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黌門街的歷史沿革

黌門街的歷史沿革

清光緒初年,此處尚無國學巷,黌門街也稱為東巷。其時,張之洞提倡尊經學史,在任職四川學政期間,對南較場內尊經書院的管理下了不少功夫。光緒二年,(1876年),張之洞任期屆滿,奉調回京,但尊經之風未減。直到光緒二十八年(1902年),四川總督錫良才把尊經書院改為四川省城高等學堂。當局唯恐冷落了國粹,遂乘張之洞“舊學為體,新學為用”之論,在後來的國學巷創立了壹所存古學堂,承襲尊經書院遺制。校址原系名將楊遇春別墅,為楊家後人所捐。

楊遇春(1761年——1837年),四川崇慶(今崇州市)人,字時齋,武舉出身。乾隆年間,屢從福安康作戰,升至守備。乾隆六十年(1795年)從往貴州,鎮壓苗民。嘉慶二年(1797年)隨額勒登保到湖北,轉戰川陜,鎮壓白蓮教,升為提督。嘉慶十八年(1813年)為參贊大臣,從那彥成鎮壓林清、李文成起義,攻陷渭縣。道光五年(1825年)任甘陜總督,封昭勇侯,次年平定張格爾。每出征,建黑旗,時稱楊家黑旗軍。這個有功於清廷的三朝名將,後來告老回川,朝廷賜別墅於後來的國學巷。

存古學堂既設,門前之街便稱黌門街。古籍稱:“農事既畢,乃令子弟群居,還就黌學。”黌,即古代學校。黌門,學宮大門。從前讀書人考上秀才,便叫“身入黌門,天子門生。”但這條街的得名,並非因皇家學宮而來,只不過借機附會。1912年存古學堂更名為國學院,延聘海內學者如廖平、吳之英、劉師培、謝無量到院講學,著名歷史學家蒙文通就畢業於該校。1927年國學院改為四川大學中國文學院,1931年文學院並入四川大學,此地改設川大附屬高中,校門移至小天竺街。1935年附高停辦,改設私立濟川中學。新中國成立後,為成都16中學。1925年辟此巷,故名國學巷。黌門街也因國學(巷)而得名。