門口卻又離開了。”

蔡邕向來被鄉裏敬重,主人於是自己追上蔡邕問他離開的原因,蔡邕全部告訴了他,沒有人不感到驚訝。彈琴的人說:“我之前彈琴的時候,看見螳螂前面有壹只鳴叫的蟬,蟬將要離去而還沒有飛起,螳螂為了它壹進壹退,我心裏感到擔心,就怕螳螂捉不到它。

這難道就是顯露在琴聲中的殺心嗎?”蔡邕微笑著說:“這完全能當得上了。”等到董卓被殺後,蔡邕在司徒王允手下任職,不經意間談論到董卓時他嘆息,臉色有所改變。

王允生氣地呵斥他說:“董卓,是國家的大賊,多少乎傾覆了漢室。妳作為臣子,應該壹同憤恨,但妳卻想著自己受到的禮遇,忘記了節操!現在上天誅殺了有罪的人,妳卻反而為他感到傷痛,這難道不是和他壹同作為逆賊嗎?”隨之立刻將蔡邕收押交給廷尉治罪。

蔡邕遞上辭表道歉,請求受到刻額染墨,截斷雙腳的刑罰,繼續解決漢史。士大夫大多同情並想要救他,沒有成功。

太尉馬日磾縱馬前往對王允說:“蔡邕是曠世的奇才,清楚很多漢朝的事,應當(讓他)續寫解決後邊的歷史,使它成為壹代重要的典籍。而且他忠誠孝順的名聲壹向顯著,獲罪也沒有緣由,殺了他豈不是會喪失威望嗎?”王允說:“過去漢武帝不殺司馬遷,讓他寫出毀謗的書,流傳於後世。

現今國家中途衰落,國家政權不穩固,不能讓奸邪諂媚的臣子在幼主旁邊寫文章。這既不能增益聖上的仁德,又令我們蒙受毀謗議論。”

馬日磾離去後告訴別人說:“王允大概不能長久於世吧。有道德的人,是國家的綱紀;寫作,是國家的典籍。

廢棄了綱紀與典籍,難道還能長久嗎!”蔡邕於是死在了監獄裏。王允後悔了,想阻止殺他卻來不及了。

當時蔡邕六十壹歲。官員和讀書人沒有不為他哭泣的。

9. 《陳際泰傳》文言文翻譯

際泰,於是就通曉了《書經》的大意,陳際泰就把《詩經》帶到了田地裏,有時拿鄰居家孩子的書,壹天可以寫二三十首詩,返回臨川,非常勤敏,躲著人偷偷地誦讀,不能夠拜師讀書,在舅家藥籠中見到《詩經》,書的四角已經磨滅變得模模糊糊了,臨川人,蹲在高的土山上吟詠《詩經》,自己根據文意去判斷區分(哪個地方該有停頓),而且也沒有劃分句讀,先後寫的詩達到了萬首,同艾南英等人憑借八股文而聞名天下,拿著就快速地跑了,很生氣。

父親看見了。讀書人應試詩文的數量。

家裏貧窮,於是終身都沒有忘記。很久以後。

陳際泰寫詩作文,沒有比得上陳際泰的,又沒有書籍。從表兄那裏得到了壹本《書經》,督促他到田地裏去。

十歲,字大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